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广场景观设计初探

2016-05-30 12:20王媛王玮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王媛 王玮

摘 要:城市中心广场是旅游观光的集散中心,又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寸金之地,还是人民群众陶冶情操、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场所。广场已成为各大城市的建设重点,但现代城市广场在规划设计和使用上引发了许多让人思考的问题。该文通过对泉城广场的调研来探讨城市广场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以后的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泉城广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129-05

城市广场自从2 000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增加、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建成一批城市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本文通过对泉城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规划设计,绿化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了在城市中心广场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以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1.1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泉城广场文化内涵、空间划分设计、总体绿化设计三部分内容。

1.2 调查方法 依据国家有关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规范要求进行。(1)资料收集:查阅收集有关广场设计方面的文献资料。这种方式主要运用在对广场内涵的理解上。(2)实地考察:主要是到泉城广场不同的景点、空间实地感受、观察。这种方式主要运用在空间设计、总体绿化设计等方面。(3)问卷调查:为了使整个调研真实可靠,摆脱主观的束缚,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调查。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泉城广场概况 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市的中心广场。广场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邻趵突泉,东眺解放阁。广场东西长约780m,南北宽约230m,占地约hm2。自西向东主要组成有:趵突泉广场、济南名士林、泉标广场、下沉广场、颐天园及童乐园、滨河广场、荷花音乐喷泉、四季花园、文化长廊、科技文化中心及银座购物广场等十余部分。广场自1998年7月开工建设,1999年国庆前夕竣工,是济南市城建史上的最大工程,其设计构思突出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图1)。

2.2 历史、文化内涵设计 泉城广场努力体现“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只是在与周围环境文化的协调上有所欠缺。广场内部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的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广场设计以泉景为主题宗旨,是展现泉城特色的中心之处,广场整体反映齐鲁文化。泉城广场整体设计努力体现尊重人的存在,表现人文的情怀。尽管以高新技术为背景,但仍然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的关怀。诗意化的泉城广场实现“人诗意地栖居”,是城市的精神使命——人的生活的诗意化、城市形态的诗意化、高新技术的诗意化表现等[4]。在一次简单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普通市民的一些基本看法,如表1。

2.3 空间设计

2.3.1 大空间的处理 泉城广场南临泺源大街,北面临河,基地比较狭长。在设计中将趵突泉(东门)与解放阁通视,形成东西向的主轴线(视廊);南北方向则借助北向通往省政府的傍棚街、南向通往前佛山的湖山路形成2条副轴线,在与主轴线的交汇处,分别设置38m高的广场主题雕塑——泉标、济南市市花——荷花雕塑及音乐喷泉,特别是泉标,不仅是北向轴线的聚焦中心,也是东面而来的泺源大街的主要对景;结合北面的环城公园,利用场地高差形成滨河广场;这样的处理使广场摆脱了与周边建筑群关系冷漠的现状条件的制约,形成自成体系的空间框架及序列,同时也加强了对周边环境的控制与渗透。

2.3.2 小空间的处理 泉城广场有许多部分构成,根据各部分功能要求的相互联系,把它们组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使广场布局分区明确,使用方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场尺度太大的问题。

(1)趵突泉广场。趵突泉广场位于泉城广场的最西端,是结合趵突泉东门向东延伸而形成的广场,是泉城广场西部主要的出入口。入口处设有国旗,国旗下“泉城广场”四个大字镶嵌于入口标志上,其背面刻有《泉城广场记》。广场的北部设有和平鸽放养处,增加了空间的人性化。

(2)济南名士林。济南名士林在趵突泉广场东边的南北两侧,是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林。林中植有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傲然耸立的雪松,象征着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一位位济南名士。林中建有两处仿古结构的“名士亭”,设有精巧的石椅、石凳。调查中可以看出游人对此浓厚的文化氛围的体现还是比较认同的。

