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突破高效之我见

2016-05-30 14:50周红雯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口形高音教学效果

周红雯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音乐教学的成效关键是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发生,灵活施教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认真注意美育的作用,争取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124-02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初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在新课程的教学下明显提高,我们要做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是一些浅见:

一、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

大多中学生对文化抱有厌倦的心理,但对音体美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认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我在给学生上欣赏课——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前,并没有给学生讲解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而是先将学生拉到了沂河畔、树林间、田野中,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来自大自然的花香鸟语、空山鸟鸣。在这里,他们可以在畅游大自然的同时,展开海阔天空的畅想,与自然对话。之后,再来欣赏这首《空山鸟语》,这其中的意境,不是来得比教师讲解更迷人、更真实吗?再如,教唱《七色光》这首歌。的确,那跳跃动感的旋律、真实流畅的歌词真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歌曲中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生活在温暖阳光下的幸福感呢?教唱完这首歌曲,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或让学生去干巴巴地体会、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思想内涵,而是为歌曲编排了几个律动动作,并教给学生。然后,将学生拉到操场,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边唱着歌曲,边向正反方向交替转圈,并做学会的几个律动动作。大家转呀!跳呀!唱呀!笑呀!我也与学生们一起,融入了欢乐的海洋。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我想,根本就不需要再作什么歌曲情绪、思想内涵的总结了;而且,还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恰当分析发声的关键之处,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口形、喉咙、呼吸、情绪以及共鸣控制不当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口型对发声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新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此前没有进行过比较正规的训练,也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学习。而急于求成的学生在演唱时,往往是盲目模仿“明星范儿”,片面地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几首甚至是一首高音歌唱下来便会脸红脖子粗。教师很容易听出来,这些声音在学生的口腔里是散的,严重缺少共鸣,但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却很难听出来。为此,我将学生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放大后,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之后便采取“弱声训练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口腔打开而不发音,让声音从鼻子发出。在这个环节,着重进行口形控制和共鸣训练。尤其要纠正“喇叭状”口形和发声位置过于靠前或靠后的情况。在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唱高音、中音和低音时,分别采用什么共鸣,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共鸣。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切身体验总结出:唱高音时主要要强化头腔共鸣,唱中音时要强化口腔共鸣,唱低音时要强化胸腔共鸣。当然,与此同时分别要辅以其他的共鸣。这样的共鸣,才能在换声区不留痕迹,才能使高音高亢明亮,中音圆润流畅,低音低沉雄浑。

三、重视创造的作用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种创作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在《绚丽的世界音乐——乐器篇》中,能够设计出心目中的乐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认真领会课改理念,分析学生的爱好心理。为完成大纲的要求,真实实现教学目的。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平.音乐欣赏的心理感知及其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口形高音教学效果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探讨管乐演奏中呼吸与口形的作用
双簧
关于小号演奏的口形问题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