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义工团队”培养残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016-05-28 13:40卞卫芬
教育界·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义工古筝活动

卞卫芬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义工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将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本文就此从“义工团队”的成立到开展义工活动的流程以及活动成效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义工团队义工活动残障学生适应社会

一、 产生背景

我们每一个在校接受特殊教育的残障儿童长大成人,必须回归真实生活,回归社会,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协助他们打下参与社会、回归主流的基础,有限的学校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我们学生的教育需求,我们必须借助社会及外界的支持,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寻求优良师资,调整策略和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增进教育成效,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趋文明,越来越多的社会热心人士走进弱势群体,奉献爱心,传播文明,我们学校也敞开大门,欢迎多方有才有爱人士,组成“义工团队”,加入到我们爱心学校的群体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充分发挥社会义工的作用,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孩子们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二、 主要做法

(一) 成立多元化的义工团队

义工是指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和个人技术特长的人和人群。主要是义务服务一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养老院,孤寡老人,残疾人,社会救助等。义工组织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尤为普遍。随着越来越多的台商入驻昆山,台商子女也进我校就读,最初学校接收的义工只是几个家长义工,由于这些家长的宣传和影响,更多的具有一颗颗热忱之心的“台湾妈妈”们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我校根据学生需要、家长意愿和义工们的特长,先后成立了心理咨询师义工团队、古经诵读老师义工团队、绘本故事老师义工团队、太极拳老师义工团队、法制宣传老师义工团队、古筝老师、烘焙老师义工团队等,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义工团队的多才多能,必将给义工活动带来勃勃生机,不但体现在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也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二) 探索课程化的义工活动

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在课程设置的原则上,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中,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使课程更适合残障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因此,我们把义工活动纳入到校本课程当中。每学期初,我校都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各方的客观实际,在征求义工老师和家长、老师意见后,制定出一学期的教学活动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到每一位学生的姓名)、时间、学校责任人等,再由相关责任人制定出自己负责项目的具体活动计划,重点解决一些突出的实际问题,问题的确定也必须根据各协作方的能力,量力而行,制定的计划必须切实可行。如烘焙组,安排教学对象是职技班,目的是让轻度智障生学会一技之长,为今后就业提供支持,计划一学期活动15次,由于制作西式点心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安排每周三的下午2课时,原材料采购及操作间准备由学校老师负责。

我们每一项义工活动都有具体安排:诵读课、故事课每周一节,烘焙课每周两节,义工老师每次都集体备课,各有分工,每节课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形象生动,深受同学们的喜欢;古筝老师每周四下午来校辅导1小时;心理咨询师每学期为学生或家长开展一次心理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五安排两小时接受学生、家长或教师心理咨询;法制宣传老师每学期在4月和11月的法制宣传教育月时开展一次讲座或座谈;太极拳师傅每周二、四下午来校传授。同时,我校也在每一项活动中专派一位老师作为义工的合作老师,跟随学生一起学习,并承担一些手语翻译及事务上的沟通协调工作,几年下来,我校老师也在各自领域内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培养了既熟谙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三) 开展多样化的义工活动

1. 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单纯的操作学习对于一些学习结果会存在一些偏差,势必影响学习成效,所以在操作学习的同时还打好理论基础。如我们烘焙组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如做饼干时面粉、油、糖、鸡蛋、配料的重量和数量比例,及相关的卫生知识、营养知识、用电安全知识等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正确的操作方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根据校本课程的需要,学校采取校内学习、校外提高的教学机制。我们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充实教学用具,如购置西点操作间各类工具,添置古筝,配置心理咨询室的心理沙盘,为义工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也充分利用校外学习基地,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面包房,与专业西点师面对面交流学习,再如在寒暑假期间学生除了在家练习古筝外,还每周一次到义工老师的琴房去继续学习古筝,以保证弹奏学习的连续性;其次是依托社会开展实践活动。结合重大节日活动,参加社区、外企等各类表演及比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自尊和自信,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3. 情感与意志相结合。在每一个活动刚刚开始时,学生兴趣总是很高,充满着新奇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但时间一长,就产生了厌倦心理,或者碰到了困难,很多学生就会打退堂鼓,如学习太极拳、古筝演奏时表现特别明显,单调的基本功练习使他们失去了原先的学习热情。这时,意志在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老师就和义工老师相互配合,正确引导学生坚持下去,提高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自觉性,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四) 举办义工活动结业典礼

学期结束时也是义工活动告一段落时,我们如期举行义工活动的结业典礼,学校负责老师和义工老师也将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两种,如诵读班、故事班的古经诵读、故事表演,武术队的太极拳表演,古筝组的演奏,烘焙组的西点展示,师生共同品尝西式糕点。届时,每组还评选出最佳学员。

三、 基本成效

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多种形式的活动与实践,我校的义工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不论孩子、教师、家长都有了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当然孩子们定是其中受益最大的。

1. 增强了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与人交往。义工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亲切和蔼的语言,学生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语言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克服了在陌生人面前的恐惧心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愉悦。特别是“诵读组”的智障孩子们通过学习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不但训练了语言,而且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2. 提高了残障儿童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技之长。智障儿童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促进了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生活能力的提高;烘焙组的同学也掌握了普通面点和饼干的制作方法和流程;校武术队的同学通过了解武术的基本知识,训练武术基本功,体会太极拳协调连贯、中正安稳、柔和缓慢、圆活完整、虚实分明的特点,强健了学生身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并参加各级各类太极拳比赛屡屡获奖。

3. 激发了残障儿童自强不息精神,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洪老师作为义工之一,为我校学生及家长作了多次心理讲座及团体辅导,如“房树人”心理测验,“我真的很不错”等心理辅导,并经常利用接送女儿的机会与学生沟通交流,犹如为我校带来了一缕清风,吹去了师生的烦恼。我校依托义工团队,为残障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满足了特长和爱好,增强了信心,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做事态度,培养了自强不息精神,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今后走上社会、自给自足奠定了基础。

如今,义工团队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力量,是我校艺术、劳技特色教育的突出亮点,义工活动更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

[2] 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

[3]陈婉玲.义工组织法人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义工古筝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要当义工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爱心“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