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2016-05-30 03:05韩艳丽贾君曹正李静徐银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证融合

韩艳丽 贾君 曹正 李静 徐银

摘要: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现状,构建了“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阐述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和实施关键,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74-02

一、前言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根据教育部该文件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以期达到职业岗位的必备需求。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职业技能大赛是由职业教育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的重大制度设计,比赛规程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而设计,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内涵与竞争体系建设,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已在我国大部分轻工类院校和农科类院校设置并招生。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于2003年,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省招生,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实践。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探索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行业技能证书及职业大赛的需求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涵

所谓“课岗对接”是指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构建服务于融岗位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及学生人生职业发展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课证融合”是指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内容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考核融入到学生的期末考核,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代考。“课赛融通”是指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参赛学生可通过参加竞赛来代替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申请,根据竞赛的规格和成绩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

三、“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规章制度建设是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课证融合的各项制度、课赛融通的规范流程是“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有力保障。建立“课程—证书”认证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课程—竞赛”融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善各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建设,让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明确什么是“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怎样实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达到预期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关键因素。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鼓励教师下企业调研、锻炼,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引进企业能人,积极聘校外指导教师,努力建立一支具有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3.实训平台建设是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训平台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加强校内食品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食品营养与配餐实训室建设,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构建“技能—模块—项目”三级集基本技能训练、单个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训平台。

四、“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开发课程体系。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通过岗位调研,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岗位为食品检测、食品安全控制、膳食营养指导与配餐、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等。通过岗位能力分析,确立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现代食品农产品营养、检验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从事食品质量检测、生产安全控制、营养配餐、营养指导、功能食品营销和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岗位能力的培养包括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由此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1)

2.以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为引导,积极优化课程内容。以食品检验职业标准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导,优化与之相关的《仪器分析》、《微生物基础与检验技术》、《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等课程内容。《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归纳为pH计使用、分光光度计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色谱仪使用四大项目,重点强调仪器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仪器使用技术和结果处理等操作技能。《微生物基础与检验技术》的教学内容归纳为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细菌的鉴定、细菌染色技术、菌落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为样品的准备、物理指标测定、营养成分的测定和有毒有害成分测定,同时,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内容增加到有毒有害成分测定中。以公共营养师的职业标准引导,优化与之相关的《人体生理基础》、《食品营养》和《营养与配餐》的课程内容,把《公共营养师(三级)》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学院公共营养师考点的优势,学生获得公共营养师证书可代替《公共营养师(三级)》考试。

3.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针对不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如《仪器分析》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实训室报废仪器,边拆边讲,边看边讲,边做边讲,在做中学、学中做。《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营养与配餐》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出学生具体的目标,把学生进行分组,由团队查阅资料制定问卷、营养调查、营养评价、设计配餐等过程;在《营养师》(三级)中采用角色扮演法;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的完美融合,对学生岗位技能、岗位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志刚,徐丹鸿,张凌,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林区教学,2015,218(5):16-17.

[2]蔡智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证一体.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研究與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0(5):3023-3025.

[3]李茂英,曾庆军.课证岗赛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1):16-19.

[4]夏红,刘桂香,王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05(2):76-78.

[5]李影球.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特色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8):104-105.

[6]李冬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3):16-19.

猜你喜欢
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模式下教学设计的思考
“分层、分段”课证融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背景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