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初科试论侯方域晚节问题

2016-05-30 05:12明月熙
北方论丛 2016年4期
关键词:侯方域科举

明月熙

[摘要]侯方域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因参加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一事,侯方域在人格与道德上遭到世人质疑和批判。另外,又因为《桃花扇》中的戏剧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对他的认识亦多有争议,而这种对其为人的偏见甚至还延及了对其诗文的客观评价。通过解析侯方域的诗文作品,对其从归隐到应试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观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易代士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困境。

[关键词]侯方域;明末清初;科举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OO-3541(2016)04-0077-05

侯方域为晚明复社四公子之一,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在明末曾多次协助父亲侯恂处理军务,代拟奏疏,并在南明弘光朝时期,依附史可法、高杰帐下,从事幕僚文书工作。入清后,侯方域又曾为三省督抚张存仁剿灭榆园军出谋划策,上呈《剿抚十议》,总结了自己的平乱剿寇的具体措施,这也成为后人对其进行道德批判的重要原因。而侯方域顺治八年(1651年)参加豫省乡试一事,更是令其人格倍受质疑。本文笔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侯方域入清后的应举,以及随之产生的“晚节不保”问题。

一、侯生赴考清试的社会评价

顺治八年(1651年)豫省乡试,是侯方域一生中最大的道德“污点”,也是其科举生涯的又一次失利。这一次清廷科试同样延续了明代八股取士的方式,但侯方域此次应试却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南雍秋试得到的评价截然不同。南雍秋试侯方域虽然铩羽而归,但却事出有因,他也因为其策论针砭时弊而名噪一时,反倒获得士林的普遍赞誉。而且明末的应试属于封建王朝中士人选择的正当的进身之道。然而,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科试却具有鲜明的“华夷大防”的色彩,侯方域的应考在很多士大夫看来,无疑是对故明王朝的背叛,对异族政权的臣服,因此,侯方域顺治八年(1651年)的应试受到了颇多非质疑与非议。

特别是到了清中叶,当遗民故老中流传着的故事、传奇逐渐泯灭,人物形象也逐渐定型,再加上戏剧《桃花扇》的风靡,侯方域作为易代之际立场不坚定,性格懦弱游移的多情公子形象已深入人心。而且清中期的士人也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于像侯方域这类存在着“晚节不保”问题的易代士大夫,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比如,孙原湘在《媚香楼歌》结尾,极为尖刻地嘲讽侯方域:“气节何论男与女,楼中如花霜可拒。君不见,天津二月桃花开,又见侯生应举来。”

然而,对于侯方域赴清廷科试一事,与之同一时期的商丘文人却大多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他们不仅认为侯方域的应试是“自愿”之举,并视之为正常行径,不存在失节之耻,而且还颇为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忿忿不平。如宋荦所撰《侯朝宗传》称:“顺治辛卯举豫省第一,有忌之者,又斥。”贾开宗《本传》所载情况也基本一致,而徐作肃在《明经朝宗墓志铭》中则称:“顺治辛卯,再举河南第二,有议者复斥置副车”,对于侯方域考取名次与宋荦、贾开宗所记不一样,并且还提到侯方域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即“甲午病甚,更勉就试,而其年遂死矣”。徐作肃所记侯方域甲午年再次应试一事,在其他友人为其所撰传文、商丘县志及清史稿本传中均未提及。但总的说来,徐、宋、贾等同时代友人都对侯方域参加清试持肯定态度,并且他们自己亦都参加了清廷的科试。

清初大儒,亦是侯方域昔日复社同人的黄宗羲则认为:“姚孝锡尝仕金,遗山终置之南冠之列,不以为金人者,原其心耳。夫朝宗,亦若是而已夫。”黄宗羲作为明遗民中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将侯方域仕清与姚孝锡仕金相提并论,认为侯生应试是被迫之举。黄宗羲以遗民心态揣摩侯生之应试行为,并未对其进行指责和批评,而商丘友人则因感同身受,更无异议。

