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迤那镇伊斯兰教信徒的生活习俗

2016-05-30 21:31马江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穆斯林习俗

马江

【摘要】:在中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威宁县迤那镇的回民所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了许多习俗和禁忌,同时还规定了许多节日等,这些教义规定的是每位穆斯林所必须遵循的,它对本镇穆斯林的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更有利于控制当地的犯罪率,更利于本民族内部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本文就从介绍本镇穆斯林风俗习惯入手,以期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伊斯兰教;穆斯林;习俗;信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威宁县迤那镇的回民所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了许多习俗和禁忌,同时还规定了许多节日等,这些教义所规定的都是每位穆斯林所必须遵循的,它对每位穆斯林的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但有利于本民族内部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社会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伊斯兰教的习俗和文化传统,引导其朝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迤那镇回民的一些基本风俗习惯

迤那镇位于威宁自治县西北,距离县城74公里、毕节市248公里、六盘水市中山区145公里、云南省昭通市48公里。东与龙街镇、观风海镇、雪山镇接壤,南与斗古乡交接,西与牛棚镇毗邻,北与黑土河乡、中水镇相连,交通方便,102省道和内昆铁路穿境而过。境内地貌崎岖破碎、类型多样,平均海拔2140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全镇人口总数有38149人,98%为农业人口,境内居住着回族、苗族、彝族、汉族等,其中少数民族为11597人,占全镇人口的30.4%,回族占14%。迤那镇回民的一些基本风俗习惯如下:

(一)居住习惯

本地回民的居住形式都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状况,除了回族外还有汉族、苗族、彝族等。虽然每村都有汉族、回族等,但其居住形式都是各个民族小聚居在一起,在一个村子里又分为几个组,一组大概100户人左右,有些组大多是回族或全是回族居住,而有些组又大多是汉族或汉族和其他族居住,但不管怎样,只要有回族的组,回族都是比较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并且在其居住的比較集中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清真寺,这样,在一个村里会有几处清真寺。因为在村里会出现一个组相隔另一个组很远的情况,这样的话,每逢遇上回族的节日要做活动的时候集中人员做事时会很困难,或者是各组的回族思想上和在一些小事情上因为平时沟通较少而出现争端等情况,所以他们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就在有回族居住的组都修建有清真寺,并且各小组回族所修建的清真寺只管辖本小组回族的大小事务,如果是遇有比较大型的各种活动而小组清真寺又不能单独完成的,也可以邀请周围的其他组的清真寺或者其他乡镇的清真寺一同参加。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则因寺辖范围户数人口多寡、经济条件的差异,有建得宏伟与简陋之别,但其座落方位有特别的讲究,如清真寺的大殿是寺院的中枢,均有座西向东,任何一座清真寺都必须严格按照这种方位去布局。清真寺多建于回民居住的中心,但必须与住户相隔一定距离,意欲清净无染。

(二)服饰习俗

本镇的回民因性别、年龄和所从事的工作行业不同而衣着也有所差别。如年龄比较大的男性老人,他们穿的一般是蓝色稍长的对襟外衣,并且腰上还系有白色的布制腰带,头戴白色刺有阿文的经帽,年龄稍大的女性老人一般也是穿着各色各样的对襟外衣,头顶各种颜色的盖头,而中年男子一般也是头戴白色经帽,身穿的衣服跟汉族同胞差不多,女性中年也头顶盖头,身穿的衣服也跟汉族同胞的相近,但专门从事伊斯兰教活动的男性和女性他们所穿的外衣是很长的风衣,风衣有黑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等等。儿童和少年一般情况都没有这些规矩,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遇有老人去世,也要求要有这些穿戴规矩。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特别规定:如果是女性,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顶盖头时头发不能露出来

(三)饮食和禁忌方面的习俗

回族习俗,尤其是饮食方面,多源于伊斯兰教教规,在长期生活中,逐渐演变为民族风俗习惯,并被一致地遵守着本镇回民在食肉方面,以食牛羊为主,也食鸡、鸭、鹅、鱼。食量,主要以玉米、大米、土豆为主。饮食方面禁忌,不吃自死的动物;不吃凶猛禽兽;不吃面目丑陋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液;不吃马肉、狗肉、骡肉等;酒、纸烟,也属忌饮忌吸之列,尤其叶子烟则更属绝对禁吸之物。凡属可食范围的蓄、禽必须经阿訇、寺夫下刀宰的方可食用。饮食特别讲究节俭,反对浪费粮食,鼓励珍惜每一粒粮食,这在所有穆斯林饮食中得到了普遍认可。习俗方面禁忌的还有:严禁崇拜偶像;严禁设贡祭祀;严禁求神问卜;严禁算命占卦;严禁信阴阳风水,地脉龙神等;还有特别的一点就是穆斯林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必须要经过当事人的允许,否则就说没有“口换”这样在《古兰经》里面也是不允许的,因此,在生活中基本没有人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他人的事先准许,这就促使每个穆斯林养成良好的行为作风。

