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宁波海洋文化产业研究

2016-05-30 07:26赵洪涛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意SWOT分析

赵洪涛

摘 要: 宁波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尤以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更为突出,这为宁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采用SWOT分析,提出宁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应以SO战略和WO战略为主。SO战略强调宁波和舟山的联动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推广,进一步打造宁波市特色海洋文化品牌;WO战略要求合理保护和开发宁波市海洋文化资源,塑造海洋文化城市形象,并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关键词: 海洋文化产业; SWOT分析; 创意; 特色品牌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4-0080-05

依据浙江省“十三五”关于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规划,宁波市提出不断增强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力,使得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作为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海洋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宁波,应该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多数学者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定义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本质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1]结合海洋文化产业和宁波市本地特色,张英运用SWOT分析法对宁波市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2]但缺乏对宁波市海洋文化资源的整合,因此分析的路径和提出的建议与本文不同;马芸娜等对宁波市海洋经济人才结构和流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宁波市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仍需提高。[3]相关学者的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1)对于作为重要研究基础的宁波市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现状的把握不足;(2)缺乏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的深入探讨。本文对宁波市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并结合宁波市特点,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提出适合宁波市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SO战略和WO战略。

一、宁波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分类

宁波市海洋文化产业主要分为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文艺产业(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宁波市的海洋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历史文化资源尤为突出。宁波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产业以及海洋体育休闲产业发达,形成了诸多著名品牌,但海洋文艺产业相对滞后。

二、宁波海洋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管理学中常用方法,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研究产业内部优势(S)、劣势(W)和外部的机遇(O)和威胁(T)等,以找到对于产业发展最有效的策略。

(一)宁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优势

1. 资源禀赋丰富

宁波海洋文化产业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同时,宁波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宁波海域面积9758km2,岸线总长1562km,约占浙江全省的1/3,拥有“港、渔、景、岛、涂、油”等多种海洋资源。

2. 区位条件优越

宁波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宁波历史上是著名的外向型港口,“一路”的主要港口。2015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1982.4万标箱,增长6.0%。宁波港全年新开及恢复航线28条,现共拥有航线236条,其中远洋干线118条。随着杭州湾大桥和杭甬运河通航设施的不断完善,宁波成为连接浙江西部地区和上海的桥头堡。这些区位优势,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的地理条件,为宁波市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经济基础雄厚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当地政府要有足够的资金来扶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地居民要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一部分海洋文化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1.5亿元,比2014年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2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453美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波市现已在海洋文化产业领域积累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和发展经验。以海洋节庆会展产业为例,形成了“开渔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国际海钓节等具有相当知名度的节庆系列。

(二)宁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劣势

1. 海洋文化城市形象有待塑造

宁波市主城区距离海域较远,宁波的城市形象仍然停留在城市内部商业经济的繁华。宁波对“三江六岸”城市形象品牌的经营比较重视,但对海洋文化的开发利用还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宁波的海洋文化城市形象。[4]

2. 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目前宁波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高端海洋专业人才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资料显示,尽管宁波市正在积极努力加强海洋经济人才引进的各项政策措施,但偏向研究型人才,缺少实用型人才,由此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大大增加,使得科研转化率降低,转化时间被拖长。[3]青岛市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占全国的1/4,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涉海领域的两院院士占到全国总数的80%左右。与青岛相比,宁波市不论在相关高校数量、高层次人才数量等软件水平,甚至在海洋科考船数量等硬件水平上,均有非常大的差距。

3. 海洋文化资源整合不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仅宁波一地一年之中就有象山国际海钓节和宁海时尚海钓节,两者举办形式类似,一般是开(闭)幕式歌舞表演、花车巡游、商品展销、经贸洽谈等活动,鲜有创新,缺乏旅游吸引力,同时两者时间间隔较短,内涵雷同之处较多,削弱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同时,据宁波渔业部门反映,宁波市海洋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劣四类和四类水质海域面积扩大;主要渔业水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海洋生态环境,因而恶劣的海洋生态环境会严重影响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三)宁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机遇

1. 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宁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行动,积极谋划港口经济圈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合作交流”。此外,宁波还先后出台了《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宁波市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宁波市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扫清了障碍。

2. 良好的社会环境

“互联网+”能够有力促进海洋文化的推广,提升海洋文化体验。互联网既可以是一个宣传平台,可以借助互联网向世界宣传宁波海洋文化,也可以是一个沟通平台,可以方便地收集游客反馈意见,提升宁波海洋文化的体验价值。

(四)宁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威胁

1. 区域竞争激烈

宁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主要面临上海以及舟山群岛的竞争压力。上海的定位是国际航运中心,为此上海市专门出台了一揽子先行计划,比如起运港退税政策,这会对宁波的港航物流业造成冲击。舟山群岛的 “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的定位势必会使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同时,我国沿海其他省市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各自的海洋文化产业,如天津、大连、北部湾等地区,它们的迅速发展势必会对宁波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倒吸效应”,加速海洋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外流,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2]

