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风波记

2016-05-30 19:42戴安林
红广角 2016年1期
关键词:前委红四军林彪

戴安林

1930年1月5日,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目的7000多字的长信。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鉴于这封信的内容十分重要,1948年1月,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公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时,把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题目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写下的一篇重要文章,它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毛泽东为何要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发表前后发生了那些风波呢?本文试对此进行一番回顾和探讨。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前发生的风波

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会师后,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部队不断发展,根据地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但是,在艰难困苦的农村环境中,建立一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1929年春,中共中央派遣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刘安恭到红四军工作,担任临时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由于刘安恭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发展的历史和斗争的情况,受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照搬苏联红军的一些做法,对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总结的正确的建军经验和原则,横加批评,任意指责,从而促发了红四军党内围绕着一系列建军原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929年4月,红四军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收到了中共中央2月9日发出的《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信》,即“二月来信”。这封信要求朱德、毛泽东将队伍分散开来,每一支队伍数十人、数百人,最多不能超过500人。并且还要朱德、毛泽东离开队伍到中央工作,以便“隐匿大的目标”。虽然红四军前委对“二月来信”进行讨论后,决定不予执行,但这封信还是在红四军的官兵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929年5月底,毛泽东在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前委会议。会上就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发生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红四军内是否要设置军委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既名四军,就要有军委”,指责前委“管的太多”,“权力太集中”,是“书记专政”,有“家长制”。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前委领导重心仍然在军队,“军队指挥需要集中和敏捷”,由于战斗频繁和部队经常转移,在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更有利于作战,不必设置重叠的机构,并且批评在前委之下、纵委之上硬要设置军委实际上是“分权主义”。由于双方争论激烈,意见未能统一,问题未能解决。

6月8日,中共红四军前委又在白砂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继续讨论上述争论的问题。由于红四军党内对一些原则问题认识不一致,使得毛泽东认为前委不好工作,他提出,他不能担负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请求马上更换书记,让他离开前委。对于毛泽东表示要辞去前委书记职务一事,当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感到很震惊,态度十分明确。他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今天提出的你个人离开前委的意见,我非常不赞成。”“党里要有错误的思想发生,你应毅然决心去纠正,不要以不管了事。在中央未派人代理你以前,你不应离开前委。我希望你以后应该有决心来纠正一切同志的错误思想。”对于林彪这一番诚恳的劝告,毛泽东心里十分感激,为此,他心事重重,一夜辗转未眠,就如何才能纠正红四军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而焦急

思虑。

6月14日,毛泽东给林彪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对红四军党内争论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经验,提出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红军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为后来毛泽东为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案》奠定了基础。他在信中充满感情地指出:“你的信给我以很大的感动,因为你的勇敢的前进,我的勇气也起来了,我一定同你及一切有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进的同志们,向一切有害的思想、习惯、制度奋斗。”

白砂会议上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刘安恭的临时军委书记也自然免除了。然而,红四军党内的分歧争论问题不仅没有停止,反而继续蔓延发展,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6月22日,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的龙岩召开。这次大会在有关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根据地、红军任务等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认为应当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民主集中制,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而一些代表却强调“司令部对外”和提高军官权威,主张取消士兵委员会,忽视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根据地建设,主张进行“走州过府”式的流动游击,认为实行“从上而下的民主”就是实行“家长制”,主张事无巨细均应该交给下级讨论后才能做出决定等等。结果,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一时未能够被大多数代表所认识和接受,大会选举前委书记时,由中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未能当选,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会后,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休养并指导中共闽西特委工作。

红四军内部的思想分歧和争论严重影响到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敌人的不断进攻“围剿”中,屡战失利,作为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还因为一次战斗指挥失误受到了党内记过处分。由于部队接二连三遭到失败以及本人受到的处分,使得林彪思想情绪低沉消极,一直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

失败和挫折使得红四军广大指战员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和英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有11人组成的前委会,毛泽东再次当选为前委书记。毛泽东重新担任前委书记以后,林彪的思想情绪也逐渐好转,精神开始振作起来。1930年元旦,林彪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新年贺信,但他在信中陈述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看法时,却流露出一种右倾悲观消极的思想情绪,对于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缺乏信心。他甚至还反对毛泽东提出的用一年时间争取江西的战略计划,建议红军到粤赣边界区域去流动游击,采用流动游击的方式来不断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力。其实,从上井冈山不久,林彪的悲观消极情绪就开始流露了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他经常散布“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之类的牢骚话。曾经和林彪一起在井冈山战斗过的肖克后来回忆说:“在井冈山,林彪曾提出‘井冈山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作为一名高级红军军事指挥员,林彪这种错误的言论影响是很不好的。他还多次向红四军前委写信,要求去上海工作或者去苏联军事院校学习。

