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

2016-05-30 10:04马会萍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习作想象小学生

马会萍

摘 要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步入写作的门槛,大多数学生提起作文就害怕,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探索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习作途径,让学生乐于写作,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三年级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82-02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版)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基于此,我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一直教育学生从现实取材,说真话,写实事,做一个诚实的人,并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排难激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步入写作的门槛,大多数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感觉无从下手,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跟人聊天一样平常,只不过聊天时只是说,而写作是把说的话写下来,我还告诉学生写作应该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知道,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绝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次教学肖像描写时,我先出示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米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出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了好多双小手。

二、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实感了。

三、采用课堂动态教学

作文教学中,我常在静态的课堂上借助电教媒介,利用图像、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手触等功能。记得我以前在乡村学校教书时,要写一处景物。可在我们农村,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大多数都没去过什么地方游览,于是,我把学生带到了离我们学校最近的阿未水库,让他们从看到说再写,顺理成章。有了这接触,写作就水到渠成,不用再费力了。

四、体验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想象力

修改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运用生动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浮想联翩呢?如在教续写想象时,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可在上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可让学生想像阮恒为小女孩输完血后,小女孩醒过来了吗?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了老师的引导后,学生便会浮想联翩。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写出的作文一定是干巴巴,缺乏养分的,而三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词汇贫乏,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鼓励和督促学生,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或在班会课、队会课、活动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词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外,还应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大大减少了,作文也就能生动起来。

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催化剂。对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贴在作文栏展览,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也能成为学生写作的动力。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独特感受。我们应该抓好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以此为突破口,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习作想象小学生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