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丙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6-05-30 10:14仇芹郭林永胡达亚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病指赤霉病多菌灵

仇芹 郭林永 胡达亚

摘 要:该研究开展了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10%)用第一遍药,隔5~7d用第二遍药,15%丙唑·戊唑醇SC 1 050g /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56.08%、58.05%,与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治效果相当;15%丙唑·戊唑醇1 500g/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8.61%、72.15%,优于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15%丙唑·戊唑醇SC;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86-02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该病不仅引起小麦大幅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而且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可造成人畜中毒,严重危害身体健康[1]。地处江苏东部地区的建湖县,境内河网密布、空气湿润,属于潮湿区域,湿度条件完全满足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要求。20世纪赤霉病为该区麦类作物上的一种偶发性病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流行频率增加,已成为该类作物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2]。2001—2015年的15年间,先后于2003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大流行,平均3年流行一次。

张洁等[3]提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要从抗病育种、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根据建湖县赤霉病最近6次大流行的田间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该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均无明显的抗赤霉病的特性,而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也未见到显著的成效[2]。因此,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主体药剂仍为苯并咪唑类农药多菌灵及其复配剂,而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使用了30多年,赤霉病抗性菌株逐年推高。据盐城市系统监测抗性菌株频率,东台市2010—2014年抗性菌株分别占6.7%[1]、7.3%、22.6%、41.5%、43.4%,盐都区2010—2012年、2014年抗性菌株分别占8.5%[1]、6.9%、9.7%、39.3%[2]。抗性菌株频率高,使用多菌灵防效会下降,且会刺激菌株毒素产生,尤其是抗药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4]。因此,寻求新的药剂代替多·酮来防治小麦赤霉病已显得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受南京京禾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委托,笔者对15%丙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估试验,旨在探明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适宜用量,为该产品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品种 试验对象:小麦赤霉病。试验作物:周麦27。

1.2 试验药剂 (1)15%丙唑·戊唑醇SC(南京京禾农用化学有限公司生产,提供);(2)40%多·酮WP(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3)25%氰烯菌酯E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1.3 试验设计 (1)15%丙唑·戊唑醇SC1 050g/hm2;(2)15%丙唑·戊唑醇SC1 500g/hm2;(3)40%多·酮WP 2 250g/hm2;(4)25%氰烯菌酯EC1 500mL/hm2;(5)CK(清水对照)。每个处理均设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66.7m2,随机区组排列。

1.4 试验基本情况

1.4.1 试验环境及栽植条件 本试验设在建湖县沿河镇东夏居委会二组,土壤类型为粘土,pH值为7.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水稻。小麦种植方式为旋耕种植,于2015年11月16日播种,密度均匀,长势与大面积无明显差异。

1.4.2 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于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4月24日)用第一遍药,药后6d(4月30日)用第二遍药,每个小区药剂对水3kg,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常规均匀喷雾。

1.4.3 天气情况 第一次用药时,天气阴,日平均温度16.3℃,微风;第二次用药时,天气晴转阴,日平均温度23.2℃,微风。第一次药后,4月25—27日连续3d有雨,总降雨量11.9㎜,下雨时小麦正处于扬花高峰期;第二次药后,5月1—23日有10个雨日,总降雨量43.1㎜。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1.5.1 防治效果调查 试验于5月24日(病情稳定期)调查各小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采用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0.25m2,调查记载总穗数、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各处理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5.2 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其1 050g/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56.08%和58.05%,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的病穗防效53.85%、病指防效59.64%相当,与另一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EC 1 500mL/hm2的病穗防效79.60%、病指防效83.92%差异明显;15%丙唑·戊唑醇SC 1 500g/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8.61%和72.15%,优于对照药剂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治效果,与另一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EC 1 500mL/hm2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15%丙唑·戊唑醇SC 1 050g/hm2、1 500g/hm2的病穗防效分别为56.08%、68.61%,两者之间差异明显;病指防效分别为58.05%、79.6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结论

2016年试验田小麦赤霉病达到大发生程度,扬花期间有3个雨日,其中初花期间4月25—27日遇雨,雨量11.9mm,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的侵入;5月1—23日有10个雨日,雨量43.1mm,导致田间小麦赤霉病的进一步加重。通过试验得出的结果分析,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其1 050g/hm2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与常规药剂40%多·酮WP2 250g/hm2的防效相当,1 500g/hm2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高于常规药剂40%多·酮WP2 250g/hm2的防效。因此,该药剂可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主药剂进行推广,用量应以不低于1 050g/hm2为宜。

参考文献

[1]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2]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33-38.

[3]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4-27.

[4]张雁南,樊坪升,陈长军,等.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抗性的监测及其演变规律[J].农药,2009,48(8):603-61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病指赤霉病多菌灵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空心病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瓜及其种植土壤中多菌灵残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