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2016-06-01 03:30王闪闪王素萍冯建英
干旱气象 2016年2期
关键词:旱区黄淮旱情

王闪闪,王素萍,冯建英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



2015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王闪闪,王素萍,冯建英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2015年(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我国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以及西南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2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区,分别是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大部组成的北方旱区和西南旱区。其中,北方旱区伏秋旱较严重,西南旱区主要是夏旱。各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15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东亚—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发生异常,东亚大槽偏强偏东、西太副高位置偏东,我国北方盛行西北风且西南暖湿气流无法到达北方,导致我国北方干旱严重;而西南地区气压表现为大范围正距平,西南涡减弱和高原地区的反气旋增强,从而造成该地区出现干旱。

关键词:2015年;干旱状况;干旱演变;影响;成因

1全国干旱事实和影响

2015年,我国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以及西南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图1)。

春季,旱情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北部、华北、内蒙古中东部以及华南区域,有轻到中旱,局地有重到特旱,其中,华南区域因前汛期偏晚,4月旱情较重,1/3的区域有中度以上气象干旱[1],春末,华南旱情明显缓解,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旱情持续发展;夏季,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西南西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西南地区西部初夏旱情较严重,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以及西藏区域伏旱严重,50%左右的区域存在旱情,20%左右的区域有中度以上气象干旱[2];进入秋季,各区域旱情明显缓解,至秋末,仅局地有轻到中旱;冬季,旱情主要出现在四川北部,以轻到中旱为主,其余区域基本无旱情。总体来说,2015年我国主要存在2大干旱区,分别是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大部组成的北方旱区和西南旱区。

图1 2015年全国旱情分布示意图

1.1北方旱区

北方旱区旱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尤其是7月中旬到10月期间,从干旱站次比来看,这一时段区域内有44%的站点存在旱情,16%的站点有中度以上旱情(图2)。从旱情的空间分布来看(图3),7月上旬,区域内有零星的轻到中旱区;7月中、下旬,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内蒙古中部以及东北中南部的部分区域有中到重度气象干旱;8月上旬,黄淮、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的部分区域旱情稍有缓解,华北和内蒙古的部分区域旱情持续,8月中旬起,华北、西北地区东部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区域旱情加剧,黄淮东北部和东北南部部分区域旱情再次发展,至月末,大部区域有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局地有重到特旱;9月中旬起,西北、华北以及内蒙古区域的旱情开始缓解,而黄淮和东北区域的旱情持续,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东北局地有特旱;10月,东北旱情稍有缓解,而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南部以及黄淮局地仍有中到重度旱情;11月之后,北方旱区旱情明显缓解,仅局地有轻到中旱。

据旱区气象局及民政部门统计,2015年入夏以来的旱灾共造成内蒙古360.8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95.6×104hm2,其中绝收32.3×104hm2,直接经济损失64.5亿元*内蒙古新闻网,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5/09/11/011769165.shtml;辽宁省有289.8万人受灾,28.8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81.5×104hm2,其中绝收13.9 ×104hm2,饮水困难的大牲畜1.7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23.3亿元*民政部救灾司,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ywcp/0000000000012043.html;

图2 2015年北方旱区干旱站次比(发生干旱

图3 2015年7~11月上旬北方旱区旱情空间分布

山西省7月中旬有202.5万人受灾,18.1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3.3×104hm2,其中绝收3.8 ×104hm2,饮水困难的大牲畜1.2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15.6亿元。8月,山西全省因旱损失达20.7亿元,超过近5 a年均干旱损失*2015年8月山西省气候影响评价;陕西省有83.12万人因旱受灾,受灾面积25.8×104hm2,农作物绝收面积4.3×104hm2,直接经济损失10.22亿元*2015年7月陕西省气候影响评价;宁夏有105万人受灾,因旱需饮水救助45万人,农作物受旱面积17.0×104hm2,绝收面积5.0×104hm2,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2015年夏季宁夏气候影响评价;甘肃有71.07万人受灾,饮水困难6.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5×104hm2,成灾面积6.57×104hm2,绝收面积1.26×104hm2,直接经济损失3.49亿元*2015年8月甘肃省气候影响评价。

1.2西南旱区

西南地区多发生冬、春旱,夏旱较少出现[2-4]。2015年春季,四川大部和云南西北部有轻到中旱,局地有重旱[2];夏季,西南地区西部出现严重旱情,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盆地中部以及云南大部区域存在中度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从干旱站次比来看(图4),6~8月上旬区域内平均有36%的站点存在旱情,16%的站点有中度以上旱情,5%的站点有重度以上旱情。从旱情的空间演变来看(图5),6月,川西高原南部、川西南山地以及云南西北部和中部区域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云南西北部有特旱;进入7月,四川南部和云南的旱情稍有缓解,特旱解除,但川西高原北部、四川盆地中部以及西藏中东部出现轻到中旱,局地有重旱;8月上旬后,各地旱情均有所缓解,仅局地有轻到中旱;进入秋季,西藏中东部旱情再次发展,至9月下旬,西藏中部的大部区域有中度以上气象干旱,那曲地区有重旱;10月上旬,旱情稍有缓解,中到重旱区范围稍有缩小,中旬起,旱情明显缓解,重旱解除,中旱区缩小。

