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里下河麦区小麦白粉病的流行成因与防控对策

2016-05-30 10:14唐玮张开朗徐东祥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防控对策白粉病

唐玮 张开朗 徐东祥

摘 要:近年来,江苏里下河麦区小麦白粉病流行频率高,发生危害程度重,已成为一种常发性病害。该文总结了江苏里下河麦区近10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特点,阐述了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品种抗性、病菌抗药性等方面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近5年国内小麦白粉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病情预警、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化学预防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以期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白粉病;流行成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87-05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wheat powdery mildew occurred in high frequency, and the damage was severe. It has become an often-onset disease in the river of lixia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author summarize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elaborated that climatic conditions, cultivation methods, cultivar resistance to wheat powdery mildew and fungicide resistance were researched to expound the popular reas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form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 wheat powdery mildew of domestic in the last five years. For example, strengthening resistanc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promoting and cultivate the disease resistant varieties, compressing the planting area of direct-seeded rice, strengthening field management, carrying out chemical control scientifically and so on.

Key words:Wheat powdery mildew; Population reasons; Monitor and control measures

小麦白粉病是由活体专性寄生菌禾布氏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病害,发生于我国20多个省份,以黄淮、江淮各省发病较重[1]。近几十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的加大,我国由小麦白粉病危害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2],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白粉病是仅次于赤霉病的第二大病害[3]。

地处江苏里下河麦区的建湖县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2万hm2左右,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成为与小麦赤霉病、纹枯病齐发并重的病害。为此,本文从近10年气候趋势的变化、栽培方式的改变、抗性菌株的产生、抗耐病性品种的种植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了近年来小麦白粉病流行频率高、发生程度重的原因,并根据近5年国内小麦白粉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病情预警、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化学预防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以期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发生特点

1.1 流行频率高 2006—2015年10年间,建湖县小麦白粉病大流行3年,分别是2013、2014、2015年;偏重发生4年,分别是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中等发生3年,分别是2006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大发生,发病面积4.14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00%;2011年中等发生,发病面积3.27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1.7%。

1.2 重发年份始见期早 大发生的2013—2015年,白粉病始见期明显早于常年,2013—2015年的始见期分别为4月2日、3月25日、3月22日,分别比常年早5d、12d、15d。见病后的10d左右时间内病情发展相对较慢,但到了4月上旬病情上升迅速。2014年3月25日始见,至4月6日,病株率1%~16%,病叶率0.25%~5.0%,病指0.03~0.69,到4月11日,病株率53.0%,病叶率24.75%,病指6.44,分别比5d前上升了3.3倍、5.0倍、9.3倍;2015年3月22日始见,至4月3日,病株率1%~13.5%,病叶率0.25~3.63%,病指0.003~0.046,到4月8日,病株率46.6%,病叶率14.88%,病指0.169,分别比5d前上升了3.5倍、4.1倍、3.7倍。

1.3 危害损失重 大发生的2013—2015年,在病情稳定后调查,系统调查田,病叶率分别为78.3%、81.7%、89.7%,病指分别为36.54、49.58、20.22;大田普查,病叶率分别为32.7%(4%~100%)、24.1%(3.7%~82.3%)、64.5%(5.3%~100%),病指分别为11.93(0.91~52.31)、9.1(0.5~50.8)、10.35(0.19~49.48)。经防治后,小麦白粉病造成的损失仍然较重,每1hm2损失小麦分别为164.25kg、70.73kg、77.88kg,平均为104.29kg,比前7年平均增加84.80kg。

