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探究

2016-05-30 10:48李伟嘉刘男张哲
科教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自我发展社团班级管理

李伟嘉 刘男 张哲

摘 要 班级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和手段,将学生社团和班级管理有效地结合,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全新的问题。

关键词 社团 班级管理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09

在当今高校,班级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学生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班级管理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时,高校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组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自主性以及活动广泛性吸引了当今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将“社团化”的理念引入高校班级管理中,将二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势必会为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1 当今高校社团的基本特征

所谓大学生社团,是指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了锻炼、培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基于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共同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结合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形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体组织。大学生社团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团体环境,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社团有如下几点基本特征:

(1)大学生是社团文化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而言,它包括人对文化需要的创造性、选择的能动性和价值体验的主动性,表现为人对文化的支配原则和享用原则。大学生是社团的主要成员,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社团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团文化的教化作用。

(2)社团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工具。大学生创建社团,其目的就在于将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的。在日常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学生没有一个能够将专业知识进行积累升华的平台。有时又受限于班级制度,没有机会施展自身的才华与特长,社团能够将其兴趣爱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并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3)社团是高校文化最具时代特征的表现。高校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发生源,也是思想政治的传播地。大学生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社会各类组织交流,这就使得高校社团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社团不仅有着高校的基本特征,更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

(4)社团是大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集群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于合群。在高校传统的班级中,一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找到和他人的共同点。但在社团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征,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感染中形成心理上的认同。

(5)社团是大学教育的新媒介。高校社团在活动中不仅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社团是通过大学生自愿加入而形成的团体,相比于传统的班级,社团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通过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形成的。

2 班级管理中加入“社团化”的可行性分析

2.1 目前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在当今高校,按照专业划分班级,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以及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班级同学来自不同的背景与环境,再加上拥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如今的高校班级概念在学生中逐渐被淡化,很多学生更愿意把精力都投入到团学组织中,这样班集体中组织成员的沟通就减少了。在很多学生看来,班级仅仅是其在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载体,并没有别的特殊的意义,这就造成了现如今通过传统手段管理班级的难度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

2.2 班级与社团的关系

作为群体的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从成员间亲密程度上区分,社团成员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关系密切,能够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成员之间关系简单。而班级成员则是根据其功利性结合在一起,并非情感的维系,而是被学校的规章制度所支配。(2)从正式程度上区分,班级属于学校的正规组织,有明确的校纪校规,并配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社团属于非正式的组织,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活动方式比较灵活。(3)从群体成员的归属区分,班级是一种所属群体,而学生社团则是一种参照群体。

与此同时,社团和班级又有着很多的共同点:(1)二者都是有一群人组成的,并相互发生作用的群体。(2)二者都有着一定的目标,班级的目标是完成学校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社团的目的则是产生共同的兴趣和愿望,从而实现他们的愿景。(3)二者都有着共同的规章和制度,班级以校纪校规规范准则,社团则是以成员的群体利益为准则,形成更加灵活多变的规范制度。

2.3 社团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从上文可以得出,社团与班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在一定的时候能够相辅相成。那么,如果将社团的理念引入班级管理,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社团能够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利用社团的参照群体作用,成员能够在群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们又身处班级之中,能够遵守班级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2)社团能够提升班级成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团队意识。由于社团内聚力较强,开展活动时能集思广益、通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等现代人才品质。并能够通过正确引导,为这种性格品质寻找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与平台。

(3)社团能够提升班级成员的专业素质。在普通班级中,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社团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能够加以总结和升华,从而既能够开展社团互动,又能够巩固教学成果。

(4)社团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在当今的高校班级中,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性很强,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独立的解决问题。但是在班级管理下的社团,成员要通过专业知识发展社团,同时也要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这种驱动力是自主的,是通过自身的诉求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更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3 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实例分析

如上文所示,将“社团化”模式引入班级管理,能够为传统的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并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本科2014级为试点,成立班级层面的社团组织,在此过程中提取经验方法,现就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成立兴趣小组,找寻学生的兴趣爱好。该年级共有行政班2个,共96人。前期通过辅导员和班委积极动员,各班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成立了形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的诞生,构建了社团发展的雏形。

(2)提供导师指导,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在班级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各小组成员提供社团的建设方案,并交由辅导员老师审核。辅导员根据各小组的特点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整合后的兴趣小组成立为班级社团。最终共成立了11个社团,基本实现了“人人有社团、人人有参与”的“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

(3)开展特色活动,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社团成立之后,通过定期开展特色活动,有效调动了班级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普通学生在不同的团日活动中有时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有时是参与者,大家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活动发挥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现自我、发挥特长。

(4)建立评价机制,鼓励成员的创新意识。在社团发展过程中,辅导员充分尊重和鼓励每个社团组织团日活动,并辅以评价机制。辅导员会通过社团活动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分析,并将该评价纳入学年总评体系,进一步激励各班级社团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辅导员还会根据社团性质,将其纳入竞赛体系,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小结

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不仅是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总结与归纳,更是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尝试与探索。通过将学生社团带入班级,能够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能够充分发挥成员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希望通过该模式,在当代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自律地完成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通过试点,引入“社团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有了一定的成效,能够在实现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代卉霞.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及对策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3.7(1):99-102.

[2]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38-138.

[3]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7-47.

[4] 张蓓.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J].青年与社会,2013(10):18-19.

[5] 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2(4):38-40.

[6] 孙伟彦.“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77-80.

猜你喜欢
自我发展社团班级管理
缤纷社团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K-BOT拼插社团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