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莎士比亚,我们刚刚起步!

2016-05-30 10:48朱逸骏
上海戏剧 2016年4期
关键词:五世历史剧君王

朱逸骏

他的深谋远虑其实早已在他粗野举止的掩饰下,悄悄孕育成长。

——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周末夜晚的上海大剧院,灯火辉煌,座无虚席。

来自英国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借着莎翁逝世400周年的风雅之势,从中国出发开始了一场盛大的全球巡演。《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的三部史诗巨作,讲述英国历史上的传奇家族。通过一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如何成王的故事,挖掘战争、友谊和责任等主题。

此次作品所带来的新鲜来自于中国观众对于莎翁历史剧的不熟悉,究竟是类似于《三国志》一样的历史典籍,还是趋近于《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小说,都是不曾被大部分中国人了解,也很少被专业院校拿来尝试。在演出结束之后的座谈交流中,导演在回答观众对于选择剧目的问题时,也提及了中国观众对于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陌生。然而,这种陌生也缔造了一种严肃的观戏氛围。在中场休息的时候,除了对戏剧和社交已经习以为常的外国观众,每一位中国观众的脸上或多或少地写着对于高雅艺术的“尊重”。

莎士比亚没有按一部戏只写一个君王的思路,而是将君王与君王之间的交替和由贵族、政治、外交交织起来的国家忧患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看到的每一任君王都有着他们面对苦难、面对亲人、面对先王的不同态度和治国理念。

对于观众来说,《亨利五世》用一种说书人的近似旁白的方式,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于三代皇权和荣耀的理解。因为无论对原先政治体系是颠覆还是维护,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都能明确地听到这两种声音,都占据着十分主要的地位和几乎相当的篇幅。每当莎士比亚引着我们关注权威和稳定的时候,他必定又给我们指出这权威赖以生存的基础并不稳固,而稳定也只是一个神话;每当他让我们看到王权是多么尊贵凛然不可侵犯的同时,又让我们发现,原来的确有人可以对王权的合法和合理提出义正词严的挑战的。总之,我们每举出一个“颠覆”的例证,就能发现一边还有一个“维护”的例证,反之亦然。

莎士比亚——至少是历史剧中的莎士比亚——没有偏袒。他让观众同时看到两个世界;莎士比亚是玩弄平衡的大师,他给各种“声音”以同样的机会来表现自己;莎士比亚并不表态,他躲在舞台和话语的背后,让台上的或文字中的人物与事件自己说话,让观众和读者自己思考。莎士比亚是聪明的:他深知历史、现实和生活的复杂性,不允许任何人对其作简单化地阐释,更不用说以戏剧这样一种主要靠娱乐观众来延续生命情感的形式;莎士比亚是明智的:吸取了前几部戏的经验,他躲开了他勾画的历史剧世界里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把围绕亨利四世而起的王权合法性及推翻国王的合法性问题留给了台上的亨利五世,留给了台下的观众和一代代企图“有个说法”的学者,自己到一边悠闲去了。

演出结束,好友从其他区域的座位中抽身与我汇合,在彼此分享观后感前,好友狠狠吐槽了一把身后睡得意犹未尽的阿姨。在朋友的描述中,这个阿姨上半场开场几分钟以后就睡着了,直到中场休息才调整过来。下半场,阿姨倒是很精神,那段堪称琼瑶式的暧昧桥段,阿姨却能看得津津有味。听到这里,我倒是很想问问所有在场的观众,看这出戏睡着“丢人”吗?

肯定有很多话剧艺术的爱好者会充满嫌弃地表示:丢人!是的,的确挺没面子的。在舞台上表演的,好歹是响当当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一个将莎士比亚戏剧保留下来并且努力发扬光大的国际一流戏剧团队。面对如此精良的制作,任何一种形式的困倦都会辜负了那么好的一次机会。

在这里,我也换个角度看待所谓“看不进去”的问题。之前就有人提出中国观众会不会因不了解英国历史而在观看这些作品时有理解障碍的问题,皇莎的导演道兰回应:“我们必须明白莎士比亚不是在纪实,而是为他所处的年代写剧本,所以他笔下的亨利五世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亨利五世。大多数英国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历史也只是略知大概,但终究这些戏不是写历史,而是关于父子关系、权力的控制和滥用、战争正义与否等主题的探讨。所以中国观众不必担心不懂英格兰的历史无法欣赏这些作品。”有很多圈内的剧评人正是看到这种论调,因而狠狠地批评了皇莎这一次看似平庸的表现。有的甚至认为这样的演绎,是磨灭了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风采和历史事件的深远意义。

在我看来,皇莎的表演代表了当下英国观众如何观看本国古典文化的基本态度。皇莎舞台上的演员们并不完全遵从斯坦尼体系及其流派,也不全然是表现主义的技巧支撑。他们的表演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和历史上的莎士比亚语境无限接近,之后再是戏剧的表现力、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剧情的跌宕起伏。我认为,戏剧舞台上的任何一种解读方式本身并没有错,值得讨论的恰恰是导演选择这个角度的初衷。皇莎或许没有出彩的解构,但是原汁原味的呈现对于当下的中国观众已经弥足珍贵。

看到皇莎离开上海前,去了上海昆剧团“玩”,有趣的联系或许就在于此。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属于我们文化底蕴的昆曲还没有达到普适的欣赏,却急匆匆地附庸风雅,对地球另一端的历史正剧的表达评头论足。翻开中国的戏剧史不难发现,话剧作为舶来品,并不是东方文化历史下的产物。要达到能够好好欣赏莎士比亚历史剧的水平,就应该先从欣赏昆曲开始。如若不然,那大家彼此都不用强求。作为观众,不要不满足于准确而平实的戏剧表达;作为莎士比亚,也请您原谅座位中那一刹那情非得已的倦怠。

猜你喜欢
五世历史剧君王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论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绘画发展的影响①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笑”谏君王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流散、杂糅与英格兰身份焦虑:爱尔兰战争中的《亨利五世》
姜太公钓鱼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入藏延请五世班禅的使者:蒙古高僧内齐托音二世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