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群”,银发的中国梦

2016-05-30 02:54何明
健康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养老社区生活

何明

“真是太感谢你了,让我们晚年获得了这么幸福的生活!”万科杭州随园嘉树的一对老年夫妻在入住生活后,真情地对管理人员说。

“现在掀起了又一波销售高峰,老业主在这里生活感到非常满意,不断地介绍亲朋好友过来,交大的退休老人几乎都来过了,服务人员对老人比亲人还好,董事长更是天天来,听取老人们的意见。”上海金山颐和园的主创设计师管轶群自豪地对我说起那里的现状。

随园嘉树和颐和园都是近年来中国社区养老新开业的案例。这种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了100多年的养老方式,在中国终于生根发芽,从最初的抗拒、怀疑到现在的认可、热爱甚至推荐,中国老人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社区养老,简单的讲,就是将退休后的老人集中在一个社区中,提供针对老人的专项服务,进而令老人生活的更幸福、更安全、更长寿。

确实,从海外的实践来看,社区中的老年人寿命会比社区外的老人更长寿,一种通常的说法能多活8到10年,在国内,我们的养老社区历史太短,无法得到验证的数据,但从养老社区的设计和服务理念来看,我们确实也能明白一二了。

居家养老是目前国内外养老方式的主流,所谓的9073,90%~95%的老人都是在家中得到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从家政服务、上门护理、社区医疗乃至健康管理,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的需求,居家服务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养老方式,加上有地方财力的补贴,成本也相对最低。而机构养老则是老人养老的“刚需”,当家庭无法再更好的抚养老人,往往会选择将老人送到附近的养老机构中,提供护理服务,因此,养老机构中的老人一般平均年龄80多岁,处于半自理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的居多,子女每周甚至每天都需要去看望老人,所以养老机构不会离居住区太远,但因为我们传统观念中,“死亡”和“晦气”往往关联,居民往往会抵触自己家的周边设置养老机构,加上养老机构受限于国内老人消费能力有限及其他类型物业的竞租能力更强(如青年公寓),因此比较稀缺,供应不足。目前国家最大力提倡发展的还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

那社区养老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又如何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竞争”?

这要从现代文明社会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说起,在传统观念中,人一退休就进入老年人的行列,或者享受清福,打拳下棋、或者照顾第三代,充当保姆钟点工、或者街道任职,发挥余热,总之逐步退出社会,安享晚年,那时候人均寿命大约70多岁,退休之后大约还有10多年的岁月,而且大多时候还要被大病小病缠绕,生活质量谈不上有多高。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理念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一些大城市,人均寿命也上升到83、84岁的水平,如果生活习惯良好,90多岁思路清晰,能走会说的也是正常状态,我们的老人们也开始面临一个退休后这30年如何度过的新的命题,30年几乎和工作年限差不多了,如同职业规划,值得好好筹划一番了。

在这次理念更新中,有一部分人走在了前面,他们更多是政府、医院、大学出身的,他们更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更多与国外接触较多,对外面的世界比较了解,他们经济实力也较为不错,能够有着多种选择,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开始真正遵循自己的初心,选择自己所爱的,可以是摄影、可以是书画、可以是乐器、可以是歌唱,投入自身的热情,完美自己的人生。

他们会旅行全世界,带着放飞的心情,联合国认为79岁以后才算是真正的进入老年,所以足有20年可以来去自由,何乐不为?

他们虽然进入“空巢”,却是主动“空巢”,大城市中,社会服务发达,不必像传统观念接受子女的“照料”,真正地享受自由。

他们离开子女,却不会孤独,相比前辈,他们更会社交,对互联网、微信、智能手机并不陌生,探讨人生,分享心得,生活充实,天天快乐。

他们更懂得珍爱自己,懂得生活方式是长寿的源头,健康管理和抗衰老法门是口口相传的,健身房、美容院已经是他们的天下。

相比80%亚健康的工作群体,他们生活的更健康、更自由、更放松、更接近生活的真谛。对他们而言,完美的人生正拉开序幕,哪里是暮年!