时人不论是持自愿之说或是被迫之说,大都对侯方域参加清廷科试一事表示出理解和同情。侯方域第五世族孙侯洵,则在《壮悔堂年谱》中解释了侯方域参加清试的原因:“当事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对于侯洵的记载,后人却颇有质疑,认为是为尊者讳,有意回避,加之侯洵为第五世族孙,时隔较远。但是,据同时期的宋荦《侯朝宗传》记载:“国初河南抚军某公,廉知方域豪横状,将案治”,后经宋荦之父宋权从中调解,侯方域因此有书与宋荦感怀说:“昔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即指宋权的调解之功,而结合侯洵年谱所言,宋荦在传文中所记事即为侯方域应试的直接原因,强迫或利诱汉族知识分子应试,是清初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际上,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华夷之辨的意义并不大,他们并不太关注是在怎样性质的政权下生活,他们更关注于小门小户的具体生活状况。然而,士大夫长期受儒家夷夏之防思想熏陶,在民族问题上极为敏感,同时又对南宋灭亡的历史烂熟于胸,因此,他们对于异族政权的敌对和抵制,甚至超过了对李白成的大顺政权的抵制。士大夫阶层是社会的精英人群,擅长用笔墨文字将亡国的感受和议论记录下来,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如果不能真正征服“士”这一阶层,对于定鼎中原后的满清政府而言,想要维持长期稳固的统治是困难的。

为此,清廷采用了很多手段笼络士大夫,在严厉镇压他们的反抗行动的同时,化解他们的敌对态度,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至少采取中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剿抚兼施政策在非战争场合中的应用,实际上与侯恂、侯方域父子在剿抚榆园军,分化农民起义阵营内部,逐个击破的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政策的继续和扩大,体现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思想。清廷笼络士大夫的政策具有系统性、延续性,并且始终作为一种重点政策处理。

二、清初的文化怀柔政策

清廷首先通过征辟、荐举、招降等途径,吸收故明官僚入朝为官。睿亲王多尔衮从入关之初,一直在这方面进行部署:“谕故明内外官民人等日: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顺治初元,遣官征访遗贤,车轺络绎”;“并行抚按,境内隐逸、贤良,逐一启荐,以凭征擢”。清廷这样做,一方面是抚慰、安定庞大的故明士大夫群体;另一方面,也是适应、满足清朝统治广大地区的需要。而原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被征为内院大学士,最具示范作用,清廷对故明高官的沿用对于汉族士大夫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

其次,清廷照搬了明朝科举取士的制度,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顺治帝于北京即位,颁布《条例》,将“会试定于辰戌丑未年,各直省乡试定于子午卯酉年”;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廷又确定乡试办法完全沿袭明朝旧制,不做变动,同时准开武乡试;当年七月,时任浙江总督的张存仁上疏说:“近有借口薤发反顺为逆者,若使反形既露,必处处劳大兵剿捕。窃思不劳兵之法,莫如速遣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张存仁的建言得到采纳后,顺治三年(1646年)与四年(1647年),清廷连续举行会试,取中进士六七百人。

另外,清廷又在刺激故明士人自愿赴考的同时,充分利用政权的力量,强迫各地不愿应考,又很有影响力的士子应试,以此起到示范作用,从精神上打击和摧毁这些故明“伯夷”“叔齐”的坚强意志。而侯方域作为晚明“复社四公子”之一,享誉天下,又出身于故明的官宦世家,在商丘当地,乃至中原地区有着文化领袖的地位,一旦应试,将意味着很多仍在观望的士人必将纷纷效仿。在这样的环境下,侯方域参加了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成为清廷民族政策的牺牲品。

今人对侯方域此次应试亦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梁启超先生认为,此举确为晚节不保的失节行为:“(侯朝宗)顺治八年,且应辛卯乡试,中副贡生,越三年而死,晚节无聊甚矣。”梁启超这一看法在今人中颇有代表性,但少数学者则认为,应该结合侯方域等士大夫当时的处境分析其心境,不必过分苛责。比如,陈寅恪先生就认为,对古人应有一种“了解之同情”。因此,对于侯方域顺治八年(1651年)应试一事,笔者认为,既不可将“节操标准”虚无化,也不可将“道德尺度”绝对化。在当时士大夫的人生轨迹中有其实际存在的差异,而其各自人品操守亦自有高低,但他们各自的人生选择,都确然出于自身切实原因,或迫于现实,或出于性情,不能说遗民就一定比非遗民更高贵,反之亦然。

