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已“告诉”我们孔乙己的结局

2016-05-30 13:15王建国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开端高潮肖像

王建国

《孔乙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是鲁迅短篇小说的精品。小说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一词曾引起许多读者的猜测和探究。“孔乙己”到底死还是未死,其实,读者只要认真品读一下小说,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写小说最擅长运用对比与暗示,他能準确地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和动作等特征,做到“廖廖几笔,而神情毕肖”。鲁迅先生《孔乙己》开端和高潮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肖像、语言和动作暗示等艺术手段。

●肖像描写的对比暗示。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也就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身形服饰、表情姿态的具体描写。人物的生活经历总要在人物肖像方面留下痕迹。所以,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上都是既绘其形,又传其神。现在我们按照肖像描写的顺序来体会一下鲁迅先生对人物的刻画。

1.服饰。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的第一笔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那这“又脏又破”的“长衫”恰恰揭示了孔乙己十足的虚荣心,但小说高潮部分却变成了“一件破夹袄”,由“长衫”到“夹袄”,也就是说由“长”变“短”,那下一步穿什么呢?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品读此句时,学生的回答是:“无衣可穿,赤身裸体——死了。”

2.身材。孔乙己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身材很高大”,“高大”的身材就足以表明他有谋生的条件,在“高大”的前面加上个“很”字就更说明了他凭自己的“身材”去面对现实,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同时也暗示了孔乙己偏偏不能自我评价,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最终导致变成了一个比柜台还矮的人,让十二三岁的小伙计“我”只闻其声,“看时又全没有人”,“我”只好“站起来向外一望,”才发现孔乙己。这“高大”的“身材”到了没有柜台高,这暗示了什么?课堂上师生探究的结果是:趴下了——死了!

3.脸色。小说开端交代孔乙己是“青白脸色”,说明他平日生活是饥一顿饱一顿,营养不良,但毕竟还能维持生命。高潮部分的孔乙己则到了“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由“青白”到“黑而且瘦”就足以说明这个社会对孔乙己的折磨已从精神到了肉体,他已经没有人样了,读到此处读者只要细心品味就一定会感到孔乙己已到了穷途末路。

4.皱纹。小说开端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到后文的脸上“已不成样子”,也足以证明孔乙己挨打的部位已由局部到了整体,此人不久将一命呜呼。

5.神态。小说开端中每当“病态的人”——酒客(鲁迅语),以揭孔乙己的短来取得心灵快慰时,孔乙己的神态总是“睁大眼睛”“争辩”,并“不屑置辩”去和那些人去抗争,但小说高潮部分却变成了“很颓唐地仰面答道”“低声说道”“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等。这神态的前后变化再次说明孔乙己连争辩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样的人还能活多久,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语言描写的对比暗示。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外射,读者往往借助人物语言的个性,来观看人物性格的特征。在《孔乙己》的开端和高潮中,鲁迅先生就描写到:“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总是”一词这一语言习惯揭示了孔乙己每每被人揭短时,聊以自慰的方法,他并自认为这一招很高妙,既能显示学问又能摆脱窘境。而到了掌柜在他断腿之后再次到酒店买酒嘲弄时,他却变成“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他连自慰的气力都没有了,悲剧的发生离此不远矣。

●动作描写的对比暗示。高尔基曾说过:“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论文学》)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情感心境的表现,绝没有凭空发生的。所以,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动作、行为描写的。孔乙己出场时买酒付钱的动作是“排”,断腿后付钱的动作变成了“摸”,这一“排”一“摸”,恰恰是孔乙己由神气十足到气息奄奄的真实体现。

另外,小说中孔乙己与之“对话”的人物也是由成年的“酒客”到十二三岁的“小伙计”,再到五六岁的“邻舍的孩子”,和他有共同语言的人的年龄越来越小。如继续“对话”,人物的年龄是多大呢?可想而知,孔乙己已无“对话”的对象了;孔乙己买酒钱由“九文”到“四文”;酒的数量由“两碗”到“一碗”,这些数量上的递减也说明孔乙己这嗜酒如命的人已无酒可喝,山穷水尽已近在眼前了。

综上所述,这些对比中的暗示,不但让读者了解小说主人公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告诉”了读者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换个角度讲,我们也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并领悟了鲁迅先生文章高超精巧的艺术结构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

猜你喜欢
开端高潮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地毯肖像
舞出一年好开端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
『四化』助推学雷锋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