(3)泉标广场。泉标及泉标广场是广场的主要视觉中心。泉标高约38米,取古汉字“泉”字的意象造型。泉标广场地面铺以隐喻城池的图案,“泉”自“城”中磅礴而起。泉标底部地面镶刻着济南72名泉的名称,并配置72股涌泉及四组泉群,动静互补,极大地丰富了泉标的形象及环境艺术魅力[5]。调查中看出这里是游人的密集区,表明了游人对体现城市特色静态要素的喜爱(图2)。

(4)颐天园与童乐园。颐天园、童乐园是围绕泉城广场的4片自由地。园内设置了小路、环花坛等设施,配以绿地组织游览。主要栽合欢等树木,树林中散置自然山石,园中雕塑小品的背景栽植着雪松、油松、桧柏、凤尾兰、黄杨球等常绿树,还栽有百日红、榆叶梅等花灌木(图3)。

在调查中发现,古朴、淡泊宁静的颐天园为老年人提供了休养身心的场所,也是孩子们喜欢的天地。

(5)滨河广场。滨河广场沿南护城河呈带状,是泉城广场内唯一的亲水空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步行体系。除保留原河岸栽植的垂柳外,岸边区设计了花坛、花钵、坐椅、石凳。在地下商场 北出入口,建筑物上沿部分的设有种植池。滨河广场地面铺鹅卵石及彩色面,小桥流水,亭台水榭,明泉环佩,泉水淙淙,杨柳依依,又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胜景。滨河广场宛如小家碧玉,温婉玉润,带给游人江南水乡的清凉。这里也是游人比较喜欢的去处,集中了各类人群(图4)。

(6)荷花音乐喷泉。荷花音乐喷泉位于文化长廊的西侧。以40多种不同造型的交叉变换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整个景观动(喷泉)与静(荷花)有机结合成“泉育荷”之意,渲染广场艺术与空间气氛,体现生命之源(图5)。

(7)文化长廊。文化长廊位于泉城广场东侧,是泉城广场东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也是登高欣赏广场全貌的最佳场所。文化长廊呈圆弧状,长150m,宽16m,分三层。墙身嵌以中国传统柱式造型,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涵。雕有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12尊历史名人雕塑。镶嵌在长廊南北两端及西立面柱基上的14幅浮雕命名为《圣贤史迹图》,有东方曙光、舜耕历山、伯治鲁、太公封齐、管仲霸齐、晏婴谏君、孔子讲学、子贡货殖、孙武兵法、稷下争鸣、孟子游说、鲁班工艺、扁鹊行医、邹衍辩论。是游人了解泉城优秀文化历史的好去处(图6)。

(8)科技文化中心。省科技馆位于泉城广场东侧,是在原济南剧院和美术总厂已有建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省科技馆是一座普及科普教育,进行科技宣传的大型现代化科技展馆。文化长廊和改造的科技馆,在向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可从中体会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领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这里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

(9)四季花园。四季花园位于泉城广场的南北两侧,绘出了一幅“三季花开、四季常绿”的美丽景观。南侧花园主要以花卉为主,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有多年生草本花卉,还有部分宿根花卉等几大类品种。几类花卉的配合,使花园在春、夏、秋三季都繁花簇拥、五彩纷呈。北侧花园则以花境绿地为主,外围陪衬以绿色草坪,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美丽别致的景象。同时,还栽植黑松、华山松、白皮松、雪松等常绿灌木,一年四季都绿色郁郁,给广场增添了无限活力,增加了广场的绿地面积,也增加了广场的亲近感(图7)。

(10)下沉广场。下沉广场位于泉标广场东侧。是联系地上、 地下重要的室外空间,面积2 400m2。下沉广场一方面作为地下建筑出入口,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的室外休闲交流场所。该处设有二处景观,一处是反映山、水、圣人、规格为11m×11m的“山东版图”;另一处是体现“山、泉、湖、城、河”泉城特色的“泉城揽胜”浮雕。调查中了解到这两处景点是游人进入地下商场时驻足观看的焦点。

