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小说中的中西对话

2016-05-30 00:22程昕
教育界·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亦舒小说

程昕

【摘 要】长于香港、受过西方教育的亦舒,一方面,小说风格与当代其他言情女作家有明显的区别,如文字简洁,情节跌宕,充满女性意识,并流露出浓厚的英伦风情;另一方面,亦舒并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亦舒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场中西方在思想上、文化上、语言上的碰撞。

【关键词】亦舒 小说 中西对话

亦舒,原名倪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赴香港定居,曾在《明报》任职记者。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现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由于亦舒生长于香港大都市,后赴英留学,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明显的异域风情。主题上,亦舒小说深受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影响,极力表现新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的出色表现,批判性别歧视。形式上,亦舒小说文字简练,情节紧凑,常由对话单独成段。语言上,亦舒文字受英文句法影响,在表达和语序上有明显的英文文法特点。然而,亦舒并没有抛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亦舒的小说中仍然有旧时代女性,有上海风情,有文言特色。以年轻女性为代表的新女性与以母亲为代表的旧式女性的对话,英伦风情与上海风情的对话,英文句法与中文文言的对话,就成了亦舒小说的重要特点,展现了中西方在思想上、文化上和语言上的碰撞。

一、独立新女性对话旧女性

亦舒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职业女性。她们往往幼年穿中性蓝白水手装,研究17世纪欧洲地图,成年后修英国文学,戴男装手表,在职场中常有不俗表现。成熟、理性、洒脱,这些女性在家庭及社会中的角色不再是男性的附属,而是作为独立个体发挥个人价值。这样的女性在爱情上的表现也与旧时代女性不同,她们通常理性自制,爱护自身,不轻易为爱情牺牲一切。

而她们的母亲则是传统的旧式女性,一般没有工作,一生的功绩就是相夫教子,并以此为荣。她们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而是把重心完全放在丈夫与子女上。即使丈夫出轨,作为旧式女人,她们也不会声张,不要求离婚。当然,她们并不是没有优点,她们优雅,戴珍珠项链,穿旗袍,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明白家庭的重要性。

尽管母亲与女儿是完全不同的女性,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命运,在亦舒的小说中却并没有把她们对立起来。母亲与女儿,在小说中是和谐的,两个时代的女性互相理解,惺惺相惜。新时代的女性能力超群,却也可能因迷失于追求事业,而失去许多享受家庭生活的快乐机会。而母亲作为生活经验更丰富的女性,尽管欣赏女儿的自强独立,也不忘提醒女儿,不可过于自负。如小说《迷藏》中,女主人公王维元的妈妈曾如此埋怨:“你们这一代最喜欢做这一台戏:叫作忙得不可开交,挟以自重,以示权威,你有多忙?你辞了职会不会有人痛苦,办公室大门还开不开?”

母女关系将上一代女性与这一代新女性联系起来,在亦舒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两代女性的碰撞。教育背景、人生经验、生活态度的不同,导致这两代女性有着决然不同的人生,而浓浓的亲情决定了她们的不可分割,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传统女性与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对话。

二、英伦风情对话上海风情

由于亦舒小说中的人物常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故事发生地就在国外,因此,小说中有许多英伦风情的描写,主人公的生活习惯,甚至宗教信仰都明显带有西方特点。生活习惯上,亦舒小说中多次提到下午茶、松饼等有英伦特色的饮食。宗教信仰上,小说主人公相信触摸木头可以赶走霉运。甚至在婚嫁习俗上,小说《一点旧一点新》中都涉及了自维多利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在婚礼上新娘要备齐:“有旧,有新,有借,有蓝;在一只鞋里放一枚六便士的银币。”

尽管亦舒小说中多处流露出异域风情,但由于小说主人公祖籍常常在上海一带,因而保留了许多江浙传统特点。衣着打扮方面,亦舒的小说中始终推崇旗袍,认为旗袍足以应付任何场合,十分得体。生活习惯上,小说常常提到主人公对地道上海菜和精致的上海小吃的感情。中国人的特色娱乐活动——麻将,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小说《小紫荆》中提到,程家有两样宝贝,不是程家的一双子女,而是一套小巧精致的麻将牌和擅长做上海点心的厨子阿娥。

亦舒小说将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氛围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深受两种文化影响的主人公,她们一方面尊重中国传统,崇尚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在思想上和生活习惯上都受到其影响。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两种文化的和谐,而不是矛盾。英伦风情与上海风情共同为主人公的生活添加了灵魂与情趣,展现了生活在国际大都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三、英文句法对话中文文言

亦舒的小说在语言上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中西结合。对话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亦舒小说中,充满古典特色的语言经常出现,如“令堂”“令尊”“府上”“阁下”“若干”等,甚至有许多“之乎者也”的文言词语。这些词语简短又有力,使得亦舒的小说看起来如文言文般精炼、干练,不拖泥带水。对文言文及古典诗词的应用,也体现了主人公的教育背景、文字功底。

中文文言或俗语,与带有西方文法特点的句子,在亦舒的小说中交替出现,却并不突兀,甚至互相影响,形成一种特别的文风。

正是因为亦舒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都植根于她的小说,并开出花朵,造就了亦舒独特的风格。读者从这样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又可以看到西方特色,二者在小说中的精彩碰撞,引发了读者关于他国文化和本国传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亦舒.迷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亦舒小说
从女性主义叙事视角解析亦舒作品《胭脂》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看亦舒小说中的小资女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