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失地农民再就业研究

2016-05-30 16:38王红杰侯宁纪超凡王迪卢怡
关键词:农转非再就业城乡结合部

王红杰 侯宁 纪超凡 王迪 卢怡

摘 要:北京启动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的背景下,失地农民再就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难点。文章基于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详细描述了失地农民的收支情况,分析其就业困境,提出一些具体对策与建议,为其他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中城市提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回迁楼;失地农民;再就业;农转非;物业管理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北京在城乡结合部改造中涌现了很多失地农民就业的创新模式,唐家岭土井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作为北京50个重点村中率先采用趸租模式,即以农民回迁楼中签约一部分装修为人才公租房,本文就公租房和回迁楼的开发模式下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7个建议。

2 重点村失地农民现状——以唐家岭为例

以唐家岭为代表,经调查,该村女性占53.2%,男性占46.8%。在年龄上,18岁以下的占13.51%,18-60岁的占66.79%,60岁以上的占19.70%。失地农民中青年偏多。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在发放的100份中问卷发现,73%在文化程度偏低,学历仅在初小水平。在就业技能培训上,西北旺镇政府出资对220名劳动力进行了7类岗位的培训,但效果一般,回迁后物业公司录用经培训人数不足四成。22岁以下的年轻人有意愿去北京工贸职业学院学习的不足7人。在职业分布上,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的仅占18%,而职业不稳定的人群占77%。在收入上,社区居民的收入并不高,大多数都处于月收入3501-4500元的区间段,月收入5500元以上的仅占2%。

3 失地农民收支情况

3.1 4项收入来源

第一是拆迁补偿及补助类方面,由于是以宅基地区位和面积核定拆迁补偿金额,置换按人均50平方米的标准,村民还可选择每平方米5000元的代价加购不超过30平方米的面积。除了拆迁物补偿,土井村可获得的拆迁补助包括90天之内的提前搬家费奖励5万元和工程配合补贴25万元。经调查扣除购置房款后人均剩余约 27.3 万元现金。第二是在趸租房租金方面,在征地拆迁之后,唐家岭村按照居民原持有土地面积和原家庭人口分配等方法,回迁居民获得相应的回迁安置房,每户家庭根据人头数和土地面积可分得3-6套房,土井村按照协议与政府签订趸租租赁合同,约定39元为每平方米均价将村民多余的房源统一集中成为人才公租房。为保证公租房的统一管理,趸租的公租房装修统一,提前开展配租。主要针对中关村科技园的企业员工和符合要求的公租房轮候家庭。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村民收入的50%以上均来自租金收入。第三是在集体经济股份方面,土井村按照政府支持,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将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把村民转化为股东。建立物业公司管理回迁楼和公租房社区,试点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对周边社区商业强化开发。第四是就业安置的收入方面,在唐家岭,村里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为单一,比如物业或者保安。据问卷统计,77.08%的村民的就业安置并不理想。并呈现两极分化:无业村民有一部分选择打短工如开黑车。有些村民不愿意就业,觉得补偿金很多,还有些富裕房产可以拿到租金,干脆选择了主动失业。

3.2 支出情况

失地农民家庭人均全年总支出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消费性支出、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建房和购房支出等,不包括借貸性支出。

4 失地农民面临三大就业困境

一是就业岗位单一。现有商铺基本为饭店、百货和房产中介,多以家族的形式经营,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目前招聘岗位只有物业、保安之类,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二是就业意愿低,就业技能弱。村民一次性获得了较高的拆迁补偿,短期内没有生存压力,主观上没有就业意愿;另外村民对物业管理、绿化等再就业岗位没有兴趣,希望从事的技术性岗位又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回迁后重现脏乱差。2015年6月,土井村有大量私搭乱建,一居室10平方米月租1200元,流动人口激增,失地农民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

5 7项建议

一是建立驾校培训基地。经调查,重点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会开车,在失地后相当一部分居民以开黑车谋生,既影响治安,又不利于交通管理。建议建立驾校培训基地,或居委会出面与海淀驾校等培训机构签订用人协议,使擅长驾驶的居民进入基地工作。二是建立养老基地和种植园。目前养老产业需求量大,发展前景良好,50个重点村在北京近郊区,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因此村集体可因地制宜,吸引企业投资,建立养老院;若自然条件许可,可以建立种植园,种植樱桃、核桃、板栗等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果树,规模扩大后进一步发展采摘园,吸引市内游客,通过果品和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就业。三是加快公共就业工程建设进度,落实规划布局。为了给失地农民提供公益性岗位,政府计划实施多项公共就业工程,如实施建筑、绿化、环保、卫生、交通、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工程,帮助大龄失地农民再就业。四是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企业进行社区投资,吸引失地农民加盟连锁店;用行政手段和优惠政策促使用人单位优先安排和接收失地农民,建立就业型企业的认定、优惠与扶持制度。五是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网络。为失地农民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提供劳务输出、就业管理以及保险缴纳服务。根据需求提供各种创业辅导和服务,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如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收等。六是减小培训规模,开展“接地气”培训。由于失地农户文化程度低,建议取消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培训,保留计算机类的技能培训。调查还发现多数访户在搬迁前大多以个体经营食品餐饮业为生,建议镇政府举办烹饪和销售服务培训。根据当前失地农民的年龄、文化层次和意愿,进行“定岗、定向、订单”式培训鼓励企业和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可采取补贴促参与的方式,将培训与就业推荐挂钩。七是实施主动失业取消社保政策。对于无就业意向,在村委会红利和租金收入较高的主动失业居民取消社保。

参考文献:

[1]陈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6(3):51-55.

[2]黄序.北京城乡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9-43.

[3]杜伟,黄善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6-110.

课题项目:X201510022074,创新训练项目北京趸租可持续运营模式研究——以土井村人才公租房为例。

猜你喜欢
农转非再就业城乡结合部
成都市新都区老年农转非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北京市农转非人群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调查研究
韩国严限离职官员“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