1.4 品种间发病差异大 近年来小麦种植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据2015年调查,小麦种植面积达666.7hm2的品种有11个,其中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占47.9%,春性品种占39.9%。多年的调查来看,春性品种如宁麦13、扬麦13、扬麦15、扬麦16、扬麦23、苏科麦188、苏科麦1号发生重[4],2015年调查,苏科麦1号的自然病株率、病叶率、病指分别为100%、72.44%、24.25;半冬性品种如周麦23、豫麦34、西农979、新麦18、矮抗58白粉病发病也很重[5]。徐麦30、徐麦33、淮麦32、新麦19比较耐病,2015年阜宁县调查新麦19的自然病叶率、病指分别为21.82%、10.98。2016年阜宁县进行了19个小麦品种白粉病耐病性比较试验,病情稳定期调查病情指数,高感品种有4个,分别为宁麦13、扬麦13、淮麦29、淮麦20,病指都在65以上,分别为79.67、77.37、73.70、67.47;比较感病的品种有10个,分别为济麦22、淮麦30、徐麦35、周麦21、淮麦26、淮麦35、连麦8号、淮麦33、郑麦9023、连麦7号,病指在45~65,分别为58.83、57.67、56.73、56.53、54.63、53.67、52.67、52.67、48.73、45.23;比较耐病的品种有5个,分别为淮麦32、瑞华麦520、天民198、徐麦30、徐麦33,病指在45以下,分别为41.17、37.70、35.97、31.47、26.60。

2 流行因素分析

2.1 栽培方式有利

2.1.1 直播稻种植面积扩大,错过适期播种 本地区为小麦-水稻轮作,水稻直播因其省工、节本,自2000年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收获期推迟了近1个月。腾茬晚,影响了小麦的适期播种,通常用增加小麦播种量来弥补错过的适期播种,用种量普遍达到300~375kg/hm2,甚至达到487.5kg/hm2。播种量过大,直接导致小麦群体密度高,田间荫蔽度大,通风透光性差,麦苗长势偏弱,有利于白粉病发生。此外,有60%农户因直播稻收获迟,采取稻田套播寄种,气温偏高时出现冬前小麦旺长,甚至出现年前拔节的现象,有利于越冬菌源量的累积,增加了冬后菌源基数[6]。

2.1.2 小麦全量还田,增加田间菌源量 近年来小麦田全部是机械化收获,小麦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小麦白粉病病叶、病杆滞留在田内,造成田间病菌大量积累,为翌年白粉病的流行提出了充足的菌源[5]。

2.1.3 偏施氮肥,适宜病菌繁殖侵染 重施返青肥,轻施穗肥,造成麦苗春后旺长、茂密,组织幼嫩,田间小气候湿度增大,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感病性,有利于白粉病病菌的萌发和流行[7]。

2.2 品种抗耐性差 据2015年调查,本地小麦种植面积4.17万hm2,其中,春性感病品种宁麦13、扬麦13、扬麦15、扬麦16、苏科麦1号的种植面积达1.27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0.45%;半冬性品种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郑麦9023、淮麦20、淮麦22、新麦208,占种植面积的47.92%,也均不抗白粉病,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均可造成白粉病严重发生;种植面积较小的品种,如周麦23,豫麦34、新麦18、西农979等高感白粉病,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的流行。由于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快,群体组成复杂,一些较耐病品种长期种植,也会因白粉病菌毒力频率变化或新的毒力型的出现,使抗病基因丧失抗性[2]。