2. 产品缺乏特色,可复制性强

目前宁波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阶段,缺少深层次的创新,拥有宁波特色的海洋文化项目开发滞后。如果宁波市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本地特色,可复制性强,不能在某一方面把宁波和其他城市区分开来,那么消费市场就会出现分流现象。

三、宁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宁波市海洋文化产业进行的SWOT分析,得出结论:宁波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应主要采用SO战略和WO战略,即“抓住时机,扬长避短”。

(一)SO战略

SO战略是要把优势和机遇联系起来。宁波市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外部强大的消费需求。有两个相辅相成的开发方向:

1. 探讨和周围区域的联动机制,着重强调和舟山的联动

宁波、舟山均在海洋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两者之间在海洋文化资源方面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如众多海洋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实际上会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单个的博物馆因为内容单调,并没有发挥出很好的教育意义。因此,整合两地资源,突出优势资源,既可以节省资源,又有利于将两地力量凝聚于一点,更好的面对其他地域的挑战。关于两地联动的机制,张伟、汤怿建议重点规划“1+2+n”核心区海洋文化建设空间布局。[5]

2. 打造宁波市特色海洋文化品牌

在整合两地资源后,充分利用宁波作为著名的外向型港口,“一路”主要港口的优势,促进海洋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推广,打造宁波市特色海洋文化品牌。(1)开发的文化产品要具有本地特色,突出创意产品的开发。比如,可以围绕“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河姆渡文化为主题,打造一系列的历史文化创意产品。(2)要积极扩大本地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可利用宁波市的经济基础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加大宣传,积极开发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海洋文化产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互联网+新海洋”模式,在满足线下体验的同时,以官网为平台,通过视频、图文等交互活动,带领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海洋文化。

宁波、舟山具有优良的海洋文化产业环境,在增强国内外海洋文化交流的同时,要注意增加自己的海洋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通过高科技使得相关海洋文化产品变得有趣,并有本地特色,以期被更多人接受。

(二)WO战略

SO战略讲究的是“扬长”,那么WO战略则是要求“避短”。宁波市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方面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海洋文化城市形象有待塑造、海洋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海洋文化资源整合不足、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面临着全球海洋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宁波需要针对以上几点做出改变。

1. 打造宁波市的海洋文化城市形象

城市的形象设计不能忽略文化内涵和当地环境,要突出宁波市的海洋文化个性,强化吸引力。杭州西湖之所以闻名,除了她特有的江南风情之外,其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内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使得杭州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宁波市可借鉴杭州市的经验,可从三个方面来塑造宁波市的海洋文化城市形象。(1)保护海洋文化资源。这需要政府、宁波市民的共同努力。海洋文化资源不仅包含海防遗迹等实体,还包含诗歌、俗语等非物质资源。政府提供专项基金,出台保护性措施,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宁波市特色海洋文化资源论证会,拟定重点保护资源。宁波市民要积极参与到保护本地海洋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来,身体力行,爱护文化资源。(2)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应进一步挖掘宁波市海洋历史民俗文化,增加相关历史文化体验。政府需要增强宁波市民和本地海洋文化资源之间的联系。如在海洋文化资源所在地周边建立公园,方便市民的娱乐、健身等活动。电影协会等民间团体可通过拍摄宁波海洋文化主题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等形式来实现对宁波市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做大做强宁波市海洋文艺产业。(3)宣传海洋文化城市形象。借鉴韩国在宣传本土文化的经验,邀请明星或者火爆的综艺节目在相关地区举行。同时,着力于利用新媒体塑造好海洋文化城市形象,比如构建群众参与平台,做到万众创新,增加草根创意。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宁波当地立法部门一定要制定好相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严格执法,防止出现“宰客”等抹黑宁波市城市形象的行为。

2. 加强海洋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现今如火如荼的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重点在于人才竞争。人才培养是百年工程,所需时间久,需要持续的发力。就宁波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前期可采用引进人才与加强本地草根创意相结合的方式,后期应以宁波本地人才为主进行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

四、结语

经过SWOT分析法分析,宁波市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方面有其优势,也有待解决的地方,重要的是要学会“扬长避短”。SO战略提出加强宁波—舟山区域联动机制,整合两地海洋文化资源,促进海洋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推广,进一步打造宁波市特色海洋文化品牌。WO战略要求进一步保护好海洋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塑造好海洋城市文化形象,构建群众平台,做到万众创新,增加草根创意,同时说明现阶段海洋文化产业人才以引进为主,并着力培养本土化人才,将来实现本土化人才开发。

SO战略和WO战略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促进宁波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宁波市应该意识到,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宁波市需要大力引进海洋文化产业方面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实施“人才强市”“人人参与”的方针,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颖.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0.

[2] 张英. 基于SWOT分析的宁波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 海洋信息,2011(4):11-15.

[3] 马芸娜,郑丹丹. 宁波市海洋经济人才结构分析及流动因素浅析[J]. 江苏商论,2015(29):81-82.

[4] 何建莹,陈民恳. 加快发展宁波海洋文化产业的对策研究[J]. 经济丛刊,2013(1):26-30.

[5] 张伟,汤怿. 宁波、舟山核心区海洋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120-125.

猜你喜欢
创意SWOT分析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