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耕地质量现状及保护和提高途径

2016-05-30 10:14刘天仪狄恒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提高途径现状

刘天仪 狄恒荣

摘 要: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是与人类生存关系最重要、最直接且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该文针对浦口区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土壤养分非均衡化等耕地质量现状,提出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83-02

浦口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西北,紧靠长江北岸,隔江与江宁区相对,区西北与安徽和县、全椒、滁洲、来安县接壤,滁河、驷马河为天然地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江北新区的成立,工业、城镇化的建设,大量的优质农田被侵占,并受到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对耕地质量的双重影响,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粮食安全带来隐患。通过连续多年对我区1 225个耕地土壤取样测试,分析我区土壤耕地肥力质量现状,提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具体途径,为保护耕地质量,促进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1 浦口区耕地质量现状分析

1.1 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低

1.1.1 土壤有机质 通过近几年来采集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苗木等土壤样品1 225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浦口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15~54.8g/kg,平均为19.98g/kg,比全市平均22.42g/kg低2.44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平均17.5g/kg提高2.48g/kg,从化验数据看,土壤中有机质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壤其耕层有机质含量差异也比较大,主要与土壤本身内在因素有关系。

1.1.2 土壤全氮 浦口区土壤全氮含量在0.23~4.12g/kg,平均为1.25g/kg,比全市平均1.38g/kg低0.13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全氮含量1.14g/kg增加0.18g/kg,属于中等水平。

1.1.3 土壤有效磷 浦口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在0.78~185.6mg/kg,平均含量16.63mg/kg,比全市平均17.25mg/kg低0.62m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效磷7.6mg/kg增加9.03mg/kg,增加十分明显,这与多年来大力增施磷肥推广施用复混肥有关,致使土壤有效磷在土壤中积累而增加。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在三级、四级的范围比例较大,以四级为最多,属中等偏下水平。

1.1.4 土壤速效钾 浦口区速效钾含量在19.7~550mg/kg,平均为96.17mg/kg,比全市平均99.4mg/kg低3.23mg/kg,属中等偏下水平,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不高,三级至四级比重较大。

1.1.5 耕地综合分级评价 浦口区耕地类型多样,共有5个土类、9个亚类、25个土属、64个土种。根据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结果,按《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UY/T309—1996标准划分,将耕地地力划分为五个等级:一级地5 771.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63%;二级地

5 196.4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7.91%;三级地14 195.19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8.93%;四级地7 495.2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5.83%;五级地202.1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7%。

1.2 耕地土壤养分非均衡化比较严重

1.2.1 岗、耪、冲不同地形 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长期的水流切割,水土流失及滞流的相互作用,岗冲高差较小,坡度也小,经长期开垦平田成为完整的岗、耪、冲体系,岗部水土流失量大,田块养分瘠薄,冲田部位随着地形的变化,粘粒含量由高到低逐渐增多,土壤肥沃。

1.2.2 水旱不同轮作方式 水田缺钾、旱地缺磷面积多,油菜田缺硼较为普遍,水稻田缺锌逐步显现;

1.2.3 旱地本身不同利用方式 蔬菜地作为特殊旱地,土壤磷富集严重,而一般旱地土壤磷却十分缺乏。

1.3 开发整理的补充耕地质量差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土地开发整理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基本目标,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途径,然而土地整理是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性政策为大背景的,“新增耕地比例”是土地整理项目必须完成的一个刚性指标,而对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生态效应没有定量指标要求,结果造成土地整理中“重数量、轻质量;重面积、轻效益;重开发、轻整理复垦”的状况,以致补充耕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低下,占优补劣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新增耕地土壤养份含量低,土体层次结构混乱,耕作层浅,土体粘重、通透性差,土壤内易滞水,田间排水不畅等;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占优补劣”使耕地总体质量水平下降。

1.4 污染耕地土壤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已有2 000万hm2以上的农业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土壤污染使粮食减产已超过260亿kg;我区从2012年开始就开展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从280个土壤样品中经取样分析化验发现有6个土壤样品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业土壤受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污染的面积比例已达到10%以上,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排污,农田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超高量和使用不合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高环境激素含量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等。

2 浦口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途径

2.1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作物高产优质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条件是肥料中主要养分比例的协调平衡。因为缺少适合农民使用的科学施肥技术,化肥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合理问题依然普遍,从我区监测结果看,肥料投入三要素比例为1∶0.23∶0.30,可见补施钾肥,控氮增磷是我区当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要重视的问题。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必须加大力度,大力推广精确施肥,切实做到科学施肥和减量施肥。保持土壤均衡供肥,要改变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施肥观念,继续大力推广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模式,使这项技术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2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改良土壤物理性状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外部环境等,来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合理耕作制度是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的重要措施,我区由于长期使用浅耕机械或者直接免耕,农田活土层已明显变浅,土壤紧实,作物根系难以下扎,导致耕地土壤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因此应制定轮作计划,选择适合的茬口,有计划地2~3a轮流深耕一次,增加耕层厚度,降低犁底层厚度,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保证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

2.3 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努力提高土壤肥力 近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区有机肥用量呈下降趋势,有机肥利用的空间还很大。据调查我区在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应少量施用商品有机肥料,重点放在种植绿肥、农作物秸杆还田和畜、禽粪便的合理利用上。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及有机无机复混肥,继续对施用商品有机肥给予财政补贴,努力增加有机肥用量,充分发挥有机肥对耕地的持续增肥作用。

2.4 加大监控力度,减轻耕地土壤污染 土壤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传播者,目前对耕地土壤构成污染的主要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性极大,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恢复,它不仅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而且通过食用生长在被污染土地上的植物及其产品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应当加大监控力度,从源头抓起,控制污染源,严禁向水体或农田直接排放工业污水,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防止工业三废里的有害物质对耕地土壤的污染。同时大力开展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宣传力度,减少不合理化肥的投入,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宣传推广应用力度,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减少对耕地土壤环境的污染。

2.5 开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免耕、覆盖、间作等能够改变田块的物理环境,改善土壤性质和结构,阻止养分淋失和浸失损失。改变传统种植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轮作方式,如水旱轮作、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轮作、生长期长的作物与短期作物轮作,给土地充分的休整时间,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良土壤结构,加强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肥力。

2.6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投入长效机制 耕地是极为宝贵、难以替代的稀缺资源,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一是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二是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三是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补充耕地评定标准;四是实现耕地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是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耕地质量提升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稳定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防治耕地污染和水土流失,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科学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明生,张福锁,江荣风.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与发展概况[C]//第二届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讨会,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华为,朱莲,徐龙华.泰州市耕地质量现状及提高途径[C]//江苏耕地质量建设研讨会,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

[3]姚源升,蒙远望,黄绍富,等.百色市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8,10(23):5.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提高途径现状
论提高广西农垦国有龙北总场红江橙单产途径
谈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完善策略研究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