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分析法对延边州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视频的分析

2016-05-30 11:05刘露金石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堂结构数据

刘露 金石梅

摘要: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越深,课堂教学结构也发生着不可忽略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延边州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视频的分析来对延边州小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观察得出延边州优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均符合双主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構。

关键词:视频分析;课堂结构;数据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63-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结构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学结构从单一的教师讲解型课堂逐渐向多种类型的课堂结构转变。1997年何克抗教授根据教改实践,在对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主教学模式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也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双主教学模式在延边州的小学课堂教学上开展得如何、哪种课堂教学结构属于双主教学模式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视频分析法

1.S-T分析法。S-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判断课堂教学模式,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S-T分析法中的行为类别仅有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两类,能大大减少对教学活动进行分类记述的模糊性,提高客观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教师使用这一方法逐步把握和完善教学,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但在一些文献中提到了另一种行为D(如表1)。D是指教师与学生交互对话的行为(我们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实验也应该标记为D)。文中两种S-T分析法都有使用,由于误差较小,因此没有对结果产生影响,并指出在绘制S-T图时,S、T、D有所区别,但计算Rt、Ch时D当作T处理。

2.S-T数据的收集。S-T分析法的数据收集方法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观察和观看课堂教学过程录像资料,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并根据采样样本点的行为类别,以相应的符号S或T计入到规定的表格中,由此便构成了S-T数据序列,再由得到的S-T数据序列做出S-T图,S-T图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制出S-T图后,我们要通过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和学生行为占有率得出师生行为转化率,制出Rt-Ch图,由此可以看出本堂课的课堂类型。其中,Rt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占有率,Ch是指师生行为转化率。Rt=NT/N,其中NT表示一节课中T行为的次数,N表示一节课的采样总次数;Ch=(g-1)/N,其中g表示相同行为的一个连续。课堂类型分为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混合型(如表2)。艾伦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D行为,即教师与学生交互对话的行为,刘立新等人在《S-T分析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中将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学实验也标记为D,并根据D行为的出现,将S-T分析法中Rt的算法做了改进,Rt=(Nt+0.5Nd)/N,并新增了一种课堂类型板块型,已经将混合型更名为平衡型(如表3)。

本文将2012—2015年的延边州优质课大赛小学组语文课的一等奖的课堂视频以30秒为一个时间间隔对行为类型进行了采样,将采样点记录在S-T数据序列表(序列表如表4所示)中。

三、实例分析

根据2012—2015年的语文课课堂视频的S-T数据序列表计算得到的Rt-Ch如图1所示。

本文采用的是新改进的S-T算法,并将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行为标记为D行为。根据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四节课课堂结构模式均落在混合型即平衡型这一区间。分析的四个视频中有两个视频(2012年和2014年)可以根据新改进的Rt算法得出新的数据,但与原数据差异不大(2012年Rt的值由0.54变为0.56,Ch值没有发生变化;2014年Rt的值由0.47变为0.46,Ch值由0.38变为0.39)。可见这四节课都比较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区别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练习型,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满堂灌”式的对话型,是一种平衡的教学类型,既能够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体,也没有忽视教师对于课堂的导向作用。但是从准确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低年级(一年级,二年级)的课堂,教师行为占有率要比高年级(五年级)相对高一些,这说明低年级的课堂仍然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课堂知识;而高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好的自控能力,能够通过教师适当地指导完成课堂任务。由于2015年的课堂视频为习作指导课,所以该节课的行为转化率就较其他三节课低,这样可以达到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获得课堂知识的良好效果。

由此可见,优质课大赛的课堂教学都能较好地把握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把握课堂节奏,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案。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从学生那里得到良好的反馈,使学生的观点同教师达成一致,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2]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3]单迎杰.以S-T分析法分析教育技术专业课课堂教学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29-31.

[4]刘飞,刘雁,黄成云.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过程对比分析——以网易视频公开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58-60.

[5]刘立新,杜卫民,王萍,靖梅.对S-T分析法的改进及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分析[J].化学教学,2014,(07):19-22.

[6]万洪静,张顺星.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S-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76-78.

[7]刘立新,王萍,和安宁,周翔.S-T分析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教学,2014,(01):27-30.

猜你喜欢
课堂结构数据
重建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结构的分析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浅谈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预购电管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