事实上,在清初,“遗民”是一个流行的时尚,很多士人借此来标榜与凸显自己。“遗民”是否真的意味着对高尚节操的坚守是有待讨论的,比如,美国学者王德威已经指出这一疑点:“已有论者提醒我们明遗民论述虚浮、阴暗的层面,鲁迅早就指出遗民可能流为沽名钓誉的‘逸民现象”。因此,对于侯方域的应试一事,在本文中不做道德层面的评判,只着重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由此而来的连带影响,包括其心态、诗文作品,以及现实处境等等。

三、侯生应试前的复杂心态

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清廷为了笼络旧明士绅,分化瓦解反清势力,施行了一系列征聘措施:“世祖定鼎中原,顺治初元,遣官征访遗贤,车轺络绎。吏部详察履历,确聂才品,促令来京。并行抚、按,境内隐逸、贤良,逐一启荐,以凭征擢。顺天巡抚宋权陈治平三策,首广罗贤才以佐上理,并荐故明蓟辽总督王永吉等。诏廷臣各举所知。一时明季故臣如谢升、冯铨、党崇雅等,纷纷擢用。中外臣工启荐除授得官者,不可胜数。”并很快恢复了科举考试。

同年八月,侯方域的好友彭容园一同参加了河南乡试。当年冬天,侯方域自江南返回商丘,有《赠彭子序》与彭容园,其言云:“夫士之遇不遇,岂不以时欤!遇即幸,不遇非尽不幸。”在文中,侯方域认为,遇与不遇取决于时机,遇即是幸运,而不遇也并非不幸之事,如好友彭子之才早在十几年前已应得以重用,但与自己一样都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科试被黜,并引火上身,“当此时,未尝不叹彭子诚蚤达,必不如是!由今思之,彭子蚤达,岂止免锻炼?”现在看来,当时的挫折恰是天降大任之前的磨砺与锻炼。正如彭容园一样,侯方域本人亦是在科试中屡遭挫折,并在明末因身陷党争而辗转飘零,同样身为“选而复斥,以至困顿几死者”,并非缺乏才华,实因“时不利也”,而现清廷科举开试,选拔人才,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侯方域以前贤为例,“吾闻唐初如杨师道、封伦,宋初如范质、王溥诸公,其人者皆在前朝通籍,践履显赫,尔后乃知命通权,身辅圣主,功名足多者”,杨师道、封伦、范质、王溥等古人均曾历仕前后几朝,并在前朝“践履显赫”,侯方域并不视之为变节,“然而达节者少径径磋然议之,难以龙蛇之道喻也”,反视之“知命通权”,仕新朝而能“身辅圣主”,亦不失为伺机而动的君子所为。因此,在侯方域看来彭容园参加清试并非不光彩之举,而是正常的用世之举:“士诚有才,各当其世,乃为贵耳;即使且困穷,岂遂困哉!”

侯方域父亲侯恂曾为故明兵部侍郎,长期负责军务事宜,而侯方域为复社贵公子,父子二人名气都很大,因此,清廷也征辟二人出仕。据康熙时期所修《商丘县志·侯恂传》载:“本朝顺治三年归里,有明臣之在朝者多欲恂出为将,而中州抚按亦交章论荐”,侯恂则“谢不起,筑室城南,偃卧其中,足不入城市”。而侯方域则表态:“叹急虚名累”,“白帻名堪老,青蝇事可憎”,对于人仕新朝一事很是排斥,表现出对政治风云的厌倦之情,对于“当衙有荐章”很是无奈,自己“善鸣诋自误”,只愿如“散木得无伤”,能以终天年。但与此同时,他在清廷的压力和出仕的诱惑下又很矛盾,“犁锄春雨外,何以谢黔苍?”他本有济世之志,“颇以经济自诩”,并不甘心就此归隐,自觉未能尽到士大夫匡时济世的责任,愧对黎民百姓。

另外,侯方域在故明一朝科试受挫,父亲侯恂又因陷入党争,屡遭迫害,自己也在江南屡次被阮大铖派兵追捕。因此,可知侯方域对于明王朝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家族深受皇恩,然而,伴君如伴虎,宦海沉浮殊为不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明朝并无功名在身,仅为一介布衣,出仕新朝的负罪感不像故明旧臣,例如,父亲侯恂那么大。而且顺治二年(1645年)开科举时,侯方域仅28岁,还不及而立,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机;此外,他对于晚明政治有许多不满,对崇祯皇帝更是曾有过直言不讳的批评,对于清初的新政还是心存幻想,有所期待的。

