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2016-05-30 10:48安文俊
南北桥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筑结构教学内容改革

安文俊

【摘 要】本文在重新认识课程性质与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面向施工的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的新理念,并介绍了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建工专业 建筑结构 教学内容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02

建筑结构是土木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由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课程组合而成。现在院校所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将这几个课程进行简单的拼接,限制的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影响了结构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年,我校秉承着校企合作的原则,通过积极探索,在培养以施工为导向建筑结构内容体系的改革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对课程功能和培养目标的重新认识

社会需求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又决定了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目标决定了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土木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相关的结构设计人才,建筑结构被设定为专业核心课程,其主旨是培养结构设计能力。在当时看来,这种定位设定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现阶段,这种定位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需求。根据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四个类型:学术性、技术性、工程型和技能型。其中工程型人才,例如结构工程师,可以将原理转换为工程设计。技能型人才,例如技术工人,可以将生产工艺转换为形态产品。技术型人才,例如施工员,可以将实际工程设计转换为实际生产和工艺。

以土木类专业为例,专科类型学生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其次再是技能型人才。具体就是能够在施工一线工作的技术管理人员,而非结构设计人员。学生出去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方向的专业能力,而不是结构设计。鉴于此,建筑结构在培养人才上承担着两个任务。第一: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解决结构问题的能力;第二: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奠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一)内容体系

建筑结构作为一门设计类型课程,在课程内容设定上,主要包括的是设计原理与结构设计两块。课程教学重点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等。甚至在很多院校都以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就业,就是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培养什么人才。显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大部分毕业生并不能够很好的胜任一线施工岗位。为此,在建筑结构中构建以施工为导向的内容体系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实践中,我们对教学改革有以下做法:

1.增加建筑施工中常见的建构问题。讲授了预制构件施工阶段验算、钢筋代换、钢脚手架和钢模板等一些施工中常见的一些结构设计计算问题。

2.提高结构施工图教学比例。作为土木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识图,一直都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由于专业知识限制,结构施工图,特别是平法施工图,很难在其他课程(例如建筑制图)中完成。所以,建筑结构必须将识图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否则,这项重要的技能会出现“真空地带”。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了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结构的结构施工图的识图方法。其中又以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图的识读为主要内容。

3.加强结构构造教学。现行对结构计算一般只考虑荷载对体系影响,忽略了其他因素对结构的作用。构造措施就是考虑了计算中未能详细考虑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结构计算与结构设计两个内容相铺相成。在实际工程中,很多工程质量事故都是因为构造不当而造成的。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讲解公式推导以及计算方法,对建筑结构中的一些构造知识就是一笔带过,这种教学存在着很大误区。必须对建筑结构的构造内容进行强化,切忌照本宣科,应着眼于理解,讲清原理,特别是其中的力学原理。

4.合理确定教学重点,恰当取舍传统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上,应紧密围绕着培养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设定,要做到实用、实际、突出实用性。对此我们删除了一部分内容、包括公式推导、结构布置、结构选型、结构计算等设计性较强的内容。同时确定了以以下内容为重点的教学体系:①结构的基本概念;②钢筋混凝土房屋、楼盖以及单层工业厂房的构造;③结构施工图。

(二)优化内容结构

内容结构是教学的几个内容排列与组织。其合理与否对教学成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内容结构在设置上应符合内在规律和内在思维的逻辑性。目前大部分高校所用的教材都是简单的将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课程每个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来阐述,大多数教师也是按照这种排版模式来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排版只是单纯的将所有内容拼接在一起,板块与板块之间并没有很好的衔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基础上,我们对内容结构进行了适当的优化,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建筑材料、基本构建、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结构施工图几大板块。这种排版不但能够避免板块与板块之间的重复,同时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内在逻辑性的要求。比如,偏心受压的混凝土构件,把其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替代了以往采取大小偏心受压来对构件内力进行分析这种传统的讲授方法。

(三)强化“规范意识”

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其规范熟悉和运用的过程。按照构造要求的标准和规定不同,规范、设计标准和规程一般有以下四个类别:一是强制性条文,无论发生事故与否,一旦违反都将受到处罚;二是严格遵守条文,要求这样做,但是不具有强制性;三是应该遵守条文,正常时应按照规范要求做;四是允许有选择的条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规范的要求程度往往都不加以区分,不利于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郭玉敏.任务教学法在建筑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01).

[2]邹同彬.优化建筑施工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J].才智,2015(08).

猜你喜欢
建筑结构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
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
改革创新(二)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