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工科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2016-05-30 08:02严亚丹李岩汪帆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考核体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严亚丹 李岩 汪帆

摘要:本文基于国家政策以及国外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深化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细化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过程:五级培养目标及七级能力体系。建议延长专业硕士的学制,并提出将部分专业课程改编为采用综合课程设计形式的实践类课程,以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73-02

专业型硕士(后简称专硕)是为满足对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而设立的新学位[1]。自1990年设置专业学位以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然而工学的专业学位仅有建筑学学士、硕士及工程硕士,难以适应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克服专业型硕士过少,学术型硕士(后简称学硕)过于理论化而实践太少的问题,教育部于2009年设置并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同时减少招收学术型硕士[2]。然而,由于专硕目前的培养模式多传承于学术型硕士,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性,难以适应国家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3]。由于专硕是新设置的学位形式,其培养模式仍在探索完善过程中。以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为例,其四个二级学科研究内容各具特色,但均按照一级学科统一招生,因研究内容差异较大,各二级学科独立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4],致使研究生入学考核、生源质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而在专硕的培养过程中,因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学制过短、培养内容沿用学硕、考评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其培养效果未达到预期,就业情况相比学硕有一定差距。以长安大学为例,专硕的就业率约比学硕低10%~20%。为规范专硕的培养,提升专硕的素质,应针对其培养要求,优化及完善培养模式,即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育评价。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深化策略

世界上主要国家硕士学位的设置类别及学制信息,大都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硕士着重培养对应学科领域中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修养水平,拥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学术型硕士一般分为理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制多为2~3年,培养方式一般为授课、部分课程实践加毕业论文。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开发性研究与设计能力,对理论修养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没有特定要求,专业型硕士名称根据学科确定,如工程硕士或工商管理硕士等,其学制多为1~2年,教学及考核方式多样化,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公司实习、课程实践等形式都可灵活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专业型硕士在国外综合采用论文、设计、报告甚至结业考试等形式来考核研究生是否具备了从业的实践能力。同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更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硕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應用型专门人才[5]。国家对专硕和学硕的定位同等重要,两者培养方向虽有不同,但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一致[6]。专硕的培养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基本技能到创新能力的思路,专硕培养过程中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专硕培养模式中存在课堂学习环节偏理论化、实践环节对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培养时间偏短、考评体系未针对专硕培养特点等问题。在优化专硕培养模式时,应依据职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优化专业型硕士的学制,依照专硕在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优化各培养阶段的培养计划,确保专硕能力的培养。

2.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参照行业资格认证知识体系设计课程,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实现课程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接轨。

3.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优化

1.学制。按硕士培养要求,硕士的培养应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知识实践阶段、理论总结升华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及创新能力培育阶段等,上述培养阶段分别对应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学校)、学术论文撰写、项目实践(校外)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教育部建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学分制培养,其学制一般为2年,在学期间需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7]。在专硕培养过程中,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第二学年为项目实践、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多数学校对专硕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专硕作为和学硕有同等能力培养要求的学位,难以在2年或更少时间内达到学术型硕士2.5~3年的培养要求,加之未设置有效的退出机制,使其培养要求较难达到,建议延长其培养年限至与学硕相同,从而使专硕成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高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各专硕的课程体系多沿用学硕,仅在学制及所修学分等方面有差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要求等差异很小。建议专硕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的性质,研究生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及科研型课程[8];专硕课程体系的优化思想为加强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建设,适当减少科研型课程;为夯实专硕的基础,需开设足够的基础型课程,其中与专业方向相关性不强的基础性课程可适当合并;可根据专硕的培养要求及优化的学制,将专硕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素质培养、学科基础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着重基础性课程的培养,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集中开设校内实践型课程;第二学年主要为校外实践环节,在此期间除完成所实践项目外,还应将所实践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若培养机构校外培养条件不成熟,可由通过参与或主持校内导师的工程或科研课题等形式完成;第三学年为所学内容的升华,完成毕业考核。

3.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按照专硕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专硕的培养效果。为实现专硕的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过程的监管体系,提出建立“五級考核体系”。五级考核体系分别为:入学考核、课程考核、实践考核、中期考核及毕业考核。五级考核体系同传统硕士考核体系相比,增加了入学考核及独立的实践环节考核两个环节,并对其他环节的考核结合专硕特点进行优化。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及校外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完结后,由实践负责人对专业型研究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考评,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的学分;考核不通过者,需重新参加实践环节,直至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学分。

4.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研究生的培养监控体系是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为保证专硕的培养质量,从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及突出指导教师作用等方面出发进行保障。质量监控体系是培养监控体系的重点,宜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制订专业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专业型学位应注重高水平工程应用和高层次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培养监控体系中还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专业型硕士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加强入学初、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结论及展望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保障体系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硕士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优化了专业型硕士的学制、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等内容,以提升专业型硕士的综合能力,其结论可作为其他相似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培养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0-74.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3]阴天榜,张建华,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

[4]秦焕美,韩艳,严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91-192.

[5]梁茜,段全安.把握特点,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工程硕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65-66.

[6]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

[7]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对“教研[2009]1号”文件的个人解读[J].中国研究生,2009,(5):50-53.

[8]曹海艳,罗尧成,孙跃东.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8):48-50.

猜你喜欢
考核体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校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分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过程方法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