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与中华文化

2016-05-30 00:05韩望喜
紫光阁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义大丈夫忠信

韩望喜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短短6句话24个字,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挖掘出来,是对儒家精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做人做事、修身为政的警世箴言。

严以修身,就是以修身为本。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将内在的良知、善端扩充、充实,使之变为主体的道德意志,成就“大丈夫”的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将内在的善端扩充,使之成为主体的道德意志,就能以“大丈夫”气概立于天地之间。儒家文化强调的修身,是要突出社会责任感,探讨的是个人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个人对整体的义务、责任和担当精神。

严以用权,就是为天地立心。秦国的韩非子说,君主的治国原则,一定要明辨公私,彰明法制,抛弃不符合法制的私人恩惠。君主的公义,就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臣子的私义,则是实现个人打算。韩非子说,私义实行,国家就混乱;公义实行,国家就大治。对于臣子来说,修养身心、廉政清白做符合公义的事情,做官不谋私利,这是臣子的公义;玷污操行、放纵欲望,求自己的安乐和家庭的利益,这是臣子的私心。放纵私心,则国危矣。所以,公私不可不分,法禁不可不审。

严以律己,就是要三省吾身。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靠德行治国,如同北极星,众星拱卫。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就是先正己身,自己正了,天下才能正,如果自己都不正,如何能正他人?在用人上也应当是这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选用正直的人来为政,才是正道。儒家强调凡事要“得其正”。

个体修养得“严”,才有为政成事的“实”。

谋事要实,就是诚心诚意谋大事。儒家文化把“诚”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儒家典籍《中庸》论“诚”最详尽。“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诚,是上天本然之道理,是自然法则。诚之,是用功择善,是人生法则。诚的人本性自然符合中道,毋庸思虑而有所得。这就是圣人。求诚的人,择众理而明善,固执坚守,努力寻求,以达到诚的目的。诚既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境,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目标。

创业要实,就是要敢于担当。修身立志笃行三德,磨砺君子人格,每个人才能以其深邃的智慧,博大的胸怀,非凡的勇气,敢于担当,敢于创造。儒家的君子人格是知、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所谓知,是智慧,君子对道德本体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所谓仁,即是爱人。仁者,不忧己而忧天下国家也。所谓勇,即意志与勇气。君子要养气,养浩然之气,充实于正气,配道与义,就会变作大丈夫,大勇者。

做人要实,就是要忠诚老实。儒家文化最注重的是立人。人如何立?以忠信来立。以精神的我、道德的我来立。诚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为人,就在于仁义礼智信。在儒家伦理中,道德是通过良知,通过人们的内在体验而融化在情感之中,所以他们从人的善良本性出发,强调人的本心、良知、良能的重要作用。从良知之呈现中认识到人的最高需要是道德需要,最大价值是道德价值,不借助外力而自觉、自主地体悟道德境界。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追求至诚之境界。诚,既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境,又是君子之心。人要培育忠信之心。这是一颗真实无妄之心、审慎不欺之心。忠信是天人之道,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以一颗坦荡、诚恳的心来面对他人。

猜你喜欢
公义大丈夫忠信
我是一个叛徒
辛公义爱民如子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公平正义视野下对洞穴奇案法学思想的探究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