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生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

2016-05-30 08:02赵苏丹印桂生董宇欣韩敏霞孙丽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本科生人才培养

赵苏丹 印桂生 董宇欣 韩敏霞 孙丽娟

摘要:本科生校際交流联合培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这一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推进高校间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在校际交流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本科生;校际交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81-02

一、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开展本科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这一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推进高校间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校际交流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从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二级学院间的交流和合作等环节入手,逐步改善合作的效果,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校际交流调研工作,结合目前教学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或解决办法,提高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校际交流的教务管理和日常管理的水平,及时了解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欧洲部分国家的教育部门已经为欧洲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两个重要的协定分别是1997年4月欧洲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斯本会议上共同推出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承认公约》(简称《里斯本公约》),以及1998年5月,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教育部长在法国索邦大学研究如何加速推动高等教育人员流动和资历互认工作,会间,共同签订了旨在促进四国高等教育体系相互协调的一个协议,即《索邦宣言》。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高等学校也在积极寻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何改革当前高等教育方式,探索新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学生联合培养、共同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空间与方式。

三、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的基础

由于国内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出现只有近几年的事情,有关校际交流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多。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理论研究的紧迫性和此方面研究成果亏缺的实际状况都为校际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校际交流仅研究我国高校本科生国内间校际交流与国外(境外)高校间校际交流的实践问题,暂不涉及高校教师的校际交流和研究生的校际交流。高校校际交流是指“高等学校之间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沟通往来、互相借鉴学习,包括与国外学校交流与国内学校交流。”

四、校际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制定统一的高校学生校际交流规章制度,高校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在解决高校学生校际交流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难免会存在一些规定的不一致性,使得高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操作缺乏规范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境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也导致校际交流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国际视野,缺乏明确的整体发展规划等问题。目前除教育部规定的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实行全国统一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材之外,其他课程的学时、学分基本上是由各高校自行确定,高校之间学生校际交流存在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不一,使得学生到其他学校交流时所修的课程的学时量和学分值同原学校不一致,学生所修课程的对接和总学分量也会受到影响。

2.校际交流的管理问题。管理机构是政策措施落实的组织保障,高校内部各级各类教学行政管理机构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而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的问题。校际交流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具体操作层面的职能部门之间就容易产生联系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顺的问题,经常造成本科生校际交流计划落实不及时、教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往往也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经常不能很好处理。高校校际交流的教学管理也是一项难点问题。选课方面,大部分高校还不能实行“完全学分制”,各高校在选课方式、课程编排、上课时间等也有较大差异。此外,有一些本科生在校际交流期间盲目选课,选修了一些自己感兴趣但跟自己专业无关的课程;一些本科生在校际交流期间所修的必修课程,与原学校安排的必修课程不一致,无法跟原学校规定的专业课程对应,造成学生在校际交流结束回校之后,还要补上没有修习的课程。成绩管理方面,各高校实行的等级皆有不同,不能合理转化。校际交流时间管理方面,学生可能刚刚适应对方学校环境就要离开,如果安排本科四年级学生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经常会出现毕业论文不能按时参加答辩,造成无法如期毕业的问题。

3.校际交流其他问题。校际交流语言障碍问题。大多数学生学的都是英语,调查发现,英语不过关是许多大学本科生没有报名参加国外(境外)高校校际交流的主要原因。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多数教师还不能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能够进行所谓“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少,是造成来中国高校进行校际交流学习的国外学生人数不多的原因之一。

五、完善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校际交流工作的前提,学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在学生的选派、接收、选课、课程认定、学分转换、学习成绩认定、学生管理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定和工作流程,以保障校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五级制成绩与百分制成绩相互转化对等,学时与学分有相互转化的标准,建议以学分整体认定为原则,即要求总学分不低于本校相应学期规定的学分,适当扩大课程转换的范围,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大类转换,保证学生回校或回国后能够顺利毕业,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受交流学校的文化氛围,让交流的实质得到充分的体现。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学习、学习进程安排上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选课制的实施,使学生在交流学校可以更加自主灵活地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形成适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学习计划;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逐步减少总学分,降低必修课所占比例,加大选修课的学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必修课学分的减少,将缓解因课程设置不同带来的困扰,让学生有机会去学习交流学校的优质课程或感兴趣的课程,拓宽知识面,真正从交流合作项目中受益。

2.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是顺利实施校际交流工作的保障之一。一方面,要在明确学校各管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高校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指定主管部门,负责相关制度的起草,交流学校间合作协议的协商和签订,统一协调学校内部各方面工作;相关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相关事务,明确工作职责,处理好学生的选派、报到、注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细节工作,逐步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对高校管理人员加强交流生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明确交流生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避免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第三,校际交流时间管理方面,一般规定交流时间为一年,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交流时间内如果有毕业设计,那需要与对方院校协调,即使在对方院校做完毕业设计工作,也要在原学校进行视频汇报。

3.加大资金投入和二级院校的相互融合。现阶段我国各高校虽然根据相关项目和协议可以减免学费等,但交通、住宿、生活、医疗、保险等费用也是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到国外大学进行学习所需费用更高。若能设置校际交流的专项奖励或资助基金,应会有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交流学习中来。目前大多数合作院校的校级层面交流联系较为密切,而与学生接触的二级学院间的沟通较少。要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工作,交流学校二级学院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安排专门负责校际交流老师在学校间相互沟通、进修,不仅使其对工作细节和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便于工作,更提高了教师的外语水平。二级院系相互沟通,了解双方的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交流学期的课程开设情况给学生在课程修读方面提出建议;了解学生在原校的表现,便于学生管理上的衔接;在交流学习期间还需进行不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加强二级学院间的溝通与协作,对派出学校而言,保证了学生虽然人不在校,但管理不断线。对接收学校来说,提前做好充分细致的了解,接手更容易,对学生的指导更到位,两校间的衔接将更顺畅。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高等学校也在积极寻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何改革当前高等教育方式,探索新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进军,吴梦秋.九校联盟本科交换生合作培养的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2-73.

[2]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陈雪芬.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本科生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