是的,社区养老就是顺应这种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社区养老更象是实现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助力,是完美生活的高阶产品形式。

人以群分,社区养老并不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是帮助更好的实现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

一个典型的养老社区是这样被定义的,地处于城市郊区居多,环境优美,建筑低密,最好在城市功能较为发达的区域附近,可以享受城市优质的配套,社区内有着围绕老年人的功能配套,比如老年大学、健身房、户外运动场所、唱歌跳舞等娱乐设施、健康管理的课程、病后康复器械,整个社区都有无障碍设施,安全舒适,社区周边十分钟车程内有大型医院,方便急救,社区内服务人员受过专业医疗培训,同时和蔼体贴,尽心尽力,社区内的活动组织频繁而周密,满足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需求,家政、餐饮这些以往繁琐累人的家务活也都由社区服务代劳了。

安全、便利、舒适、愉快、充实是一个成功的养老社区给社区居民的感受,拥有这些感受的群体怎么会不长寿健康?

社区养老相对于居家养老是一种高阶形式,首先与高密度的城市相比,居住的舒适度不可同日而语,能更方便的得到空气、阳光、水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其次,不用挤公交去老年大学,不用横穿半个城市去参加某个聚会。在这里,服务人员都受过专业培训,时刻关注你的生活健康状态,随叫随到,客户至上,买了新东西、下了新程序,有不清楚的可以随时让生活管家帮忙,不必麻烦繁忙的子女,也不需要和知识文化不多的保姆眼对眼。这里的服务只有一个原则,就是让居民快乐舒心。

大多数社区养老也具备针对高龄老人的服务功能,比如介助和介护的护理院功能,所谓的一站式服务,化解老人的后顾之忧,当机构养老一床难求时,进入养老社区就可以获得未来专业护理的保证。

因此,社区养老可以说是老年人生活的完美之地,和传统观念中的养老院可谓云泥之别,是主动地去拥抱生活,而不是被社会子女抛弃。

当然,即便在发达国家,养老社区也是一件“奢侈品”。在美国,社区养老不仅要交纳20~100多万美元的“入门费”,每个月最低1000美元的管理费也是优质服务的“代价”,在国内,目前主要的社区养老项目中,收费也与之相差无几。

另外,在国外发展100多年的历史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经验教训,可以让我们借鉴。

最核心的关键点就是选址,在美国,当年也是为了降低生活费用,选择了远离城市的郊区,甚至离开大城市100公里以上,自起炉灶,自建社区。我们国内的绿城乌镇雅园和平安合悦江南也是这种选址方式,但从多年实践后,还是发现,任何社区远离城市功能区的单独存在是不合理的,城市意味着生活的多样性和发展进化,过分的远离城市,反而会使人孤独,运营成本也更高,实际上还是得不偿失,没有生命力的,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社区养老已经充分贴近城市,享受城市的配套功能。

人群的老化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特别是在一个运营多年的养老社区中,平均年龄也会垂暮化,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社区的活力下降意味着老人的幸福值也是随之下降。针对这种状况,最好的解决方案仍然是将社区嵌入到城市中,成为城郊的一部分,最起码出行不会满目皆白发了。而一些在风景区中的养老社区,则建议将部分单元开放出来,做成酒店功能,混合社区的活力是最强的。

“家”的观念不仅在中国人心目中很重要,发达国家的老人们对自己社区中的“家”同样归属感很强,澳洲一家最大养老管理公司的管理人员曾对我说,原来设想中的护理院配套,很多澳洲老人并不接受,所以现在他们的产品设计中会在自理功能的家中,加入很多以往在护理房间中配设的功能,如氧气管道等等。

社区养老是一个新事物,却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分享,希望当我们的老人真正拥抱生活,拥有完美的生活,老有所群,去实现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养老社区生活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