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创新教育探究

2016-05-30 17:52高小维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读后交际初中英语

高小维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78-01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英语着重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将创新教育体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是提高课堂效率、增长学生技能的关键。下面以阅读课为例,谈谈创新教育的应用。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的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达此目的,我们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一、读前活动

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前搜寻大量的和阅读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也可以是录音、录像、电影等有声资料。而我认为影像资料更能引人入胜。然后就资料提问,或者学生小组讨论。或者这些资料的搜集也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做。如果条件允许,我个人认为,这种办法更有效,它把积极主动性全交给了学生。

二、读时活动

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这样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东西,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感到厌烦。下面举几种常用的提问方法,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进行有效的预测。新课标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应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导读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找到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我常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提问中,他们很可能会把本课重点新词、短语或习惯用法提出来,我会用请同学来试着讲解、讨论、查资料的办法来解决。这样一来,同学们主动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还有重点学生并未提出来,我会反过来提学生的问,然后大家一起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方法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排列事件顺序,评价人物等,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这样处理的好处是,阅读教学不光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训练了口语、听力甚至是语篇表达能力,做到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

三、读后活动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东西。比如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就课文主题,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记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际性的活动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我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出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他们创设相关情景。然后,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接龙和辩论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写出报告,提交成果,班级交流,相互评价。学生可以从网上、图书馆等信息源获取相关信息,写出成果报告,并借助多媒体向全班展示成果。图文声像齐出,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样既体现巩固,又体现交际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猜你喜欢
读后交际初中英语
情景交际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知无不言,言有不尽——《“夜无故入人家”——不应忽略的那一面》读后
黄裳《劫饬古艳》读后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十次突击》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