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合作型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2016-05-30 10:48蒲德忠
南北桥 2016年7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

蒲德忠

【摘 要】合作型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型学习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型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44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习、竞争、合作成为了人才必备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飞快的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单枪匹马”闯天下已经成为了过去,不再适合在当前的社会上生存,而合作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合作型的教学方法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合作的意识与精神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数学这一学科来说,由于其本身知识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只靠自己往往很难解决一道数学难题,因此,通过分组的合作型学习便变得不可或缺。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态,同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往往得不到重视,一些数学教师往往只注重采取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而对其有效性缺少反思,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运用,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未能如愿的从中受益。

一、合作型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小组设置的不合理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合作型学习的主要方式便是分组教学,而分组教学所采用的原则往往是就近原则,包括同桌和前后桌成为一个小组,教师为了方便上课讨论、学习往往以这种方式分组,这种就近原则下的分组并不科学,甚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程度的不同,对数学知识学习接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个性差异,教师在分组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而是简单的将学生就近分组,不仅没有很好的运用合作型的教学方法,而且违背了分组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合作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低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个合作小组往往由四到五名同学组成,在这几名同学中由一名同学担任组长。由于教师在设置分组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小组情况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也没有设立相关的科学的规则,所以容易造成一个小组中任务的重担全部压在组长身上,其他的组员缺乏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合作型学习的精神并没有得到贯彻,学生在内心中也提不起对这种学习方法的重视,甚至仅仅把分组当成一个形式,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还是一如既往地“孤军奋战”,没有体会不到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三)教师的指导不到位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指导,因而往往造成学生的合作学习走向误区。例如在合作型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把需要完成的任务写在黑板上以后,就做了“甩手掌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下课之前需要给出一个结论。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观察和指导,以至于学生在面对讨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往往“避开”或者“存而不论”,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因没有教师的指导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甚至浪费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数学合作型学习有效性的措施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我看来这是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意识不到以上三个问题的重要性,在教学出现问题时也往往不知该如何解决,针对小学数学提高合作型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个性差异,合理设置分组

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进行合作型学习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分小组教学,分组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在设置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小学数学是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开始时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不至于把学生的差异越拉越大。首先,分组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先征集学生的意见,并进行客观地分析学生意见的合理性。其次,在分组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单一的考量指标,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小组的流动性。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一劳永逸”的分组办法,设置好分组后就不再进行变动,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做出及时的变更。例如,一些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取得了相应的学习进步后应该考虑与其他小组的流动,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和学习的长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获得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设置合理规则,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教师在进行了合理的分组之后,同时要在小组内设置相应的规则,根据我在日常的教学实际中的经验来看,小组规则的设立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适合所有小组的规则,规定每个小组都必须执行,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小组不同的特点,给予小组相应的“特权”,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设置相应的、合理的规则并监督施行。只有在小组有了明确的规则以后,小组组员的参与度才能逐渐得到提高,例如各个小组可以实行组长轮流制的规则,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各个组员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完成任务时,各小组要充分的贯彻合作学习的精神,真正的做到分工和合作,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合作下完成这项任务,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而这则有赖于规则的制定和施行。

(三)教师要进行及时、正确的指导

新课改背景下虽然要求教师弱化自身的身份,但是在必要时应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学习引导和指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应该跟进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观察。例如,在实际的合作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分配完任务后,要认真观察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在我日常的教学实际过程中,主要观察各组组员的参与程度、各组任务的分工情况以及每个组员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重视合作的过程,而不是合作的结果,引导学生提高对合作过程的重视。

总之,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来说是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贯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保证,并应及时进行有效性反思,进行相应的改进。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