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玉米新品种浚单29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16-05-30 09:24王要闯徐国举张素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王要闯 徐国举 张素娟

摘 要:该研究选用国审玉米新品种浚单29作为试验材料,对超高产夏玉米的产量性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进行分析,研究并集成了浚单29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浚单29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具有生育期适中,雌雄一致,库源关系协调性好,抗倒能力强,叶片保绿度好,光合性能强、干物质积累多等生长发育特性。通过超高产栽培措施的综合应用,实现了2013—2014年度试验平均产量超15 000kg/hm2的夏玉米高产目标。

关键词:浚单29;超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50-04

Abstract:National judged variety Xundan 29 was used as experiment material to study multiple cultivated technologies for super high yield of summer maize at Huanghuaihai region. Yield traits,leaf area index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ere analyzed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Xundan 29 had moderate growth period,goo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male and female,harmonic relation between sink and source in high density. Also,the property of lodging resistance,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and leaf stay-green was strong.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measures,the target of super 15 000kg/hm2 yield in this experiment in 2013 and 2014 was realized.

Key words:Xundan 29; Super high yield;Cultivated technology

玉米是C4作物,高产潜力大,单产居禾谷类作物之首,在我国的粮食增产中,玉米贡献达40.5%以上[1],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力军。目前国内通常认为玉米产量达到12 000kg/hm2以上即为超高产。鹤壁市农业科学院自2004年开展超高产研究以来,选用浚单20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区1hm2连片高产纪录,并研究总结了一套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浚单29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新育成的玉米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1012)。2013—2014年,课题组以超高产攻关为目标,研究了浚单29的高产潜力以及相关的生理指标,并在原有“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熟化集成了浚单29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实现浚单29大面积高产稳产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选用玉米新品种浚单29作为试验材料。该品种以自选系浚313作母本,浚66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黄粒、白轴、半马齿型,高产、多抗、广适,通过了国家(国审玉2011012)、河南(豫审玉2009029)、陕西(陕引玉2012022)、内蒙(蒙认玉2012020)审(认)定。2013及2014年播种方式和密度见表1。

1.3 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3.1 适时早播,精细播种 前茬小麦采用早熟品种,保证6月5日前后播种玉米。选用海南繁殖育种家中间粒种子,免耕铁茬播种,播前用特制“宽窄行播种耧”开沟成行,保证行直行齐,人工顺行持尺摆播,播深4cm。

1.3.2 培育壮苗,合理密植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较审定密度增加15 000株/hm2为宜;出苗后做到3叶间苗、5叶定苗,根据叶相去除弱苗、病苗、虫苗,达到苗齐、壮、匀。

1.3.3 土壤培肥,科学肥水管理 为了实现超高产目标,试验地需长期坚持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玉米整个生育期以促为主,应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播种后结合浇蒙头水,顺播种行撒施尿素150kg/hm2;苗期深施撒可富复合肥(15∶15∶15)1 200kg/hm2,施肥后浇水;大喇叭口期,结合浇水追施沼液、猪粪等有机肥;灌浆期追施尿素112.5kg/hm2,并浇灌浆水一次。

1.3.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播前用先正达“满适金”进行种子包衣,促进发芽势,提高发芽率,防治根部、茎部病害和地下害虫。播后苗前,每1hm2用乙阿除草剂4 500g和甲胺磷1 050g混合施药,以防治杂草和麦茬上残留的粘虫、蓟马、麦秆蝇等害虫。苗期,每1hm2施用甲维盐1 500mL,分两次均匀喷洒,防治苗期病虫害。大喇叭口期,用呋喃丹颗粒剂丢心防治蚜虫和玉米螟。

1.3.5 授粉与去雄 散粉期为了增加穗粒数,提高单株经济产量,及时用自制采粉器和授粉器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为了减少遮光和养分损失,散粉结束后应及时进行人工去雄。

1.3.6 晚收增产技术的应用 苞叶发黄后等待7d左右,在玉米乳线完全消失时进行收获,可有效延长花后生育期,增加玉米产量。

1.4 测定方法

1.4.1 叶面积指数测定 叶面积指数(LAI)分别在散粉前10d、散粉、散粉后每10d测定。单株叶面积=长×宽×系数(0.75)。LAI=单株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内株数/单位土地面积[2]。

1.4.2 光合势测定 光合势(LAD)是单位土地面积上叶面积持续时间,单位是m2/(d·hm2)。LAD=(第1次测定LAI+第2次测定LAI)/2×间隔天数×104[3]。

1.4.3 干物质测定 玉米5叶期,标记生长一致植株100株,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吐丝后每10d、收获期取样,每次5株,按叶片、茎(鞘)、籽粒、其他分部位烘干,测定干物质重,105℃杀青15min,60~65℃烘干至恒重;样品粉碎后保存以备测定植株养分含量,测出年度间平均值。

