运用史料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016-05-28 09:23李碧珍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兴趣

李碧珍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 兴趣

重点 难点 情感 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120-02

历史是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历史的主体已经不在了,想要直接观摩历史是很难的事情。那么,现在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是从史料而来,是前人所记载的历史资料供后人学习。史料是学生了解历史、见证历史的依据,是联系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没有史料记载,历史就成了无根之水;离开了史料,学习就没有了最基本的参考。想让初中历史课堂更高效,教师就必须恰当地运用史料开展教学。

一、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稳定的。此时,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大多会积极参与,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有趣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引用的史料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歌曲,也可以是表格、视频、动画等。只要它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能够将遥远的历史还原,能够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就可以引入课堂。

例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笔者先为学生介绍了一副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所作的对联,伊藤博文出的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的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然后,笔者针对这副对联进行提问:(1)对联中有一句话反映了清政府的情况,是哪句?(2)“玉帛相将”指的是什么?学生答出这两个问题后,笔者又追问:“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什么清政府败得如此惨烈?”这副对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运用史料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的历史知识比较抽象,即使教师讲解得再卖力,也很难解释清楚,此时可以运用史料,将久远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以利于学生学习。在历史教材中,史料一般会集中于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巧妙地将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史料、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学生需要去了解当时的背景,理解进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生,在学习的时候肯定会有隔离感。所以,在课前,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当时的文字史料,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及背景。学生讨论完毕后,笔者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广播录音《邓小平1978年出访日本》,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条件及原因。接着,笔者展示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的历史图片。这样教学,呈现了多种形式的史料,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攻克了学习的难点。

三、运用史料开展情感教育

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应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开展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健康成长。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运用史料开展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适宜开展情感教育的史料(如具有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等),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同时在课外积极收集相关的史料,适时开展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其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例如,教学“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历史图片、电影剪辑、文字资料等,然后将其精心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这些生动的史料真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惨剧,直观地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笔者还特别指出,如今日本右翼力量根本不承认这一事件,他们不仅矢口否认,还修改教科书,妄图篡改历史。学生对法西斯的仇恨被激发出来,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明白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坚定了爱国主义信念。这样教学,没有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而是用真实的史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顺利地达成了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会思考”“有思想”的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教会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史料,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

例如,教学“两汉的经济”的内容时,笔者将《田律》(关于农业的书籍)作为补充史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生们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史料与课本理论知识相互印证的地方,甚至还有学生提出了新的观点。有一个学生提出:“《田律》还是环境保护法呢,它规定了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难道这不是保护环境的措施吗?”很明显,这个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笔者及时表扬了该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引导学生评价隋炀帝时,笔者先引用一首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然后,笔者根据这首诗进行提问:“这首诗反映了隋炀帝的过失,表现在哪里?他有功劳吗?诗作者的评价是否正确?”这样引导,能让学生审视隋炀帝的功与过,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全面地剖析历史事件,从而提高辨析能力。

总之,教师巧妙运用史料开展教学,能使初中历史课堂更高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史料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可滥用,更不能喧宾夺主。教师运用史料时,应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情,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适当将其引入课堂。(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史料初中历史兴趣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