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和的大爱情怀

2016-05-30 18:23高维海清轩
北京支部生活 2016年2期
关键词:赵老师贫困学生清华大学

高维海 清轩

2016年春节前夕,笔者看到了这样一封感谢信。信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学生何丽琼的父亲请人代写的。信中写道:“赵老师教会了我们从简单的事做起:节约、助人、不图名、不图利。我们和孩子都永远不会忘记赵老师对我们的爱。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后也要这样去帮助别人。”

赵家和教授用人生最后的晚霞,照亮了陇原大地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他用大爱情怀,生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师德风范,模范践行了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

2000年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买过新衣服

1934年,赵家和出生在清华园,他的父亲是当时清华大学法学系主任。1951年,赵家和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毕业后,他留在了清华大学任教,直至1998年从清华大学退休。

赵家和一辈子都在清华大学讲坛上耕耘。在同事和学生口中,他是多领域的顶尖人才;在家人和朋友眼里,他一生生活节俭。在女儿赵蕾的记忆中,节俭是父亲一生的习惯。她回忆说,在美国的时候,她们一家甚至很少吃西瓜。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西瓜比较贵,只有在母亲生病的时候,父亲才会允许他们买西瓜吃。

1998年,赵家和在德克萨斯州做客座教授。美国大学开出的薪水不低,但他为一家三口每个月订下的生活费标准只有100美元。他的妻子至今记得为了省钱,要怎样精打细算:“我们在美国最常吃的就是鸡腿,因为那是最便宜的。我和女儿还特别关注打折信息,看哪里有卖特价的食品。”那时,每个月如果能省下几块钱去吃一顿中式自助餐,是全家人奢侈的享受。

不仅仅在美国,赵家和一生都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赵家和去世后,家人一直保留着他房间的原样。打开衣柜,8件领口和袖口已经磨得有点毛的衬衣和4件西服就是他的全部行头。作为国内著名的金融学家,退休后他还经常去世界各地讲课、做顾问。不管去哪里,他来来回回穿的就是那几件衣服。妻子说,2000年之后,他就再没有买过新衣服。

“就叫兴华助学,振兴中华的‘兴华”

很长一段时间,赵家和老师的学生刘迅一直有个疑问:老师攒那么多钱到底要干嘛?在认识赵家和老师的人中间,他的节俭并不是秘密。但作为赵家和最信任的学生之一,刘迅知道自己的老师不是穷人。1998年,得知刘迅的公司在深圳做股票投资之后,赵家和把自己的钱都交给了刘迅打理。

刘迅甚至一度猜测,赵老师牺牲“当期消费”来投资,应该有更大头的消费支出意向。但消费的对象是什么,他不得而知。直到2005年的一天,当刘迅告诉老师,他账户里的钱已经有500万时,赵家和说了一句:可以做点事儿了。答案这才揭晓——赵家和准备拿这些钱来资助上学困难的学生。

2006年,是赵家和捐资助学“元年”。这一年,72岁的他开始从自己的积蓄中每年拿出一部分钱,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赵家和開始和甘肃的贫困学生有了“交集”,但这个“交集”仅限于他知道学生的姓名并提供资助,学生并不知道他是谁。

不透露自己的姓名,不干涉受资助学生的生活,这是赵家和最初给自己定下的原则。这笔钱,从位于首都的清华大学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甘肃贫困学生的手中。同时接受资助的,还有江西、湖北、北京、大连等地的贫困学生。

2009年,赵家和的捐助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新同方班”建立开始,他的捐助范围逐渐从全国多地向甘肃这个西部欠发达省份聚拢。

一名受到资助的学生在给基金会的信中这样写道:这笔助学金帮了我的大忙,我可以用它来买学习资料,多做一些题,在学校的伙食也比从前好多了。以前,我每次都会带一周的干粮,周三以后,馒头会变得又硬又干。而现在,我只需带3天的干粮,剩下两天可以在学校食堂买饭吃,这样就再也不用啃干馒头了。

“赵老师的做法不但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们公司里的很多人,他们自愿加入到了这些计划里,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当大家建议用老师的名字为助学计划命名时,赵老师很干脆地拒绝了,而且说:就叫兴华助学,振兴中华的‘兴华。” 刘迅如是说。

捐资助学的钱专款专用,不用来治病

2009年,身体一向健康的赵家和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时候,他账户上金额已经超过千万元了。得病后花销很大,但赵老师又做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决定:捐资助学的钱专款专用,不用来治病。为让助学行为更加长久和规范,成立一个基金会,由专人来支配这笔钱。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基金会的成立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他甚至开始在医药费上省钱。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靶向药,他吃了效果很好。但药很贵,一片就要500块钱。他不知从哪里知道印度有一种仿造的药,只要50块钱一片,就托人从印度带了一些。结果,仿造药造成了他全身的过敏。

2011年,他的病情恶化了。但他在病榻上,还反复思考着基金会的事情:自己的身体不行了,谁来处理基金会的日常事务呢?想来想去,他找到了自己多年的同事,快退休的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教授,请他做基金会的理事长。陈教授回忆说,虽然身患重病,但赵老师对于基金会的发展思路已经很明确了,从基金会的宗旨,到组织结构,再到资助范围都是赵老师亲自定下来的。

在赵家和的主张下,基金会定下了雪中送炭的宗旨,以及包括申请、调查、审核、公示、确认5个步骤的透明程序。将捐助的范围定为在以甘肃为主的贫困地区优秀中学读书、家庭困难的上进学生。

2012年初,由赵家和教授捐资建立的“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甘肃成立。华池一中、环县一中、合水一中、镇原二中等甘肃10所高中共1000名优秀寒门学子成为赵家和教授的资助对象。每年,基金会都为每个学生提供2000元的资助。

除了商量基金会的工作,赵家和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千万不要让大家知道我”。这也是至今外界对这位基金会创始人知之甚少的原因。2012年2月,在基金会成立的大会上,陈章武教授只是隐晦地说了基金会的钱来自于清华大学一位已经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但就是这樣,还是被赵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你那样说,大家一猜不就猜到是我了吗?我不希望大家猜到我,只希望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2012年7月,就在基金会工作刚刚步入正轨时,赵家和由于病情恶化在北京去世。但让他无憾的是,他将自己1409万元的积蓄和基金会一起托付给了一群和自己有着同样情怀的人。这份大爱化作了炭火,为数千名贫困学子送去了温暖。

猜你喜欢
赵老师贫困学生清华大学
我的 “蜡烛”老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赵老师的眼睛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超级难写的字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