1.4.4 产量测定 玉米生理成熟后,按照农业部发布的玉米高产测产验收办法,对浚单29超高产田进行实打验收。随机从1hm2攻关田内选取3个样点进行实测计算平均值;每个样点面积≥66.67m2,全部收获每样点果穗并计数称重,求出平均穗重,然后按照平均穗重选取20个果穗,脱粒,计算出籽率;用日产PM-8188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按14%籽粒标准含水率折算每样点产量。计算公式:产量=鲜果穗重×鲜籽出籽率×(1-籽粒含水率)/(1-14%)。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测产量与性状分析 经专家验收,2013、2014年超高产攻关田产量分别达到14 635.35kg/hm2和15 552.45kg/hm2,试验年度平均产量达15 093.90kg/hm2。表3结果表明,在接近79 000~82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穗粗、穗长、秃尖性状较为理想,浚单29耐密性好,库源关系在高密度群体内仍具有很好的协调性,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3要素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协调和提升,这是品种遗传改良创新的具体体现。品种、密度和播种方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三者耦合的增产效应,才是增加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2.2 田间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浚单29生育期适中,雌雄协调,株高穗位较为适中,利于抗倒,为实现超高产目标创造了必要前提。

2.4 群体光合势的动态变化 由于玉米产量是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而形成的,所以光合势和叶面积指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2结果表明,2013年、2014年超高产攻关田浚单29的光合势峰值均接近6×105m2/(d·hm2),说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光合势要想得到有效地提高,需要足够大的光合面积和足够长的光合时间。

2.5 干物质变化 从表5可以看出,叶片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随着植株生长逐渐加大,到吐丝后10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进入吐丝期后,干物质主要集中在籽粒中,并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呈逐渐上升趋势,到收获时占比到达60.8%,其他器官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进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可以得出结论: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浚单29前期叶片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向籽粒转移,后期有利于籽粒灌浆。

3 结论与讨论

(1)2013和2014年,1hm2连片超高产攻关田产量分别达到14 635.35kg/hm2和15 552.45kg/hm2,试验年度平均产量达15 093.90kg/hm2。本研究实现了超高产的产量水平,明确了浚单29的高产潜力,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为浚单29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参考。

(2)已有研究表明,等行距种植时,浚单29在5.52万~8.7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均有实现11 155.4g/hm2的高产潜力,但以密度67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4]。本研究中,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方式,在79 000~82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穗粗、穗长、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协调,实现了更高的产量水平。在已有的浚单20超高产研究中,取得高产纪录时同样采取宽窄行种植,密度为74 925株/hm2和78 125株/hm2。浚单20和浚单29审定密度分别为60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超高产研究中,实际种植密度增加了11 445~18 125株/hm2。以上实例说明,增加种植密度是取得更高产量的前提。在超高产研究中,根据品种不同,一般增加密度以15 000株/hm2为宜。

(3)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浚单20的超高产攻关研究,于2005和2007年创造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1hm2高产纪录,并研究总结了配套“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3]。本试验通过对该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改进,实现了浚单29的超高产研究目的,说明该技术体系是成熟有效、可以重复应用的,在其他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中是可以加以应用的。

(4)概括而言,玉米品种本身具有的超高产潜力基础是实现超高产目标的前提,还要有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作支撑,另外,天气、土壤以及人为等因素对产量目标影响极大。因此,要达到超高产目标,核心是育种和气象、栽培、植保、土肥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王鹏文,潘万博.我国玉米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5,12(3):53-57.

[2]郑毅,张立军,崔振海,等.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冠层结构和光合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3):116-118,121.

[3]张守林等.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4:130-133.

[4]王小星,王存纲,张守林,等.种植密度对‘浚单2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2,2(03):6-9.

[5]杨今胜,王永军,李登海,等.超高产夏玉米栽培研究初报[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24(2):52-53.

[6]何天祥,夏明忠,蔡光泽,等.玉米公顷产量超15000kg配套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8,8(3):54-56.

[7]张文成,高宗,司立征.吨粮田肥力指标及培肥措施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9,8(3):103-105.

[8]蔺晓伟,李春芳.浚单29生理特征及高产潜力研究[J].中国种业,2011,7:42-44.

[9]佟屏亚,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J].作物杂志,2004,1:10-12.

[10]赵久然,王荣焕.再议玉米耐密型品种的选育鉴定及配套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8,16(4):5-7.

[11]张永科,黄文浩,何仲阳,等.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4):98-103.

[12]陈国平,杨国航,赵明,等.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4):1-4.

[13]王庆成,李宗新,刘霞,等.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2007(2):44-46.

[14]丁民伟,崔彦宏,刘梦星,等.氮肥用量与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6):1-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