(11)银座购物广场。银座购物广场位于泉城地下一层,与地上碧草如荫的环境相比,位于地下的银座购物广场更是以优异的购物环境迎八方来客。市民在购物的同时享受到现代购物环境带来的赏心悦目的切身感受,取得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调查中发现这是广场内唯一的一所购物场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4 总体绿化设计 泉城广场的绿化总体上来说与整体还是相协调的,利用绿化手段作为建筑艺术的补充和加强,改善了广场的小气候,营造了一个四季景色变化,富有生气的环境。

2.4.1 绿化组织 广场的绿化组织创造了广场的变换空间形态、不同的空间意境及和谐的城市景观。滨河绿化处理上沿河利用高差,形成立体绿化,地势低处,绿化布置与休憩结合;地势高处,将地下商城的檐口处作绿化处理,绿化高低错落,富有层次和韵律。至于广场划分小地块绿地组织,化整为零式的绿地既考虑到人们亲近自然绿色的需求,又兼顾到管理上的方便。

2.4.2 植物材料的选择 广场植物的选择考虑到了管理上的粗放性。优先选择一些适应性强的种类,利用济南的乡土树种,提高了成活率,且能体现济南的地方特色。植物材料的选择考虑其不同的用途,及与广场的氛围、主题相协调统一。

2.4.3 植物材料配植的基本方法 泉城广场整体的植物景观植物配植抓住了这几个方面:

(1)植物配植比较有层次感。乔木、灌木、草本结合形成丰富的轮廓线和立面上的连续感;植物在配植上注意季相搭配和色彩的搭配,春色树种与秋色树种,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带来泉城广场四季丰富的植物景观变化,其中常绿树种占较大的比例,约占60%。

(2)观花植物的合理点缀活跃了泉城广场气氛,广场中植物配植还注重对气味的利用。香花植物营造了泉城广场良好的环境气氛,调动了人的视觉,触觉,也调动了人的嗅觉来对空间进行全方位的体验,“四季花园”由此引揽了诸多游客的光顾;植物配植充分运用其象征意义,辅助地体现空间氛围和主题。

(3)植物形态上采用自由与整形的方式,与泉城广场基本格调及各空间,各部分的要求相吻合,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四季花园”的植物配植形成了广场的主景并以此命名。

(4)选择形态色彩都比较突出的植物种类。如水杉、雪松、紫叶李、连翘、油松、百日红等符合植物配植的一般规律。泉城广场中轴线两侧绿化多采用规则式对称布置,布置花坛,草坪,以体现其开阔严整的感觉。草坪内用小龙柏、阔叶箬竹,洒地柏、金叶女贞做成的色块作点缀或镶边,大片绿地层次丰富不显得格外空旷。

2.5 小结 泉城广场自建成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肯定的说,泉城广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省会济南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知名度,满足了市民对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需要,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起到了“城市客厅”的作用。它的规划设计与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研究、借鉴和提高的宝贵范例。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完美的,调查中发现泉城广场在设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3 泉城广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在简略的试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普通市民的一些看法,如表2。

3.1.1 总体布局问题 (1)泉城广场基地狭长、面积较大、制约因素较多,虽然设计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广场远远超过一般亲近尺度的极限,总体感觉还是比较空旷。(2)在布局上东西部分失衡,东重西轻,主要建筑设施如科技馆、文化长廊、音乐喷泉等都集中在东侧。相比之下,西部空间单调,缺乏吸引力。广场西部几乎成了人们从趵突泉到广场东部的一个过道,严重影响了广场的完整性。(3)布局上虽然强调了几条主要轴线的关系,但轴线的强调缺乏相应的设施配合,如主要南北出入口都处理得过于简单,没有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人在进出入广场时缺少有吸引力的期待和层次感。

3.1.2 交通组织问题 (1)广场主要出入口交通问题。广场东南出入口由于处在泺源大街和泺文路交叉口处,东、南、西三个方面的大量交通流绝大部分将汇集于此,公交车站、地下停车场入口、出租车停靠站、人行横道的相对集中以及广场热点(荷花喷泉、大屏幕彩电)无疑使该出入口成为广场最繁忙,也最易造成混乱之所在。(2)自行车停放问题.由于骑车到广场的人很多,停车难直接影响到广场正常、有效的使用。