由于林彪这种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在当时红四军指战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毛泽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用回复林彪来信的方式,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前途看法,以期达到纠正红四军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说服”对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林彪的悲观情绪存在时间很长,而且不断反复,经常会出现苗头,尤其在革命暂时遭受挫折的时候;二是基于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特殊关系,林彪拥护毛泽东,毛泽东也欣赏林彪的军事才能。为此,批评、说服林彪,体现了毛泽东对林彪的爱护和帮助,并可以借此教育所有持这种悲观情绪的其他同志,而不至于影响到党内的团结。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利用部队难得的一段短暂的战斗间隙,在古田村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伏案挥笔,写下了这封给林彪的题目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7000多字的长信。毛泽东在信中阐明了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由小块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逐步发展成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前景,目的是要勉励林彪及其他一些红军指战员振作精神,克服悲观心理,激起他们对于在农村创造大片红色割据局面的热情,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在信的末尾,毛泽东再一次向林彪指出:“我所不赞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对于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的任务,就必然不能如你心头所想的完满地达到。我这封信所要说的主要就在于这一点。”

很显然,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复信,已经超越了一般私人之间通信的意义。因此,毛泽东在发送给林彪的同时,还请红四军政治部将复信油印发至红四军各大队党支部,以便让更多的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长信,反驳和纠正了红四军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中国革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后发生的风波

历史的长河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毛泽东写给林彪的这封信,日后又经历了一系列颇为不平常的风波。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为了推动延安整风运动健康深入地发展,1941年12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印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把他写给林彪的这封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的信也收录进去,作为重要的文献,供参加整风运动的高级干部学习。随后,1942年中共中央军委编印的《军事文献》,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两条路线》,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编印的《抗日战争以前选集》,1945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印的《党的路线问题选集》,均选入了这封信。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一些解放区酝酿筹划把毛泽东发表过的著作进行整理汇编,正式公开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来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由于毛泽东写给林彪这封信的重要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还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解放区在编选出版毛泽东文集时,一定要收入他的这封信。林彪获得这一情况之后,出于自身处境的考虑,于1948年2月12日致电中共中央宣传部,一方面表示由于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强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完全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另一方面他又说:“为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林彪的这份电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呈送给毛泽东审阅,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随即做出了两点指示:第一、这封信不要出版;第二、请陆定一、胡乔木负责将《毛泽东选集》的书稿全部认真地审阅一次,将其中不适宜公开发表的以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并且提出意见,待修改以后再出版。显然,毛泽东是出于对林彪的一种爱护和关怀才做出上述批示的。因此,在1948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的《毛泽东选集》中,都没有把这封信收入进去。

然而,由于这封信在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突出的地位,195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亲自主持其事,这封信再一次入选其中。不过,考虑到林彪当时在党内的重要地位,为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和猜疑,毛泽东特地将这封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还把明显看出是批评林彪错误思想观点的地方作了一定程度的删改,在公开发表时通篇文章再也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按道理说,林彪应该能够感受到毛泽东对他的宽容和爱护之情,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在党内地位的不断上升,已经变得异常敏感的林彪,总是觉得这封信及其有关的历史背景会损害他的形象,会对他产生不好的政治影响,因此,一直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后来,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随着林彪权势的日益增大和野心的不断膨胀,他更是对这段历史感到格外的心虚不安,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要掩盖这一段历史的本来面目。

1969年9月,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并作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被写进了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的林彪,兴致勃勃、意气风发地到井冈山故地重游。由于心情不错,一向身体虚弱,怕风怕光怕水的林彪居然爬山涉水,攀峰越岭,登黄洋界观云,临小井龙潭听瀑,到七溪岭追忆往昔。然后,林彪还特地授意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的一位秘书代笔填写了一首《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的内容是:

“繁茂三湾竹树,茫茫五哨云烟。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名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词中下阙的第七句,代笔人原来写的是“何疑星火燎原”,林彪看后不满意,于是改为“岂疑星火燎原”,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明显语气加重,显得信仰更加坚定了。从这首词中,根本就看不出林彪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时期有过一丝一毫的右倾悲观主义情绪。显然,林彪是企图一笔勾掉,彻底否认历史上发生过的旧账,把自己打扮塑造成为一个光辉高大正确完美的形象。但假的就是假的,事实就是事实,经历和了解这一段历史真相的许多人,包括毛泽东本人都还健在,这种伎俩是难以得逞的。因此,当林彪把这首词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阅后,用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下面重重地画了两条粗杠,并且还打了一个问号,用不以为然的口吻对林彪说:“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1991年7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纪念日正式出版发行。毛泽东写给林彪的这封信也被收入其中,标题仍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不过在篇目首页添加了一个反映历史真相的注释。注释这样写道:“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年—1949年)》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年—1949年)》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江华传》编审委员会编:《江华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前委红四军林彪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毛泽东称为“农民同志”的前委委员毛科文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石正是最早传达贯彻“群众路线”的地方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由来及其历史贡献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