(四)婚姻习俗

如果男生看上谁家姑娘,就得先请媒娘去说亲,一般礼物是两斤茶叶和两筒红糖,也有用两包糕点代糖的,女方父母如同意,就将礼物收下,同意之后,再约定时间拿“瓦尔德”,“瓦尔德”就是订婚。订婚彩礼主要是茶叶和现金,茶叶的数量视女方家亲属户数多少而定,一般男方要为女方家亲属一户至少准备一斤茶叶;而现金由男方家自决,经济宽裕者可多拿,紧迫者可少拿。结婚之日,女方家亲戚送着新娘来男方家,男方家亲戚也去女方家接新娘,在去之前新郎还要请一个跟他同辈的男生当伴郎,伴郎要给新郎戴上一块红布或者一朵红花,戴红布或红花时伴郎还要说几句话,称作“陪郎”,如:这匹毛红紫又紫,姐夫拿来挂舅子,一从今天挂过去,你明年就抱着一个大儿子。讲完这些就开始出发,把新娘接来快要到男方家时,新郎一般要把新娘背到他们结婚用的新房去,但有的是新娘自己走,快到男方家门口时,新娘就会趁新郎不注意之际跑到新郎前面,先跑进他们的新房坐在床上,把鞋换了,他们的新床和新鞋都是女方家送着来的送亲婆送着新娘来的时候提前十几分钟先到房间帮他们准备好的,送亲婆她一般都要帮着新娘,有时她会在新郎即将要换穿的鞋子里放上一些东西,以此帮着新娘换鞋的时候能抢先换上,用当地人的观点说:新郎和新娘谁先坐上床和先先换上新鞋,结婚以后就谁当家。当天下午把新娘接到新郎家,新郎还要请阿訇给他们念“尼卡罕”,意即经阿訇作证成婚。阿訇念阿文之前,通常要事先对新郎和新娘讲述《古兰经》里面的关于婚姻方面的一些知识,然后再念《古兰经》中关于婚姻的内容,中文大意是:新郎和新娘要遵纪守法,主张正义,忌恶从善,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夫妻互相尊重,团结和睦等。念“尼卡罕”时,在阿訇面前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一大盘核桃,喜糖之类,阿訇念经后,即撒“喜果”,撒给周围的小孩和青年们,也撒在新郎的衣兜里,新郎兜回新房,新娘接在帕中包起,表示新婚夫妇天长地久。念过“尼卡罕”,标志着双方婚姻大事告成。

(五)丧葬习俗

迤那镇有十四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都有回民居住,在一个村或一个镇的穆斯林都有自己家族的坟地,每个家族的坟地相隔,如果是本家族的中老年人去世了,都统一安葬在这个家族所拥有的这块坟地里,但安葬时要按死者的辈分和在家中的关系有顺序地安葬,在当地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穆斯林死后不能火化其尸体。除此之外还规定未满18周岁的穆斯林死后不能将其安葬在这个家族共有的坟地里,要葬在全村穆斯林指定的专用埋葬未满18周岁穆斯林死者的坟地里。穆斯林死后按当地的习俗是从穆斯林死时到下葬的连续天数不能超过三天,越快下葬越好。无论贫富,亡人“卡番”(裹亡人的白布殓衣)皆用白棉布缝制。“卡番”用三层布,女亡人“卡番”加一块盖头布,外加一块裹胸布。葬前,亡人的亲属要将遗体洗净,并用白布擦干,然后用“卡番”包好,外层两端打结,放入“经匣”(清真寺专用抬死人的木匣)。在穆斯林的葬礼上不能放鞭炮和用花圈,去送亡人的亲戚朋友在来到亡人家之前必须洗大净,全身冲洗干净后穿上干净衣服才才能去看死人。把死人抬到坟地下葬后仍将“经匣”抬回清真寺以备下一个穆斯林死后续用。葬礼由阿訇率众举行,阿訇通过“转经”仪式,为死者诵经祈祷。安葬时,二人先下至坟井中,其中的一人进入內洞,一人在井底,待井口的人揭开“经匣”后,提着主要带慢慢将遗体送到井下,井底的人接住,在由内洞的人接进去,将遗体平放仰卧,头朝北,脚朝南,解开头面结子和脚下结子,露出头部,把面侧向西,然后用石板封闭“窑门”,再以土填井坑,地面用土块或草饼砌成坟堆。整个丧葬过程都提倡节俭,这样有利于形成节俭的社会风气。

(六)节日习俗。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1.开斋节,开斋节就是庆祝斋戒一月期满的日子,斋戒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每逢开斋节之日,全村各组的穆斯林都会到他们所属的清真寺聚餐,以表庆祝。

2.古尔邦节,相传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夜梦真主要他亲自宰死自己的儿子易思马仪供献祭,以试其对真主的忠诚,第二天清早,易卜拉欣就把易思马仪带到麦加附近的米拉山谷,正操刀时,真主就派天使送来一只羊,以代替易思马仪。以后,伊斯兰教继承这一习俗,规定该日为“宰牲节”,即古尔邦节。穆斯林每逢此日沐浴盛装举行会礼,互相拜会,宰牛、羊、互相馈赠以示纪念。