2.3 气候条件适宜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等级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雨日因子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小麦生长关键期,温度偏高、日照偏少、降水偏多有利于白粉病流行[7]。小麦白粉病菌在0~25℃均能发展,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病程发生较慢,25℃以上则明显受到抑制[6],秋冬季气温偏高,小麦冬前生长时间延长,白粉病菌冬前发生侵染时间也随之延长,暖冬有利于病菌越冬和冬季菌源繁殖及发展,早春气温回升早,对白粉病病源侵染扩展有利,高湿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春季发病期间,阴雨日多、日照少、田间湿度大将加重发病[8]。2014、2015年气温偏高、光照偏少、雨量偏多,小麦白粉病均为大发生。两年中,冬季从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中旬的旬平均气温分别为2.62℃、3.73℃,比常年分别高0.73℃和1.84℃;早春2月下旬到3月中旬的旬平均气温分别为7.37℃、6.77℃,比常年分别高1.7℃、1.1℃;3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5.26℃、14.4℃,比常年分别高2.02℃、1.16℃。冬季温度高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早春温度高病害始见早,春夏温度高,病菌扩展蔓延快。两年中冬季从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中旬的旬平均日照分别为46.7h、42.7h,比常年少6.4h、10.4h;早春2月下旬到3月中旬的旬平均日照分别为50.1h、32.9h,分别比常年少2.6h、19.8h。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对直射光非常敏感,日照时间及强度对病菌的存活和繁殖有一定的影响,日照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日照少会阻碍白粉病闭囊壳的产生,从而加重病害危害[6-8]。两年中,冬季从2月下旬到3月中旬旬平均降雨量分别为13.2mm、4.6mm;早春2月下旬到3月中旬旬平均雨量分别为13.0mm、21.0mm,分别比常年少1.5mm、多6.5mm;3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旬平均雨量分别为13.4mm、12.5mm,分别比常年少7.7mm、8.6mm。早春和春夏白粉病发生盛期,雨量与常年接近。白粉菌分生孢子对湿度适应性很强,即使相对湿度低于5%时,其分生孢子仍然能萌发并侵染寄生,导致病害发生[8]。过去50年的气象数据显示,由于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导致我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2℃,据预测到2100年,我国气温还将继续上升1~5℃[9],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有逐步下降趋势,已呈现一定程度对高温的适应性[10],预计今后气候将越来越适宜白粉病的流行。

2.4 抗性菌株增加 自1976年以来,三唑酮一直是我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1991年首次在山东省发现抗性菌株,1995年我国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在16.8倍以上,药剂长期单一使用,造成小麦白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11]。王丽等[12]对2009年我国7个省(市)110个小麦白粉菌株进行测定,表明其对三唑酮抗性水平为56.58倍,供试菌株的抗性频率高达99.09%,其中高抗菌株49.09%,中抗菌株占47.27%。2012年史倩倩等[13]从我国9个省(市)采用129个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为52.62倍,抗性频率高达99.22%。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从1995年开展了小麦白粉病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工作,从历年小麦白粉病对三唑酮的抗性监测结果看,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水平逐年上升,1995—2000年大部分菌株的抗性水平为10~40倍,自2007年以来,小麦白粉菌的平均抗性一直保持在40倍以上。在实际防治中,在推荐剂量下应用三唑酮防治白粉病效果明显下降。已登记的防治白粉病的药种老化、同质化严重,截至2016年5月31日,我国已取得登记的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农药品种共391个,剔除杀虫剂的组分,共计37种单剂及其复配剂,含23个有效成分,其中三唑类药种9个,占39.1%;含新型药剂苯锈啶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醚菊酯等5个,占21.7%;含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3个,占13%;其他为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硫磺等6个老品种,占26.1%。在391个品种中,三唑酮单剂149个,占总数的38.1%;含三唑酮及其复配剂226个,占57.8%;含三唑类复配剂347个,占88.7%;含新型药剂苯锈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生物农药单剂及其复配剂8个,仅占2.0%。由于我国尚未实行农药再登记制度[14],一些品种登记使用剂量仍然是10多年前甚至30年前的登记剂量,使用剂量偏少,导致防效下降。

2.5 错失防控适期 任何病害的防控重在预防,白粉病也不例外,在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预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过去白粉病发生相对不重,农户忽视了白粉病的前期预防,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将白粉病作为兼治对策,与小麦赤霉病一并预防,导致在白粉病早发、重发年份兼治效果差,难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流行。尽管在早发重发年份植保部门宣传发动,要求农户单独预防,但农户对白粉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错失防治适期,导致白粉病严重发生和危害。在白粉病盛发期,病情指数高的情况下再好的药剂品种如嘧菌酯、醚菌酯也难以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危害[15]。

3 防控对策

根据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实际,在现行栽培方式下,小麦白粉病已由过去的兼治对象,上升为小麦上常发、重发的主攻对象,在测报和防控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

