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民族社区研究现状探究

2016-05-30 19:48何妍胡旭儒闫伟李云凤胡为一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聚居区研究现状城市

何妍 胡旭儒 闫伟 李云凤 胡为一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现阶段学术界对城市多民族社区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综述以及田野调查的方法,从社区的发展历程、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以及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城市多民族社区居民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居民流动性大,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如何建设适应多民族社区发展的管理模式,是多民族社区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多民族社区;聚居区;研究现状

社区是保障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础。随着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集中,由此在城市中形成了少数民族居民与本地居民混合聚居的多民族社区。少数民族居民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风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原有社区管理模式的相对滞后,使得多民聚居社区的社区管理遇到瓶颈。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自然迁徙流动聚居而形成的民族人口居多、成分复杂、治安环境差、人员流动频繁、从事职业繁杂、管理困难的局面,管理不到位会对社区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加强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有助于使少数民族人口获得所在城市和社区的社会认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形成良好的民族关系,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对于多民族聚居区多民族社区民主管理建设模式的研究,从以下社区的发展历程、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以及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的研究来探究城市多民族社区研究的现状。

一、社区发展研究

“社区”源于拉丁语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密切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区与社会著于1887年)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的流传下来。“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中。近些年,我国的很多的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对“社区”的理解和认识各不相同。

我国的社区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首先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发起的。早期的社区的研究,主张通过社区研究来加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促进社会学的中国化。这时的研究主要是农村社区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很有帮助,是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我国的社区研究又重新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城市基层社区自治与管理问题被提上议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的研究也得到了明显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概念被广泛接受,有关社区的理解被关注,并被运用于农村社区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践。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有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共同体。城市社区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城市社区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城市是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地区,由于城市中土地资源昂贵,因此高层建筑成为解决城市人就业和居住场所紧缺的重要手段,这使得城市向空中发展,也加大了城市的密度。同时城市向空中的发展,也使得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变少。

第二,城市居民的异质性高

城市居民之间的异质性比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要高,这是由城市社区居民的结构所决定的。在城市中,多数居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各地迁入的。他们不像农村社区居民那样相互之间有血缘关系,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不同,这些使得城市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三,社区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

这一点与城市居民的异质性高紧密联系。另外,城市人生活的高节奏和宽广的交往范围使得他们之间的交往缺乏深入。

二、社区建设

20世纪末,不少国家对于城市社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英国和美国的社会学家大力提倡社区建设,在我国,社区建设成为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建设(community building)是指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它不仅是指社区物质及设施条件的改善,也是增强社区的内聚力,使社区更有它应有特征的过程。

社区建设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城市社区的本质特征的弱化和缺失。实际上,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这一过程以社会工作为基础,追求的社工作效率。这个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与强调人文关怀的生活共同体追求并不一致。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反映与生活共同体不同的特点,如居民之间的异质性、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际交往中的非感情性、人群关系的匿名性等。高度的社会分工、紧张的生活节奏、工作与生活不但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上的明显分离都是削弱生活共同体的基本特点的重要原因。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的提出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相联系的。目的是要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要求其企事业单位组织将一些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分离出来。当企事业单位不再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实际上,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位体制,社区职能十分薄弱,当企事业单位向社区移交其职能时社区无力承担,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社区建设的内容,民政部发的相关文件中,主要歸纳了社会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内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同时还要求各地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内容。因此, 在实践中各地发展了自己的社区建设内容体系。社区建设的内容随着社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多。多民族社区建设有着与其他社区相同的社区建设内容,如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但还有与一般城市社区建设中不同的内容,比如要特别关注农民市民化问题,要关注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需求,比如穆斯林社区的清真饮食的满足和做礼拜的清真寺等活动场所的建设等。

三、社区社会组织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的大量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基本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的领域还比较有限,而且所关注的社区也主要是城市社区,单一的民族社区,对于多民族聚居社区社会组织的研究就很少了。已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区社会组织,有的也称为社区中介组织、社区非政府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第三部门、社区民间组织等。具体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定义上,徐济益、刘爱莲认为“社区民间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以本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本社区区域为主要活动场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娱乐为主要活动目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自发形成的群众团体队伍或组织。”1。侯玉兰认为“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介于社区主体组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组织。2”综合来看,目前的定义都有地域基础,在社区范围内、本社区居民为满足不同需求而成立的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组织。

