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2016-05-30 23:25曾泽栋
大东方 2016年8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

曾泽栋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体验式教育是比较成熟、有效的教育模式,具有主体性、情感性、生活性等特征,能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构建

体验式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评价的重点也转变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发与保持上来。

一、体验式教育概述

体验式教育是指教学者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亲身参与和互动,使学习者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中,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教学过程。体验式教育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反思。

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一你”关系。在体验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体验教学强调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看学生学没学会,以及怎样学的。教师究竟怎样帮助为好,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与特长。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碰撞,伴随着社会转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有更强的个体认知性和包容性,同时也更容易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他们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因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并举的双重性而成为重中之重,但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在教学结构上面临着逻辑主线化与知识碎片化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一条主线,但这条主线不是显性的,而是藏在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点中。如“爱国”这一核心价值,就同时存在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中,并且各有不同的理论侧重,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高难度的挑战。

其次,在价值内化过程中面临着教师介入式讲授与学生多样价值判断的困境。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多元化、主体化、世俗化的特点,其价值判断也迥异多样,加之处于特殊的心理成长时期,对外来的价值理念会有一定的排斥。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价值观教育断点和高校师生分离的教育生活方式,使教师在缺乏理念铺垫和共同体验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介入式的价值观灌输。这样的对立很难实现价值内化的目标,学生甚至会产生怀疑、抗拒和背反。如何使新生代大学生顺畅自觉地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以至于信仰呢?体验式教育因其理论与实践特点,而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选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验式教育模式的构建

1.创设体验式教学情景

体验式教育的中心是学生的体验,创设的情景要符合受教育的大学生的自身特性。如大学生社会经验阅历缺乏又急于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的心理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逻辑思维的差异等。情景的创设要因材而为、因势利导,不能千篇一律。如同样是对敬业价值观念的教学环节,医学类学生可以使用事迹短片创设情景,而体育类学生则可以用体育健将张宁比赛场景创设。不同的情景选择是为了更好地移情和共鸣。其次,在情境创设中可“虚”“实”相互配合。这里的“虚”指的是虚拟情境,包括数字化虚拟(如图片、音乐、视频)和人为虚拟。计算机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便捷有效的运用方式。如在“爱国”价值观念讲解时,配以祖国山河的壮丽图片和优美音乐,学生更容易从情感震撼引向理性思考。人为虚拟则更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己排演的教学小品为情境创设,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辨的同时,增加了主体特色和趣味性。

2.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却经常出现背反,一部分教师延续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或以想当然的“教训者”姿态出现,或不经意地以理论高度压制学生的个体思维。在此情况下,出现了教师做工不少,学生却接受不良的状况。体验式教育的关注点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教育者要由单一的传道授业转向引导者、倾听者、指路人,实现师生“你――我”平等的良好沟通、互动交流。在体验式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极为明显的。教师对学生是由内心发出的赞赏期望,还是消极不信任,直接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体验式教育活动中,需要以更宽容开放的态度来包容学生的个性化,甚至是尖锐的体验感悟,以更宽厚的知识底蕴和更谦和的沟通姿态循序引导升华,达到教学目的。

3.建立多元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评价受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限制,多是以卷面形式来完成,机械记忆占很大部分。但是背诵多少知识点并不能代表受教育者有多少价值内化收获,甚至还可能相反。虽然教师在教学考核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论文、分析类主观题目,也难以评价学生真实的价值内化成果。体验式教育强调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要在教师引导与自我参与的双边活动中实现,学习评价也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即教师的主导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交互评价以及社会与家庭的参与评价并举;评价客体多元化,即在理论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体悟评价与践行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即课堂评价、讨论评价、网络评价、卷面评价同时存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2012(2):45.

[2]廖芳,钟晴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的有效性[J].教书育人,2013(3):57.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
航空集团公司共享式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