侯方域在面对清廷的征辟时,虽然拒绝,但并不甘心就此隐居终老,于是发出了“惭愧风云际,寻常牧犊还”之慨叹。在《题韩叔夜膝庐四首》其二中,侯氏明确表达了洁身自好,坚守气节的心志:“风鸾爱其仪,不栖恶木阴”;然而,在组诗的第四首中,又言“若吟怀大略,隆外日覆翻”,以诸葛亮作《隆中对》的典故自喻,暗含等待明主礼聘之意,这组诗作于顺治五年(1648年),在同一组诗中反映出来的情怀并不一致,这说明侯方域做出归隐的决定是相当艰难的,并不甘心在如此盛年一事无成,就此守拙田园。

在侯方域侍奉父亲隐居南园三四年后,顺治七年(1650年)春,三省总督张存仁因榆园军气盛渐炽一事,亲自往商丘城郊南园访侯恂、侯方域父子。这件事对于侯方域而言是由决意隐居到有心出仕的一个转折,侯方域因是上呈《剿抚十议》,并开始重新研习、揣摩制艺之道。侯方域早年在南省试策中议论纵横,气势捭阖,然不轨法度,且放意直言,无所顾忌,洋溢着少年无所畏惧的气息,但终铩羽而归。对于其早先之作,钱谦益曾在《赠侯朝宗序》中评价为:“文人才子之文,而非经生之文”。

然而,在明朝覆亡后,饱经挫折的侯方域,随着性情的逐渐沉淀,于制艺之途已产生了变化,“(侯方域)于制科文,始不尽附昔之笺注,而晚依宋儒。”推究其文之变化,则在顺治庚寅年,即顺治七年(1650年),“朝宗此文,自顺治之庚寅。忆尔时,朝宗方与余讨今古文于轨度,古文则准之唐宋八子,今文则准之考亭之章句。或间日一作,或日一二作,至命酒高谈,将无虚日”,徐作肃所言之“考亭”,即朱熹;“准之考亭章句”,表明侯方域开始自觉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作为自己制艺之文的写作标准和参照尺度。《清史稿》记载:“(顺治)二年,颁《科场条例》……《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诗》主朱子《集传》”。从顺治七年(1649年)开始,侯方域有意识地按照清廷颁布的科举参考书目,规范自己制义文的创作,由此可知,侯方域与徐作肃的学术讨论,并不仅是对于作文之道的交流,而是已经有了初步的出仕应考的打算。

与此同时,侯方域与清廷官员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入清后,以遗民自命的明代士大夫大多选择归隐山野,坚持“不入城”,远离政治,潜心学术,如黄宗羲、傅山、归庄等,侯方域则不同。顺治五年(1647年)后,他与主管商丘地方事务三省总督张存仁、归德知府王登进、归德参将陈僖及其继任者万钦、河南总兵高第等清廷官僚来往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顺治七年至八年间(1650-1651年)。

曾有一次,清参将陈僖因拾得被人遗弃的两只仙鹤,在家中举办宴会庆贺,“是日也,考钟伐鼓,陈清商之乐,大宴其客于堂上,享其士于堂下”,在这场宴会中,有陈将军门客媚言赞叹陈将军:“若移其所以养鹤者养士,庶吾军其振乎!”因侯方域所居南园有“憩鹤轩”,为养鹤之所,“有鹤数只,鼓翼翔舞,引吭高唳”,他平日熟知鹤之习性,于是出言反驳:“夫鹤者,天下清虚之物,寡欲而省费,故可以高人隐士之礼致也;世之战士,皆骁雄劲悍之徒……吾一旦欲得其力而效之于死,是必闲居则美妻妾,厌粱肉,六博群饮……养以有余之财,而作其感恩之气,然后报其主而不叛,吾未见其可以虚数致也!故子之帅以其求鹤者求士,士未尝不至;若遂以其养鹤者养士,吾恐士之闻风而来者,将掉臂而去也。”在此文中,侯方域谈及养鹤与养士之别,鹤乃清虚高洁之物,而门下之士则借以财利相邀乃至,必有其实际利益的追求,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侯方域的议论侧面反映了他当时的一种现实心态,士与鹤之不同,正是入仕与隐居之差异。

