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环保政策落实及未来发展浅析

2016-05-30 03:56郑剑霞文本华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24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园区环境保护

郑剑霞 文本华

摘要:近年来,各地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争相建立地方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不仅给地方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文章从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环保问题入手,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环保政策在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落实策略。

关键词:工业园区;环保问题;政策落实;环保意识;环保规划;环保质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4-008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4.044

1 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所谓的工业园区,就是指工业企业通过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共同兴建使用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园区内完备的配套服务体系,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项目,充分发挥地方工业资源优势,创造出大批就业岗位,争先恐后地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部分工业园区不仅关注经济的增长,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形成了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但是仍有很多工业园区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略环境保护的问题对国家政府的一系列环保政策不予接收采纳,造成园区内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环保问题频发。

2 工业园区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

2.1 环保意识薄弱

企业是工业园区内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的主体,工业园区内的环境保护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每个企业都充分意识到自己在保护园区环境中的责任与义务,并积极投入到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建设中,才能在工业园区内建造良好的环境,创造出共同的生态文明工业园区。但现实却是很多企业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没有园区集体意识,单方面追求自身的企业利益,认为环保工作与自身关系不大,关注环保建设不但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还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导致部分企业置国家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于不顾,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2.2 缺乏完善的环保规划

做好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合理完善的环保规划必不可少。工业园区在兴建之初都会为自身的发展拟定一个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但很少有园区会将环保规划列入长远的发展规划之中。忽略环保会对工业园区环境,甚至是区域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没有综合考虑工业园区建成后的环境容量及排污状况等,进而不能基于环保因素考虑工业园区合理选址,做好工业园区的功能区划以及设定后期融入企业的产业规模及环保门槛等。由于工业园区建立的前期就缺乏环保方面的规划,导致工业园区建立之初就存在一定的环保“隐患”,没有形成独立可靠的生态环境管理系统,日后的环保工作也更加步履维艰。

2.3 环境质量不够高

由于缺乏环保规划,造成了有些园区内的功能划分不明确、结构混乱,工业园区内不同性质的行业杂乱丛生。不同行业之间容易产生相互污染。一些工业园区在吸纳企业之初,不顾企业生产性质不同,将轻污染企业与重污染企业放在一个园区内,出现食品与化学、药品企业存在一个园区内的现象。由于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之后,废水、废气、废物无法集中进行批量处理,只能是每个企业自扫门前雪,因此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得不到有效控制,使得工业园区的整体环境质量低下。

3 工业园区内环保政策难以落实及发展的原因

3.1 工业园区管理者环保意识薄弱

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有些工业园区的管理者单方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存在“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误区,用牺牲环境效益的办法来换取暂时的经济效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方面的合理规划,园区内各功能布局区划不合理,长远来看,也必然阻碍工业园区的健康稳定发展。

3.2 工业园区数量多而不精

为了吸纳企业进入园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些地方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从众,争先恐后地大搞工业园区建设,甚至每个县城乡镇中都开始设立规模大小不同的工业园区,导致工业园区多而不精、严重泛滥。前期建设工业园区的项目资金已出现供给不足,故园区规划者很难拿出额外资金投入环保建设,导致环保的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

3.3 企业入园门槛低

各地方为发展经濟,大兴工业园区建设。大量的工业园区建成后,亟需引进企业投资项目。由于工业园区与企业投资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为了尽快能将项目引进园区,各工业园区放低进入门槛,对入园企业简化环保审批流程,降低环境评价标准等级,甚至是越权审批、审核关卡不能严格把控。致使投资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后,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不力。有的在环境污染严重超标的情况下,仍然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污染防范及治理举措,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考虑环境和其他社会效益,盲目引入投资项目,造成工业园区内难以弥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

4 加强工业园区内环保政策落实及发展的对策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共同发展。发展工业园区是各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新手段,得到普遍的支持,但鼓励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环境和其他社会效益的发展。针对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政策,以期改善工业园区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但这些政策法规的落地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促进环保政策在工业园区内的落实和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1 制定完善相关环保政策及管理体系

在现代化社会中,制度是用来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的,而且制度的前期制定与后期实施进展对其运行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要通过从制度创新角度出发,在制定环节上既要保证经济主体能够从自身效益及利润最大化方面着手,又要在制度执行阶段,确保其得到完善实施与严格执行,从而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管控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4.1.1 应从多角度出发,进一步对环保方面相关的地方性或区域性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制定。各地政府机构应该发挥相应的政策优势,为工业园区的高效运行创造良好的运营及管理环境。

4.1.2 要制定完善园区内清洁生产的法规政策及相关环境管理类体系。对园区内的绿色产业产品可以给予适当的优惠或奖励措施,并在基于此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园区的环保产品的质检方法及认证标准。

4.1.3 可以将适当的优惠政策用于工业园区内对环保有利的重点发展产业。政府可以对此类企业加大经济政策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促进园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4.2 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保监管

园区开发建设的全周期过程中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其中,让环保真正参与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中去。在开发初期,政府环保部门及相关环保评测机构都应该将重点工作放在区域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规划方面,而后对于工业园区的环评结论,可以将其充分利用,并用于进一步补充完善总体规划。此外,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之初,各项环保基础设施也应同步安排到位。要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形成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对工业三废、水土污染、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等环境质量进行制度化监测。注重对工业园区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使生态工业的观念成为其自觉行动。

4.3 严格责任落实,强化监督考核

应规范工业园区的排污路线及排污出口,健全排污申报管理制度,加强园区内排污监督检查,综合管控园区环保问题,进一步提高园区内的环境监管水平。此外,还需注重对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的加强力度,可以利用软件类现代化信息化工具,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快速监控、快速反应、快速处理,以保障工业园区的日常环保工作。

4.3.1 落实治污主体企业的法律责任。对于工业园区内的相关企业应当履行其所具有的法定环保及合同义务。对于排污已达标的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持续性稳定发展;对于园区内超标企业应依法限制其正常生产或直接要求停产整治,直至排污合格后重新生成。对于情节严重的企业应依法停业、关闭。政府环保部门应依法处罚,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依法追究其经济赔偿责任,如发现构成犯罪的,可依法移送相关司法机关追究责任人责任。

4.3.2 强化园区主体环境保护責任。园区内的相应管理机构应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明确工业园区污染防治的目标及阶段性重点任务,并应保障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对于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应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例如因对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包括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监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因未落实环境风险应急制度而造成突发环境事件、危害人群健康、污染生态环境的,可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企业和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

4.3.3 严格执行监督及考核措施。各级环保部门应该将加强园区日常环保监管作为城市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园区环境质量及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力度。此外,还需加大现场执法力度,事后完善相关管理台账。对于逾期未按规定整改的工业园区内企业,应进行同步批评及相关处罚;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园区生态平衡的,环保等部门可按规定责令限期整顿,并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吴舜泽,贾杰林,万军,等.污染减排:环保制度探索与重塑的新高地[J].环境保护,2010,(4).

[2] 赵素丽.工业园区建设应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

[3] 李文明.关于工业园区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若干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3,(8).

[4] 李敬存,孙兆杰.工业园区的环保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4).

作者简介:郑剑霞(1984-),女,江西新余人,新余市环境保护局高新区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

(责任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园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磐安工业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