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观真人秀节目大热现象

2016-05-28 11:25张欣
新闻前哨 2016年5期
关键词:真人秀娱乐受众

张欣

近年来,我国真人秀节目呈现“井喷”态势,本文立足于文化工业理论的视角,对我国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究真人秀节目大热的原因和特征所在,并对其大热背后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一、文化工业概述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先提出:所谓的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大众文化相契合,时至今日,仍具有合理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开始生产越来越多的速食产品,使信息和文化越来越浮于表面。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文化作品被文化工业抹杀了艺术性和审美性。正如书中所言:我们被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快速的流行时尚所左右,沦为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奴隶,成为无思想、无主见、无个性的精神盲流,整日沉浸于替代性和虚拟性的满足之中而不能自拔。

二、我国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现状

1.真人秀综艺节目大热的原因。

随着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大热,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投入到这场狂欢之中。相比国外相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国内的真人秀综艺往往会投下重资请来大牌明星助阵,让各路明星尽显其能,赚足话题与关注。加上此类真人秀采用全天候的真实录制,使节目从营销和传播的角度来说噱头十足,故能在短时间内收获超高的收视率。总的来说,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火热是多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为其不仅符合了媒体的利益需求,而且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同时还带来了市场化效益。

2.我国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特点。

(1)标准化。

文化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产品有着统一的模式,使创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受到严重冲击,同质化现象严重。就以亲子类真人秀为例,前有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后有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连名字都如出一辙。这便是国内媒体行业存在的怪现象——在同一块市场以同样的模式复制别人的成功。这种做法看似能在收视大战中分一杯羹,但当新鲜感消失殆尽,观众很快会对这一类型的节目感到审美疲劳,继而丧失兴趣。除了内容方面,综艺节目在宣传手段上也显现程式化,借势、造势等方式屡见不鲜。很显然,在个性与创新方面,我国的真人秀综艺节目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2)娱乐化。

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控诉: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电视的媒介特质决定了其天然的娱乐化属性,电视媒体上的真人秀综艺节目更是如此。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环境是造成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原因所在。真人秀综艺节目应该给观众带来休闲和消遣,但也绝不应一味地向娱乐化方向偏离。然而,在收视率竞争压力和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很多媒体节目为了争取观众的眼球,不惜降低自身品味,不乏低俗、庸俗的娱乐内容充斥其中。在泛娱乐化的媒介生态和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媒体对于娱乐的定义应该是健康的,应把控好娱乐的限度,使节目的娱乐性和文化性平衡发展。

(3)商业化。

文化工业必须大规模地生产和复制文化产品,导致许多文化产品已经不具备纯粹的艺术本质,自由和个性不复存在,呈现出商品化的特点,这是大众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更是现下我国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突出表现。我国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商品化性质首先表现在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传播,节目的每一项设置都是为了向收视率看齐。同时,真人秀节目对广告依赖严重,通过广告宣传,媒体节目不断诱导着受众的消费欲望,也在不断促进与冠名品牌的相互传播来增进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为吸引大众眼球而产生的媚俗化现象,也是媒体追求商业目的的结果。

3.真人秀综艺节目大热带来的影响。

(1)恶性竞争加剧。

文化工业商业化的特质,让大众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获得最大利益,让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是各大媒体必须考虑的内容。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抢占稀缺的受众注意力,各大媒体只能各出奇招。然而,事实上只有少数媒体节目能够成为市场的领先者,这便会造成其他媒体节目被动地成为市场的追随者并去争夺十分有限的市场份额,激烈的市场竞争便由此展开。在经济导向的影响下,为了规避风险同时占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模仿已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节目类型,以替代品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经济利益成为唯一目的,行业内的恶行竞争就此加剧。

(2)节目过度娱乐化。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的娱乐让受众沉溺于猎奇和欢愉之中,身心和头脑完全放松,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文化工业的俘虏。从人的本性出发,通常能被各阶层无差别接受并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内容一定是通俗甚至是肤浅的,于是就出现了节目越俗反而越受欢迎的怪现象。为了收视率的攀升,各真人秀都竞相选择娱乐大众,综艺节目的同质化愈发严重。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节目过后,除了几声大笑,节目本身留给观众的思考与回味所剩无几,真人秀综艺节目成为了真正的娱乐“秀”。综艺节目确实能带给受众欢乐与放松,但也容易使受众产生心理依赖,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受众审美功能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这才是过度娱乐化的真正可怕之处。

(3)媒体公信力下降。

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器,肩负着宣传主流价值取向和传播正能量的媒体责任。但有些媒体为了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把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内容广为传播,这必然会导致低俗文化的泛滥和媒体格调的庸俗化。在这种娱乐化、模式化、工业化的文化传播中,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公信力明显下降。特别是近几年,各大卫视为了争夺收视率全面拉响娱乐争夺战,竞争异常激烈。随着亲子类、婚恋类、选秀类的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纷纷上马,不仅使观众眼花缭乱,媒体产品的严重同质化现象也终将导致媒体和媒体节目的去个性化,反而不利于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的发展。

三、总结与思考

“文化工业”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这一思想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其理论深度、问题意识和批判的勇气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关于“文化工业”的问题和教训依然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我国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现状是当代媒介文化的一个缩影,其面临的标准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等问题也只是媒介文化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但这并非不可改变。总的来看,“文化工业”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属性,关键是如何对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彰显文化产品推动文化发展的正面效用,真正促进以真人秀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健康发展。

1.提高创新意识。

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工业的影响,传媒节目本身文化艺术的本质正在流失,行业中的模仿和照搬比比皆是。放眼当今的中国屏幕,大热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原版都来自国外,节目中的一些经典环节、桥段设置,甚至人物关系都是原封不动的拿来主义,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真人秀虽然不能脱离市场规律而存在,但可以力争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上加强创造性,减少对同一模板的复制,不断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具有文化独创性的题材。真人秀综艺节目只有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以新鲜的形式和大众最关注的内容生产新的文化产品,才能塑造自身全新的媒介文化。

2.凸显节目特色。

真人秀综艺节目应该摒弃媚俗化,不应为了迎合取悦大众而一味的娱乐化和低俗化,其传播内容需要更有厚度和深度,在传递文化产品的同时,应坚持自我的立场和风格,既要体现文化的多元化,突出自身的文化和特色,将传播内容做深做精,为受众提供独树一帜、有思想内涵的文化产品。只有构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自身品牌效应,获得真正的成功。摆脱媒体节目生产同质化的方法有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节目本身的核心价值,内容的创新和节目的特色才是最强的竞争力。

3.提升文化内涵。

对于综艺节目而言,娱乐永远只是外衣,提升文化内涵才是其永葆生命力的必然举措。在当今鱼龙混杂的文化传播中,许多节目都在流失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真人秀节目中反而融入了许多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驻足沉思,传统文化不但能为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个性素材,也有利于大众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各大媒体应平衡好节目的产业化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侧重对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弘扬,切实提升真人秀综艺节目的文化内涵。只有如此,才能够使更多的优秀真人秀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使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底蕴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2]陈龙:《媒介文化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王海平:《在当下中国看阿多诺“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是与非》,《阴山学刊》2011年第3期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真人秀娱乐受众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娱乐眼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