在《代司徒公赠万将军序》中,侯方域则更是对来往密切的官僚赞誉有加:“制府张公,当世所称善将将者也,于其部下不轻许可,而独谓万将军贤”,因此,“愿得有言以志将军之勋若劳也”是侯生撰写此文之动机,继而又称赞万钦:“将军顾独循循然谨守朝廷法度,秋毫无扰于民。郡之人为余言,此兵兴以来所罕觐也……郡之人莫不幸将军之来,而又惜其来之晚”,而旧明即亡,“清朝缔造,皆师武臣力,虽悉其弊,而一时积重之势,未能遽挽。今天子明圣,张公又久在兵间,数奉诏谕其部下,而将军乃率先遵约束,有儒将风。此其识量,岂与暗呜叱咤者同日语哉!”至此,侯方域已明确地表现出对万将军的褒赏之意,以及对清王朝的认可。

此外,入清以后,侯方域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也颇有深意,例如,他的《王猛论》跳出陈见,认为王猛本是与诸葛亮一样识大义的乱世之臣:“然亮之仕于汉而为汉,人所知也;猛之仕于秦而为晋,人之所不知也。”在侯方域看来,王猛改投前秦实非本意,而是形势所迫,“猛处天下分崩之时,其志未尝不在中原,及其不得已而见用于异国,犹倦倦不能忘,猛盖识大义者也。”当其时,桓温欲效曹操取晋而代之,王猛明知其居心,若仍投于麾下,则“苟或、郭嘉之下者也”,“晋偏安江左,仅有一桓温足以有为,而又不可以从”,“不从,温又必杀猛”,因此,王猛不得已投靠前秦,辅佐苻坚,使其国富兵强,而临终前仍哀求以告苻坚:“晋正统相承,上下辑睦,非所可图,臣死之后,愿无以晋为念。”侯方域对王猛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并非“仅仅功名之人”,但他同时也承认:“猛之才,高于诸葛亮,而淡泊宁静不及”。诸葛亮甘于隐居隆中,而王猛转而仕秦,不是才能高低的问题,而是二人性格注定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而侯方域之所以视王猛为识大义者,是因为“猛存则以秦存晋,猛亡犹欲以秦存晋”,他对于王猛的这段议论实在有些剑走偏锋,相当具有颠覆性。

侯方域的文章历来好发惊人之语,不承前人遗训,然而,在顺治年间应试之前作此新奇之语,颇有些耐人寻味。而此前好友黄宗羲与张自烈谈论侯方域时就曾说:“朝宗素性不耐寂寞”,而方以智也评价他“美才而豪,不耐寂寞”。崇祯十二年(1639年)应试金陵时,复社诸生曾将侯方域比作昔时之周瑜、王猛,侯方域在性格与才华上与王猛确有几分相似,同样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同样不甘平淡,因此,侯方域在议论王猛时,未尝不是在剖析自我。其实王猛与诸葛亮并没有太多可比性,诸葛亮为汉家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王猛则投靠异族政权,尽管侯方域称其为存晋而仕秦,但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与史实也颇为不符。王猛固然辅佐前秦尽心尽力,但苻坚屡伐中原,只是因淝水之战大败后才被迫停止,这与侯方域所言并不一致。而与《王猛论》一样,侯方域在入清以后很多文章,多少有些为效力于异族政权的历仕二朝者辩解之意,像之前的《赠彭子序》中谈到的杨师道、封伦、范质、王溥等人均为改仕之人。

另外,侯方域还在寄语小弟侯方策时说:“今天下疆土甫定,国家且歌《大风》、思猛士,季弟能用其材武,将来御侮干城,未可量也。”这说明他对于家族成员入仕新朝并不排斥,反而很是鼓励。他认为,在朝廷求贤若渴之时,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良机,因而再三赞赏:“季弟,勉乎哉!”综观侯方域在顺治七年(1649年)以后的诗文,可以看出其心态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仍时常流露出沉郁的黍离之悲,但同时亦表达出,自己并不甘心归隐终老的心情,而这种对于故国、故友的思念与对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共同构成了侯方域赴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之前的复杂心态。