3.1 加强病情预警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与否,首先取决于气候条件和田间病菌量,其次取决于抗性菌株的频率,因此,必须系统开展病菌抗性监测,及时更换药剂品种或增加药剂使用量,确保化学防治的效果。在小麦白粉病的调查预报上,要将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密切注意天气变化趋势,准确掌握当地主栽品种的种植情况以及小麦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正确掌握白粉病的发生趋势,科学开展化学预防。

3.2 深入研究并推广种植抗耐品种 推广种植抗耐品种,是减轻白粉病的发生危害,确保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最经济安全的方式。目前已有60多个正式命名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被定位到53个位点(Pm1-Pm53)[16],部分抗病基因已经被应用到生产中,且取得了良好的防病效果。尽管一些抗病基因已丧失抗生,但最近几年来发现Pm21对现有的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表现免疫,Pm13也对小麦白粉病菌表现中至高抗,加强新的抗性基因的挖掘、培育多基因抗生品种、合理安排抗性基因布局才能持久有效控制白粉病的流行和危害[1]。至于现状,生产上可选择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如扬麦20、扬麦22,扬幅麦4号[4]、徐麦22[17]、徐麦30、徐麦33、淮麦32等,压缩或淘汰一些高感品种,降低白粉病流行的风险。

3.3 适当减少直播稻的种植面积 适当减少直播稻种植面积,既能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又能保证小麦适期适量播种。一是扩大水稻机插秧、抛秧、移栽秧种植面积,提早水稻收获期,确保小麦适期播种。二是推广小麦机条播技术,减少用种量,控制基本苗,降低麦苗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17]。

3.4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搞好田间沟系配套,注意排水降渍,以降低田间湿度,营造不利于白粉病发生的环境[17]。二是科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控制腊肥,巧施返青拔节肥,增施穗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比,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18、19]。

3.5 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3.5.1 适期防治 对于白粉病早发、重发年份,应坚持“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策略,选择在白粉病发病初期,单独组织防治,压低病情发生基数,减缓病害发展,时间可在3月底4月初,主防纹枯病,兼防白粉病,间隔7~10d再用药一次,主防白粉病,兼治纹枯病。具体根据两种病害的发生发展程度,确定首次用药时间。

3.5.2 选准药种 近5年来报道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啶胺类、吗啉类和生物农药。三唑类及其复配剂的适宜用量如下:25%丙环唑720mL/hm2[20],25%戊唑醇450~630mL/hm2[21,22],15%三唑酮1 000g/hm2[23,24],40%环丙唑醇300mL/hm2[23,25],5%己唑醇1 200mL/hm2[23,24],12.5%四氟醚唑600mL/hm2[22,23],12.5%氟环唑900g/hm2[25],6%叶菌唑1 000mL/hm2[26],40%氟硅唑120~150mL/hm2[22,27],40%腈菌唑225mL/hm2 [22],12.5%烯唑醇750g/hm2[22,24],40%多·酮1 800g/hm2[22,23]。王金风等[28]室内测定新型三唑类药剂环丙唑醇对小麦白粉菌的保护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其保护和治疗效果均好于三唑酮,何莲等[26]室内毒力测定新型三唑类药剂叶菌唑对小麦白粉菌的EC50为1.08mL/L,毒力是已唑醇的1.73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剂的适宜用量如下:50%醚菌酯150g/hm2[22,29],15%氯啶菌酯375mL/hm2[30-31],15%氯啶·氟环唑450mL/hm2[32],20%烯肟·戊唑醇600g/hm2[23]。嘧啶胺类的适宜用量如下:25%乙嘧吩120mL/hm2[22-23,25]。吗啉类复配剂的适宜用量如下:400g/L苯锈啶·丙环唑360g/hm2[33]。苯锈啶与三唑类药剂虽同属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但三唑类药是抑制C-14脱甲基酶,而苯锈啶是抑制甾醇的△14-还原酶和△8-△7异构酶,杨璐等[34]室内测定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和苯锈啶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对三唑酮和苯锈啶的抗药性无交互作用,苯锈啶可作为三唑类杀菌剂的替代药剂或轮换药剂在生产上应用。生物农药的适宜用量如下:0.3%苦参碱750mL/hm2[35],10%天名精内酯酮1 000倍[36],1.2%瑞粒菌素600倍[37],2%嘧啶抗苷类抗生素3 000mL/hm2[22]。新颖的生物农药天名精内酯酮是菊科天名精属植物大花金挖耳中分离得到的最有较强杀菌活性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对白粉病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与三唑酮相当[36];瑞拉菌素是经委内瑞粒链霉素秦岭变种通过发酵产生的新型农用抗菌素,1.2%瑞拉菌素600倍对小麦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效[37]。

