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05-30 06:05李虹虹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钱塘江大海感情

李虹虹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58-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就是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当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再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教学,我利用视频播放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学生通过视频产生联想,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钱塘江,走进桂林山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导体味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观。作者将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波澜壮阔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字、词、句”的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有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能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钱塘江大海感情
钱塘江观潮
问大海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冬日的大海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