对于他参加豫省乡试是否自愿的问题,笔者认为,侯生大概有些半推半就,其内心的挣扎矛盾必然相当激烈,但不甘心就此终老田园的心态也是很明显的。对于一个身阅鼎革的士大夫来说,被迫臣服于一个异族政权,其内心世界与生活处境何其艰难。而胜国遗民在物质生活艰苦的同时,至少他可以标榜其精神世界的崇高,甚至以“遗民”身份沾沾自得。而那些改仕新朝的士大夫,但凡知些廉耻者,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可能满心欢喜地接受新朝的官爵。像侯方域的好友李雯当时在贫困交加,生活潦倒处境中,被迫依附多尔衮幕府,但其愧疚、负罪之情一直伴随终生,并抑郁而终,吴伟业、钱谦益亦是如此。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殉节者自是第一等,遗民次之,而贰臣则视情况而定,被迫出仕与主动降清在社会上得到的道德评价是不一样的。然而,事实上,殉节者未必就比苟活者更高尚。北都陷落时,左副都御使施邦曜曾留下绝命诗:“愧无半策匡时难,但有微躯报主恩。”这其实是崇祯朝很多士大夫的真实写照,不仅施邦曜一人,大臣们陷入朝内的党派之争,对于国事从无半点贡献,而在“国君死社稷”之后,他们选择了一种最经济、最简单的效忠方式,却能够名垂青史。那些活下来的士大夫很多在为收复河山积极奔走,担负着复国重任,亲身经历着亡国灭种的悲剧,而后又不得不因各种原因臣服于异族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存比死亡更艰难,也更高贵。

在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宗族制,使得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家族的一分子,个体的成员的行为都将服从并以家族的兴衰为首位,无论是婚姻生活,还是人生选择。前文曾提及侯洵《侯方域年谱》所记侯方域为解救父亲侯恂而被迫应试一事,陈寅恪先生也在《柳如是别传》中分析过侯方域出仕的原因:“朝宗作《壮悔堂记》时,其年三十五岁,即顺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后来竟有人赋‘两朝应举侯公子,地下何颜见李香之句以讥之。殊不知建州入关,未中乡试,年方少壮之士子,苟不应科举,又不逃于方外,则为抗拒新政权之表示,必难免于罪戾也。”

像当时侯方域的很多好友,如方以智、梅惠连、彭宾等人,均以贵公子之身逃与方外,为了避免因受到清廷逼迫而有违初衷,只有削发为浮屠,方能不因剃发、易服等事累及家人。而陈寅恪先生又说:“牧斋此次至松江本为复明活动,其往还唱酬之人多与此事有关,故子玄(陆庆曾)亦必是志在复明之人。但何以于次年叩应乡?表面观之似颇相矛盾。前论李素臣(李藻先)事,谓其与侯朝宗之应举皆出于不得已,子玄之家世及声望约略与侯、李相等,故疑其应丁酉科乡试实出于不得已。盖建州入关之初,凡世家子弟著声庠序之人若不应乡举,即为反清之一种表示,累及家族,或致身命之危险,否则陆氏虽在明南都倾覆以后,其旧传田产犹未尽失,自可生活,不必汲汲干进也。关于此点,足见清初士人处境之不易。后世未解当日情势,往往作过酷之批评,殊非公允之论也。”

正是应该秉承陈寅恪先生所论“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去考察此一时期士大夫的生存环境,才能尽量避免以今人的是非观、道德观去审视与评价古人。笔者认为,侯方域正处壮年,平素又是不耐寂寞的性格,不能坚守“遗民”姿态,不甘心终老南园是可以理解的,本不必将“晚节不保”这样的大帽子扣在他头上,更不必在自愿或是被迫的问题上纠缠太过,难道自愿应考就意味着品行低下,而被迫赴试就道德高尚了吗?因此,对于现代很多学者都谈及的“遗民的时限性”,笔者亦是深以为然。

猜你喜欢
侯方域科举
桃花扇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剖析
小小花钱看科举
近四十年侯方域研究现状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侯方域诗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