3.5.3 用足剂量、水量 目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三唑类单剂及其复配剂登记使用剂量严重不足,在白粉病菌对三唑类产生抗性及白粉病重发的情况下,要增加剂量,确保防效,水量上机动弥雾机不少于300kg/hm2,常规喷雾450kg/hm2。

3.5.4 改进施药技术 防治小麦白粉病,要大力推广弥雾机或电动喷雾器喷雾,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自走式、担架式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确保药液在叶片上附着率高、防效好。

3.5.5 轮换用药 加强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轮换使用,以降低或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特别是三唑类药剂与甲氧基丙烯酯类杀菌剂的轮换使用。随着巴斯夫公司的醚菊酯、吡唑醚菌酯、先正达公司的嘧菌酯专利保护相继到期,以及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唑胺菌胺、氯啶菌酯相继登记,其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类药剂的成本将大大下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将陆续进入小麦田使用,成为防治小麦白粉病轮换或替代三唑类药剂的主体药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是阻断细胞色素C1和细胞色素b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干扰病菌能量的正常循环,抑制菌体生长[38],与三唑类药剂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王丽等[12]和张亚璨等[38]相继室内测定小麦白粉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结果一致认为嘧菌酯与三唑酮之间无交抗性,但由于这类药剂作用位点单一,被国际杀菌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FRAC)将其抗性发展归为高风险[39],在应用中要严格控制用药次数。

4 小结与展望

小麦白粉病已成为江苏里下河麦区的一种常发性病害,对小麦产品和品质威胁很大,因此,要加强病菌的抗性监测,开展小麦白粉病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准确预报发生期和发生程度,为科学化学防控提供依据。

小麦白粉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控制其流行和危害,首先要推广抗耐性好的小麦品种,特别是多基因抗生品种的应用以及抗性基因品种的合理布局,积极淘汰感病品种;其次要推进机插秧,压缩直播稻,推广机条播种机,确保小麦适期适量播种;再次是加强小麦田间管理,提高植株耐病性,创造不利病菌发生的环境条件,并开展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

基于白粉菌对三唑类药剂抗生的产生,要加强三唑类与甲氧丙烯酸酯类等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轮用,目前生产上防控白粉病的药种仍以三唑类为主,要积极引进推广与其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应用于预防小麦白粉病。龚双军等[40]报道由美国陶氏益农开发的喹氧灵是一种喹唑啉酮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阻止病菌的侵染,抑制芽管和附着胞的形成来控制危害;由巴斯夫公司开发的苯菌酮是一种二苯酮类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影响菌丝发育,干扰细胞极性生长,使菌丝发育畸形,两者对白粉病均有优异的防效,交互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与苯菌酮和喹氧灵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目前苯菌酮于2015年取得原药登记,喹氧灵尚未取得登记。随着防治小麦白粉病新型药剂的研发加强和引进使用,与其他综合防控措施应用并举,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与危害定能得到有效控制。

致谢:盐城市植保植检站陈永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对本论文的结构设计、内容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谨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姜延涛,许韬,段霞瑜,等.品种混种控制小麦白粉病及其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2):1-10.

[2]董 娜,李淦,张亚娟,等.354份小麦种质中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l3的分布研究[J].植物保护,2015,41(5):164-168.

[3]何中虎,兰彩霞,陈新民,等.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 2011,44(11):2193-2215.

