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应有的生活沈泾渭

2016-05-30 10:48姜有荣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饮料瓶木棍虚构

姜有荣

写记叙文时,如果在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中都搜寻不到适合的素材,但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故事还要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虚构。不过记叙文不能随意虚构,要遵循下面三个基本原则。

一、宜顺势,忌逆袭

这里的“势”指情节发展的事理逻辑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逻辑。只有顺势而为,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当然,这里的“真实”不是指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指艺术真实——在生活中是可以、可能发生的,或者基于读者的阅历、期待是应该发生的。如果你搞逆袭,情节发展玩“脑筋急转弯”,人物行事“跟换了个人似的”,就只能给读者以虚假感。

二、宜平凡,忌拔高

“平凡”才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即便是那些“伟大”人物、“杰出”人物,其生活的自然状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平凡”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才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刻意“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勉为其难地去言其所不能言,为其所不能为,那就是“赶鸭子上架”了。

三、宜本色,忌作秀

同样是虚构的小品,严顺开的小品是在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原汁原味地表现人物原有的风貌,而也有的小品则是在故意作秀,夸张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因而两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是“含泪的笑”,而后者是“一笑了之”。为此,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动作不要“变形”,语言不要“变调”,情感不要“变温”,思想不要“变格”,要还人物、事件以本分、本色。其实,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感染力;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震撼力。

下面笔者通过品读一篇习作,来解读虚构应有的生活的三个原则。

张志威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世界仿佛也融进了太阳,无情地熔化着我们,蒸发着我们身上每一处水分。在这三伏天,我们依旧冒着酷暑挥汗学习。然而,那天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风扇的呼啸声中,突然夹杂进一阵有节奏的“嗒嗒”声。大家疑惑地停止了喧闹,眼睛齐刷刷地向门口看去。一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拄着一根破木棍,她的背已驼成120度,背上背着一只破蛇皮口袋,一身破烂的长衫间露出树皮般的黝黑皮肤,杂乱的灰白头发间尽是尘土。老人放下口袋,用一种仿佛历经百年沧桑的嗓音使劲地喊了一声:“喝水的瓶子哦!”

班里的同学先是一怔,接着哄堂大笑,会过意来的同学纷纷拿起喝光的饮料瓶向老人扔去,但动作迟缓的老人怎能接得住呢?更有好事者竟将废纸揉成一团砸向老人的头。老人似乎对这种无礼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仍不动声色,慢吞吞地捡起满地的饮料瓶和废纸。班里的捣蛋大王偷偷拿起她的木棍扔出门外。她慌忙去捡,于是地上的饮料瓶又在空中“飞舞”起来。老人被捉弄得满头大汗,汗水拌着泥垢从老人的脸上流下来。女生心软,实在看不下去,一边不停地阻止这种恶作剧,一边帮着老人捡起地上的瓶子。

瓶子好不容易捡完了,老人忙跟女生道谢。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但自己腰间的破水壶早就漏干了。她小心翼翼地说:“孩子们,能……能不能……给我点水喝?”男生们纷纷大喊:“没有没有!”这即便是女生,也不会把自己的水杯或饮料给她喝吧,更不会有人傻到用自己可怜的零花钱去买瓶水给她喝吧!

果然,老人在男生的哄笑与漠视中,慢慢地走了出去。

一会儿,我们又听到了隔壁班级发出的哄笑声……

夕阳渐渐西沉,放学了。在校门口,我意外地发现老人握着那根破木棍坐在路旁,不停地朝我们这边看。突然,老人猛地起身,我这才注意到,她手里拿着一瓶饮料。老人从哄笑的人群中叫住一位女生,不由分说把饮料塞给了她,随后又拄着木棍,驼着背,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便是那位女生递给了老人一个近乎空了的饮料瓶,里面最后的一点饮料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令那位女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无意之举竟获得如此珍贵的回报。她不知道,瓶中喝剩的那点饮料滋润的不仅是老人干裂的嘴唇,更是老人心底仅存的最后一丝尊严。

经向作者了解,本文中收瓶被戏、讨水遭拒的情节是现实版的,而买水相馈的情节则是虚构的,但它读来却给人以顺乎自然、一气呵成之感。本文虚构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1.顺势。此前,无论是把空瓶子扔向“她”的男生,还是拒绝给“她”水喝的男生女生,都没有把“她”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漠视“她”的尊严,甚至在践踏著“她”的尊严;而那位女生在递给“她”那个快喝光的饮料瓶时,是把“她”当作一个人—— 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的。为此,在“她”的心中,一个已经活了一大把年纪的人受了一个学生这么大的人情,不表示一下是实在过意不去的。

2.平凡。怎样来还这个人情呢?“她”得到的是饮料,所以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了“饮料”。买几瓶呢?只能是一瓶。因为对“她”来说,这辈子从未买过饮料喝,买一瓶就已经够“奢侈”的了;再多买,以捡破烂为生的“她”平时口袋中掏不出那么多的钱,而且也舍不得。

3.本色。文中的“她”是一个木讷的老人,而不是察言观色、巧舌如簧卖瓜的王婆,“她”到学校收空瓶子时也只会扯着嗓子喊上一声让人半懂不懂的“喝水的瓶子哦”。为此,“她”在还人情时,也只会用一个无声而生硬的动作“塞”,而不会说上一大堆诸如“今天真要好好谢谢你给我饮料喝”等软绵绵的话。

虚构应有的生活不仅需要想象力,而且需要附着力。

(编辑 巧克力)

猜你喜欢
饮料瓶木棍虚构
木棍的长度
小木棍的无限联想
一根木棍
饮料瓶与变形金刚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图形前线
虚构的犹太民族?
能干的饮料瓶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