2、社区社会组织兴起的原因和作用相关研究

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兴起的原因,何金晖认为是我国“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转轨的产物,也是国家一元化结构向国家、市场、社区三元化结构转型的结果。此外,单位社会职能外溢、城市社区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多等也是社区民间组织兴起的重要原因。3更多的研究者提到了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邓恩远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自治、拓展社区服务、凝聚社区力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4”许多专家学者都对社区社会组织寄予厚望,希望能发挥各种作用,那么实际中的社区社会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多少作用,本文希望通过一个多民聚居社区的个案做一些探究。

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

目前在对于社区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为汉族社区,较少涉及民族社区。在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相关研究的众多成果中,讨论多民族聚居社区的基层民主建设的还较少见。不过,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流动少数民族在城市的适应、少数民族城市化中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对于探究多民族社区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在此做一些整理。

1、关于流动少数民族在城市的适应性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问题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流动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移民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这类研究与本研究中少数民族对城市性的适应问题比较相关,比如张继焦的《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和创业》。这些著作从研究方法如托马斯等的生活研究法到理论关于适应性的一些理论以及研究视角等对本研究的相关探讨都会提供一些参考。因为在多民族社区发展时,少数民族居民对于城市的适应程度是推动或制约多民族聚居社区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2.关于流动少数民族城市化过程中聚居模式的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向城市流动。在少数民族进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以及社会治安管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迁入加大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少数民族在城市中的聚居以及多民族的聚居,良好的社区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五、典型的城市多民族社区--兰州市绣河沿社区

兰州市绣河沿社区(以下简称“绣河沿社区”)绣河沿社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临夏路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社区,主要居民由回族居民和汉族居民构成。绣河沿社区,辖区内有居民住户1662户、4942人,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城市居民社区居民主要包括当地的原住居民,以及长期以来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居民。居民主要有汉族以及回族,由于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其居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的问题:

1.社区集体活动较少,居民之间的交流缺少一个公共平台

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欠缺也是导致社区的某些功能缺失,社区单纯的成为一个居民居住的地方。居民之间的交流、整个社区的文化功能交流平台消失,久而久之导致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低。

2.多民族聚居生活也是导致社区居民认同感的原因之一

由于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回汉民族在饮食、宗教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当地回族居民的饮食必须是清真食品,而汉族居民对饮食文化方面没有习俗;以及社区穆斯林的礼拜仪式也是汉族居民没有的等等。这些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社区居民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容易形成聚群的现象,会导致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

绣河沿社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在社区的管理中与其他的单一民族社区存在不同。少数民族居民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风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原有社区管理模式的相对滞后,使得多民聚居社区的社区管理遇到瓶颈。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與本社区原有的居民在文化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给社区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建设适应多民族社区发展的管理模式,是多民族社区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1徐济益,刘爱莲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城市问题.

2侠玉兰.石景山社区中介组织的现状,发展研究.新视野.

3何金晖.社区民间组织兴起缘由及发展策略探讨社会主义研究.

4邓恩远.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中州学刊.

参考文献

[1]张蓝鹤.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以广州凤阳街多民族社区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2]唐梅.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常营模式”及其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2011

[3]白友涛.盘根草一一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4]陈振华.利益、认同与制度供给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J].清华大学,2004.

[5]唐梅,刘星彤.少数民族转制社区居民归属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6]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何妍,(1996—),女,汉,甘肃会宁人,学生,本科;

胡旭儒,(1995—)男,汉,甘肃会宁人,学生,本科;

闫伟,(1995—)女,汉,山西阳泉人,学生,本科;

李云凤,(1995—)女,汉,四川江油人,学生,本科;

胡为一,(1996—)女,汉,江苏扬州人,学生,本科。

猜你喜欢
聚居区研究现状城市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