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机装备结构现状及优化调整

2016-05-30 17:11何超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安徽省调整

何超波

摘 要:农机装备是农机化生产的基础。该文介绍了安徽省农机装备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并阐述了我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强化项目整合等。

关键词: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思路与措施;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154-04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6 580.98万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6%。从农机化发展高中低三个阶段划分指标上看,我省已经迈入高级阶段。农机与农艺的配合关系已开始由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向农艺单纯适应农机转变,农民和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机械化生产方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对于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农机装备结构的现状

1.1 农机装备水平 据全省农机化统计,201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 580.98万kW,拖拉机拥有量2 366 752台,农机总动力和拖拉机拥有量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21.6%和-4.78%。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0 080台,小型拖拉机2 146 672台,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76.63%、-9.08%,大拖与小拖比为1∶9.75,较“十一五”末大小拖结构比1∶18.9提高了93.84%。拖拉机配套农具5 546 984台(部),较“十一五”末增长了-0.51%,机具配套比为1∶2.34,较“十一五”末的1﹕2.24增长4.46%。6.67hm2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101.2kW,拥有拖拉机3.64台。

1.2 农机具种类结构 按照拖拉机动力分为大中型和小拖(表1)。

1.4 存在问题

(1)农机化装备结构不合理。从装备结构上看,大小拖结构比、机具配套比都较“十一五”末有明显改善,但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的机具少的“三多三少”问题依然突出。

(2)农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从农业类别的机械化发展水平看,种植业机械装备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果业、设施农业、经济林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装备水平较低。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较高,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低。总体呈现“两高两低”的格局。

(3)农机区域布局不合理。沿淮淮北旱作区农机装备合理,机具拥有量多,配套比高,品种齐全,作业水平高;沿江江南、江淮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水平低。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

(4)农机化作业环节装备水平不平衡。从农业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发展水平看,耕整地、麦玉播种、稻麦收获、病虫害防治、灌溉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油菜种植、油菜收获、粮食干燥、秸秆利用、农副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各环节差异明显。

2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而保持农机装备数量不断增长是加快机械替代劳力步伐的迫切之需,推动装备结构合理优化则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道。

2.1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有利于优化农经作物种植结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速放缓、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矛盾加剧,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农业生产将日益依赖专业化的职业农民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这一变化趋势在我省的农业生产中已经显现并发挥作用。

我省是全国油菜优势种植区域,由于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于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持续下滑,2015年下滑至55.1万hm2,比2005年的95.33万hm2下降42.2%。小麦面积不断上升,由2005年的198.93万hm2迅速上升到2015年的243.45万hm2,增幅达22.4%。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稻油种植结构,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油茬稻)产量,甚至造成水稻的减产。为稳定油菜种植面积,就必须解决当前油菜种植方式落后问题,加大推广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力度,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已成为普遍共识。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不仅对稳定油菜种植面积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对粮食可持续增产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先进农机装备以其作业过程中的精准度和速度,突破了简易农机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满足了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不仅有效地完成对人畜力作业的替代、抵御农业自然灾害,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适时有效播种、收获,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玉米是我省第三大粮食作物,但玉米生产机械化与周边省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机播技术粗放、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水平较低等。2010年,全省玉米机播面积53.6万hm2,机播水平达73.55%。应用的玉米播种机械主要有多用排种轮式播种机、免耕播种机、旋耕播种机等,但绝大多数为多用排种轮式播种机,在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行距上随意性较大,导致玉米播种质量不高,玉米单产4 409.1kg/hm2,比全国平均单产低1 410kg/hm2。“十二五”期间,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大背景下加大了玉米标准化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与大中型拖拉机相配套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旋耕施肥播种机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玉米机播水平,且提高了玉米机播质量,玉米提高到5 629.5kg/hm2,与全国平均差距缩小至262.5kg/hm2。

2.3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有利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是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农机、农艺是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当前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手工作业方式为基础建立的农艺技术,没有考虑到机械化作业方式的特点不能适应农机的作业要求;与小型动力配套的简易农业机械,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技术的农艺要求;作业条件的复杂性,部分农机具呈现出区域性不适应等。进行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提高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使农机作业进一步提高精准度和工作效率,可以进一步满足现代农业技术的农艺要求。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节点。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将合作社成员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使得购买大型、智能化、节能型农机成为可能,解决了“买得起”的问题,还参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他们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技术整体对待,为实现“用得好”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达“有效益”的目的。

2.4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有利于农民增收 坚持走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路子,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这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为提升农机化整体运行效益,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创造了条件。

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不仅具有投资高性能高效率农业机械的资金承受能力、操作使用管理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还可以将各环节不同功能的单机进行有机组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有效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服务。这样可以为无机户提供周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使无机农户无后顾之忧地转移到其他行业,进而促进土地的有序流转;而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手,由于可以提供优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而获得更大的服务规模。无论是无机农户还是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手,都可由此产生可观收益。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生产环节机械化转变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由侧重于农业机械动力增长转变为农业机具、配套农具的增长。

2.5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有利于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构建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对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而在当前农机化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是:灌溉设备简陋造成灌溉方式粗放、缺乏适用化肥深施机械使化肥利用率不高、植保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缺乏与不同农作物秸秆还田相适应的机械、单功能机具比例过大等,从而使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农药残留严重、农作物秸秆没有有效利用甚至大量被焚烧、农机具多次进地造成高能耗等。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就是大力推广使用节水灌溉、化肥深施、高效低残留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秸秆还田及复式作业机械化技术及相应的机具等,调整相关机具的装备结构,从而达到提高资源能源的产出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措施

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安徽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走确保装备总量增长,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的优化调整之路。

3.1 装备结构调整思路 (1)结合我省农机装备结构的现状,在促进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装备结构。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促进作业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的发展,改善配套比,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

(2)在促进重点突破的同时各领域各环节协调推进。继续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环节,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

(3)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同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农机基础较好的沿淮淮北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江淮丘陵农机化工作的扶持与指导,按照巩固现有成果、努力突破薄弱环节的思路,引导农民购置使用水稻育插秧、油菜种植收获等生产机械;同时加快以山特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机械化发展,通过引进、试验、示范相关技术,丰富山区农机化的内容,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推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的措施 (1)制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现有机具普查,立足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经济地理条件,科学制订装备需求规划,提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控引导措施。

(2)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合理确定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及比例、建立完善农机报废更新制度等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配置。

(3)强化项目整合。充分利用现有项目资源,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和新机具进行重点推广,创新农业机械推广服务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具。

(4)推进社会化服务。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引导促进先进、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购买使用和集成配套。

(5)明确职责任务。增强宏观调控意识,明确结构调整目标,做到全国及各地目标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监督考核跟进,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安徽省调整
成长相册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坚决堵住随意调整预算的“口子”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