3.1.3 建筑空间 (1)建筑在组织泉城广场空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长廊、科技馆等建筑在组织东部空间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周围城市道路一侧的建筑只是间接而无意地发挥围合空间的作用,因此广场的空间围合感较弱。文化长廊的设计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长廊一侧地平低于广场地平,且前面有下沉式广场,所以从长廊一层内看不到很好的广场景观,使人很少驻足停留,而是廊外游览。另外,改建而成的科技馆无论在体量、体形、风格还是位置与弧形的文化长廊都不是很协调。(2)广场周围建筑为原有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广场之间从广场角度而言缺乏必要的对话,这种组合的被动式关联使广场的围合感不强,广场对环境来讲有独处一处的感觉,难以融为一体。另一方面由于广场尺度很大,而邻近建筑高度参差不齐,D/H没有良好的比例关系,造成广场围合感不强。

3.1.4 绿化组织问题 (1)广场绿地均为非进入性草坪,虽然部分采用了小块绿化增加其亲合力,但使人可望而不可及。(2)从普通市民的问卷调查中看到有70%的市民反映能遮阳的树少了些。(3)由于缺乏大乔木且广场尺度较大,广场显得有些空旷。特别是在广场西部落叶及非落叶观赏性乔木数量不足,空间层次单一。广场西部趵突泉广场的绿化显的明显不足,绿化层次单调。

3.2 相关建议 (1)控制新建建筑的风格、层数、规模,以保证广场良好的视觉环境。(2)对广场最繁忙的入口处的交通进行重新有效的组织是当务之急。在广场的西南角等适当的位置将少量绿地改造成内部停车、外围绿化的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放的燃眉之急。(3)在建筑围合感差的问题上,可以采用一些虚拟手法创造一些虚拟的界限,将广场分割为几个大小不等空间。另外,在广场内加种高大乔木,多种几种,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周围建筑对广场的负面影响,同时可以丰富景观,通过树木增强空间围合感和场所感。(4)在广场的绿化组织方面,最好开辟一些可进入性草地,再点缀些乔木和灌木,使广场气氛轻松,别具情调。增加乔木数量,特别是在广场西部广植落叶及非落叶观赏性乔木,以增加空间层次,丰富广场景观。多植能够遮阳的乔木,利用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的绿化构成各种各样的景观,使广场环境的层次更为丰富,性格得到应有的烘托。

4 结语

现代城市无论其功能、内容和形式都必须适合和满足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多功能复合。功能多样化是产生广场活力的源泉,因为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吸引多种人产生多样活动。此外,广场周围的建筑物性质多样化是现代广场功能多样化的重要条件。现代广场周围的建筑,这种主次关系已经不十分明显了,建筑与建筑间表现于共生和相互对话的关系,广场成了多功能综合化的复合体。

(2)空间多层次。现代广场设计中利用空间形态的变化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水平层面的活动场所穿插组合,构成一幅既有仰视又有俯瞰的垂直景观,与平面形的广场相比较,更具点线面相结合,以及层次性的特点。这种立体空间广场可以提供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又可充分利用空间变化,获得丰富活泼的城市景观。

(3)对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继承。表现城市的文脉关系已成为一种时尚,并反映到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中。运用历史建筑符号流露着某些特征,往往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联想,同时又表现出现代社会的一些风貌。一个地方特色的广场往往被市民和来访者看作是象征和标志,产生归属感。

(4)注意广场文化内涵的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闲暇生活不断丰富,今日的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文化水平高,技艺、艺术造诣深厚,开放而广阔的市民层的生活舞台。因此,新的市民文化是人们需要更多交往的文化,是一种“高科技、密集型、信息化”。在这种条件下,广场文化的建设成为设计主流。

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广场I[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黄东兵.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郑宏.广场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朱仁元,金涛.城市道路·广场植物造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施冰.城市广场绿地植物配植[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再看三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