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功利,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2016-05-30 06:24任晓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语文老师

任晓红

近几年,语文教学急功近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动辄“高考如是说”,而正在成长的年轻教师听后有的如得真经,感激不已,有的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最近,每每想到自己在语文课内课外的所见所闻,我的心便会隐隐作痛!

不得不承认,高考的指挥棒不仅仅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思想、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还使得部分老师不断地剥夺学生记忆、咀嚼、消化、吸收、迁移、拓展的时间和空间而不自觉,使得语文这门最灵动、最深广、最多情、最典雅、最活泼的学科,变成了部分学生最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课程。更令人忧虑的是,学生原本可以在语文这块沃土上认识世界、感受生活、收获思想上的累累硕果、培养美好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但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而大打折扣。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走神,看到我们的学生拿着书读不顺、拿着笔写不出、回答问题语无伦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不心痛?怎不惭愧?怎不忧虑?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的出路?

我想,无论哪行哪业,要想做得好,做得久,做得风生水起,做得枝繁叶茂,一定是用“态度”打前站,用“良心”做根基。

所以,语文教学要想回归本真,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语文教学的目的,自觉净化自己的灵魂,拂去蒙在我们心窗上的功利之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孔子那里,求学的原因是有高低之分的。一个人,等有了困惑、遭遇了困厄才去学习,那是低于学而知之的。他认为学习是生命本身的一种需求,是作为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进行的一种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的活动,如若参入了功利之心,那是次等人的作为。虽然这是针对学者所说的,但又何尝不是对师者的暗示呢?如果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整天想的只是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技巧,怎样让学生写出取悦于阅卷老师的作文,怎样让学生去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又怎能责备世人的势利呢?

其次,要摒弃真语文教学在高考中缺乏竞争力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僵化和教学空间的功利性占用上。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少老师是按照高考的几大题型来确定的。比如因高考有诗歌赏析而选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的诗歌部分,因有实用类文本和古代人物传记阅读而选择《中外人物传记作品选读》中古代人物传记的篇章,因有语言文字运用题而选择《语言文字运用》等等。当然,这些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但对这些书本中的内容太过功利性的筛选和对诸如《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生命进行曲》等选修教材的忽略,却是学生的一种令人遗憾的损失。

如果大家有心去看看这些教材,会发现其中很多内容对学生都大有裨益。比如《先秦诸子选读》,它不仅让可以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洪荒时代诸侯的混乱无道、乱臣贼子的肆意妄为、文明的流失沦丧等等给社会和黎明苍生带来的灾难,还可以看到在这种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深刻哲思和不同的人生选择,看到古代先哲惊人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这些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还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情趣、豁达的心胸、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从而拓展和提升他们的人生格局。

所以,建议老师们在教学内的选择上多下些功夫,不但要带着学生在高考这场战役中打个漂亮仗,还要让学生在终身发展方面做个漂亮的人。

再次,要相信学生的悟性和能力,不要做越俎代庖的事情。

由于不想在各类考试中处于弱势,我们有的老师还在固守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每节课都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整节课都在讲解,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成一句空话。

我想,这部分老师可能还是没有认真地思考“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吧,又或许他们对考试成绩的担心多过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考虑。

我个人认为,追根究底,这种现象的存在,还是由于老师们对学生的悟性和能力不放心造成的。虽然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还是想请老师们花点时间去了解我们的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的。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我曾做过很多尝试。除了在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堂上设置由学生轮流完成的课前课,除了很多课文给足学生诵读、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外,我还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研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兴致盎然地参与到研读活动当中去。比如戏剧单元、小说单元、先秦诸子选读等,这些内容就比较适合分组开展研读活动,然后用各小组特有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研读的成果。事实证明学生的悟性和潜力是不可低估的。在这些活动中,不光是学生集体合作的一些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一些个人完成的作品也令老师惊喜和感动,完全超出了老师平时对他们的认识。

如果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培养,情感得以表达,思想得以交流,怎见得就不能应付一份高考试卷?

让我们那颗心在卸下重负时真正地安静下来,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回顾我们自己的求学之路,放眼世界先进国家的教育盛景,打开真语文那古朴而又极富创意的大门吧。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老师,节日快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