[4]周奋启,袁林泽,耿跃,等.江苏8个小麦品种的耐病性及产量表现[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114-116.

[5]马勇,钟腾.建湖县近几年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137-138.

[6]郑秋红,杨霏云,朱玉洁.小麦白粉病发生气象条件和气象预报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3):358-365.

[7]李彤霄.我国小麦白粉病预报方法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6(3):44-48.

[8]张蕾,霍治国,姜燕,等.典型区域小麦白粉病发生气象等级动态预警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2015,36(5):631-639.

[9]明章勇,王保通,周益林,等.2009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12,42(3):290-296.

[10]才旦卓玛,刚存武,范洁茹,等.2012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研究[J].植物保护,2015,41(5):150-153.

[11]毕秋艳,马志强.小麦白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敏感性及其交互抗性[J].植物病理学报,2012,42(3):315-318.

[12]王丽,陈鹏,周益林,等.2009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群体对三唑酮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6):654-658.

[13]史倩倩,范洁茹,周益林,等.2012年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群体对三唑酮敏感性及其与毒性的关系[J].植物病理学报,2015,45(2):181-187.

[14]顾宝根.国内外农药管理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世界农药,2014,36(2):1-5.

[15]丁世峰,沈田辉,张玉,等.小麦白粉病药剂筛选试验[J].植物医生,2015,28(6):17-18.

[16]谢福来,史忠良,杨三维,等.尧麦16选育过程中白粉病抗性与产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6):35-42.

[17]陈香华,汪立新,熊战之,等.淮安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1(1):99-100.

[18]臧鑫,曹有平.鹤壁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1(12):126-127.

[19]胡锐,邢彩云,李元杰,等.郑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4(6):218-220

[20]杨共强,宋玉立,何文兰,等.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153-155.

[21]崔晓萌.25%戊唑醇乳油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98,114.

[22]王玉国,徐东祥,谢长春,等.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2015,33(2):36-38.

[23]徐东祥,王玉国,李东明,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应用试验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0):80-81.

[24]吉用铨,陆晓峰,孙春来.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初报[J].现代农药,2012,11(5):51-53.

[25]王永青,郭庆海,张秀成,等.新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9):135-136.

[26]何莲,李建明,雷满香,等.新型杀菌剂叶菌唑对小麦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及应用[J].农药,2014,53(8):605-607.

[27]高海峰,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李广阔,等.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新疆农业科学,2013,57(7):1260-1264.

[28]王金凤,闫晓静,杨代斌,等.环丙唑醇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比较[J].作物杂志,2011(4):28-31.

[29]杨本香,秦建华,吴干,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2):34-36.

[30]黄志宽,高波,陈永恩.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161,163.

[31]姜观曙,颜军烨,陆加荣,等.15%氯啶菌酯EC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3(3):61-62.

[32]闵季春,倪仁忠,刘福海.16%氯啶菌酯·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32,134.

[33]刘国峰,段瑞华.400g/L丙环唑·苯锈啶乳油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J].上海蔬菜,2012(3):78-79.

[34]杨璐,周益林,段霞瑜,等.2011年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和苯锈啶的敏感性[J].植物病理学报,2013,43(4):430-434.

[35]郭志刚.0.3%苦参碱水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大田药效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2(7):87,121.

[36]任双喜,许丹,韩立荣,等.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及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40(8):1-6.

[37]何振才,赵鹏涛,李高潮,等.1.2%瑞拉菌素水乳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3.

[38]张亚璨,毕秋艳,韩秀英,等.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2):1746-1750.

[39]贾丽,何玲,王李斌,等.嘧菌酯在我国登记情况以及抗性研究现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10):19-22,38.

[40]龚双军,杨立军,向礼波,等.小麦白粉病菌对喹氧灵和苯菌酮的敏感基线及药剂的生物活性[J].农药学学报,2013,15(5):511-515.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防控对策白粉病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高校学术腐败犯罪原因与防控对策研究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