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016-05-30 18:44顾浩黄勇
水能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资源

顾浩 黄勇

【摘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资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元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具体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在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生产力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离开作为生产环境的自然界这一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人与自然组成了生态平衡系统,只有维持这种平衡,人类才能得以生存繁衍。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

改革开发以来,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的严峻性。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历史与现实都警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让天更蓝、水更清。

三、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要树立先进理念,摒弃工业社会的自然观、树立新的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自然观。1983年12月3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要树立新的增长观,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树立“零增长”观,即: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观,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善;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资源环境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完善覆盖全国的国土与生态监测系统,拓展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平台,全面系统的了解人的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自然发展的影响。为人类高效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高新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技术。

四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近10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有的法律法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尽修改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快填补某些领域存在的法律空白。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传统结合起来,广泛宣传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李瑞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的理想思考[J].昌学院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