3.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的节日。一般认为穆罕默德生于古阿拉伯太阳历象年(公元571年)三月十二日,逝世于伊斯兰教历十一年(公元632年)三月十二日,故圣纪节又称“圣忌节”。

(七)穆斯林履行功课习俗此即伊斯兰教所说的“五功”(念、礼、斋、课、朝)

1.念,就是表白信仰,各村的穆斯林要履行每月到清真寺念诵经文,在每日五次的礼拜中,也要念诵经文,对每个穆斯林来说,每日都应该坚持念诵清真言和作证言。

2.礼,即礼拜,各清真寺的阿訇带领所辖回民每天进行礼拜,按伊斯兰教教义规定每位穆斯林每天都要到当地清真寺进行五次礼拜,因为平日人们比较繁忙,所以从星期一到星期四礼拜的人数会少一些,只有本寺阿訇和一些学习阿文的学生每天在清真寺礼拜,而星期五在伊斯兰教义里被规定为主麻,主麻天周围的回民都会放下手中农活到清真寺进行礼拜,所以礼拜的人要比平时多很多,男女老少都会纷纷而至。

3.斋,在迤那镇称为把斋,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为全月斋戒,在这个月中,所有穆斯林都要把斋,每位穆斯林必须从黎明到日落时禁吃一切食物,禁止房事,把斋的穆斯林会在黎明前把饭做吃了,然后直到傍晚日落后天上有星星了才能再吃饭,但对弱、病、残、孕以及旅游者可以例外和补斋的规定。

4.课,即天课,即每个清真寺都有规定每年本寺所管辖的人家都可捐拿一定的财物给清真寺,但多少不定,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可以根据自家收入状况决定。

5.朝,即去麦加朝见,这可以算是每一个穆斯林的梦想,有条件的穆斯林都会在一生中去麦加朝见一次,还去那个地方去带“圣水”回来分发给亲戚朋友喝,据说喝了“圣水”之后就会很少生病,因此,在最近几年,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去朝见的回民也越来越多。

二、迤那镇伊斯兰教习俗的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迤那镇经济文化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各村村民跟外界接触也很少,外界人士也很少有来到本镇的,所以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保守,伊斯兰教风俗也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那时的伊斯兰教风俗在本镇的各村穆斯林居住地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往的增多,本镇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外界人士也纷纷来到这里,这里的村民也陆续赶往外地打工和工作,这样与外界交流逐渐加强,村民的思想也受到外界的影响,有的穆斯林观念甚至被汉化,如回民不抽烟不喝酒的习俗也被打破,这样,伊斯兰教的一些习俗会有所淡化。但也不得不承认一些习俗会继续保留并得到加强和推广,具体表现在饮食和丧葬等方面。还有在回民举行“开斋节”等重大节日的时候,坐寺阿訇都会为大家讲述《古兰经》内容,鼓励人们相互帮助,惩恶扬善,欢迎其他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在生活中其他民族对回族的饮食卫生等方方面面的认可,每年都会有不少其他族别的人自愿加入进来,信仰伊斯兰教,还有就是随着回族和其他族别的人通婚,只要一方是回民,另一方都会变为回民,随着信仰伊斯兰教,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都会严格按照回民的风俗习惯要求自己,做“礼拜”、穿著回民服饰等参加回民的一些重大节庆活动但也有很少一部分会变为其他族别。每年都会有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阿訇来到这里传教,这里的很多学习阿文的学生也到阿拉伯国家留学,因此,随着回民人口在当地越来越多,还逐渐和其他族别通婚,不仅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就这样一些伊斯兰习俗会不断得到继续发展和推广。

三、迤那镇伊斯兰教习俗存在对当地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很多教义与现代社会的很多主流思想相一致,主张人们从善,提倡人们团结互助,不能做对国家和社会有害的事,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这些教义会无意中教导人们弃恶从善,改正人们的一些恶习;教义里的许多内容也是与国家法律法规所倡导的相一致,尤其在高犯罪率存在的今天,有助于降低犯罪发生率,有利于国家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和保障,使国家法律正真落到实处,发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的作用;同时伊斯兰教教义还提倡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人们养成绿色、节俭的生活与消费习惯;伊斯兰教还提倡尊老爱幼、济贫救困,这有利于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形成;从这些不难看出,伊斯兰教习俗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也有利于迤那镇人民和周围乡镇的团结和共同发展。但由于伊斯兰教的很多习俗不同于其他民族,有时可能会因为一些习俗方面的不了解而与之发生误会,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伊斯兰习俗,尊重穆斯林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加强与穆斯林的沟通与交流,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促进迤那镇及周边乡镇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

[1]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穆罕默德.古兰经[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学忠.回族的丧葬习俗与穆斯林的生死观[M].宁夏社会科学,1998.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穆斯林习俗
印尼·雅加达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