图4 2015年西南旱区干旱站次比演变特征

图5 2015年6~10月中旬西南旱区旱情空间分布

据云南省民政部门统计,截至7月22日,云南省昆明、玉溪、保山等7市(自治州)41个县(市、区)480.6万人受灾,155.8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9.9×104hm2,其中绝收面积8.7×104hm2;饮水困难的大牲畜97.1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22.6亿元。

2旱区气温和降水变化

从各时段气温和降水状况来看(图略),2015年3月上、中旬,华北旱区大部、云南以及四川南部降水较常年偏少8成以上,西南旱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 ℃,局地偏高4 ℃以上,高温少雨致使华北大部、四川大部以及云南部分区域存在轻到中旱,局地重旱;下旬,华北旱区降水仍偏少8成以上,气温偏高4 ℃以上,旱情迅猛发展,四川和西藏部分区域降水偏少8成以上,旱情持续;4月,华北旱区和西南旱区相继出现10~50 mm的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局地偏多2倍以上,同时,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旱情明显缓解。而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偏少5成以上,气温偏高1~2 ℃,旱情发展;5月,华南旱区大部降水较常年偏多5成以上,局地偏多1~2倍,旱情显著缓解;6月,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 ℃,川西南山地和云南西北部偏高2~4 ℃,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高温少雨致使四川和云南的部分区域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7月,北方旱区和西藏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旱情发展;8月,西南旱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1倍,旱情明显缓解,而北方旱区大部降水仍偏少2成以上,旱情持续;9月,西藏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局地偏少8成以上,同时,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 ℃,旱情再次发展,黄淮和东北旱区降水偏少5成以上,旱情持续,而西北地区东南部和内蒙古西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内蒙古西部偏多2倍以上,旱情明显缓解;10月,西藏中部降水偏多2成以上,局地偏多2倍以上,旱情明显缓解,而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北部、黄淮降水量仍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局地旱情持续;11月,北方旱区大部降水量偏多2倍以上,大部区域旱情解除,而川西高原和云南西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旱情稍有发展;冬季,川西高原和云南西北部降水仍偏少2成以上,存在轻到中旱。

3干旱成因

3.1北方旱区

2015年是典型的强厄尔尼诺年,从4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高,并一直持续到2016年春季。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影响较大,早在1930年代,涂长望先生就研究了南方涛动(SO)与我国降水的超前、滞后关系,试图对我国夏季的旱涝进行预测[5]。大量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年,我国雨带主要维持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北方地区总体偏旱[6-11]。观测事实发现,2015年我国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等北方地区在汛期确实发生了大范围的干旱现象,给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从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空间分布看出(图6a和图6b),5、6月我国北方至白令海峡东部一带存在低压异常,异常低压中心位于堪察加半岛附近,而异常低压以西的欧洲地区则出现显著的高压异常。这种异常高、低压的环流配置,使得中高纬地区西风带偏于经向环流型,同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我国北方大部地区位于槽后,下层辐散、上层辐合,不易形成降水。这种环流形势在700 hPa(图7a和图7b)上表现得更为清晰:5、6月欧洲地区的异常高压和东亚地区的异常低压相互配置,东亚大槽加深增强且位置偏东,从而使得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受槽后西北冷空气控制(图8a和图8b)。另外,500 hPa垂直速度异常空间分布图(图9a和图9b)显示,我国北方地区表现为大面积的正异常,即下沉运动增强或上升运动减弱。同时,对1 000~300 hPa整层水汽输送进行积分(图10a和图10b)发现,5、6月,北方地区水汽表现为辐散,不利于降水发生。

7、8月,500 hPa位势高度场(图6c和图6d)上,我国东部地区存在一低压异常,受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无法西进,滞留在海上,相比于1981~2010年平均西伸脊点(120°E),2015年7月西太副高的西伸脊点停留在140°E,比常年偏东20个经度;8月偏东近20个经度。从700 hPa位势高度场(图7c和图7d)也可看出,对流层低层西太副高仍位于海上,大量暖湿气流沿着反气旋西侧北上,仅扫过华南的部分地区,经台湾北上,到日本群岛附近向东转入太平洋(图8c和图8d),这一重要的水汽通道偏东是导致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一重要原因。此外,500 hPa垂直速度场上(图9c和图9d),7、8月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表现为正异常,说明下沉运动增强或上升运动减弱。综上可知,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通道偏东导致水汽无法到达我国北方,配合对流上升运动的减弱,从而使我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水汽通量散度呈正值,即水汽辐散流失,干旱加重。

图6 2015年5~10月500 hPa位势高度(等值线)及其异常(彩色阴影)的空间分布(单位:gpm)

图7 2015年5~10月700 hPa位势高度(等值线)及其异常(彩色阴影)的空间分布(单位:gpm)

图8 2015年5~10月700 hPa风场的空间分布(单位:m/s)

图9 2015年5~10月500 hPa垂直速度异常的空间分布(单位:Pa/s)

图10 2015年5~10月1 000~300 hPa整层水汽积分的平均水汽

9、10月,伴随着较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2°N附近,我国北方雨季结束。但500 hPa垂直速度异常分布(图9e和图9f)显示,北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负异常,即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产生降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北方的旱情。

3.2西南旱区

2015年春季西南地区北部出现旱情,到6月干旱急剧加重,尤其是云南、四川西部地区,至7、8月云南和四川旱情有所缓解,而西藏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尤其是7月,一直持续到9月,10月下旬干旱缓解(图4)。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降水与西南涡密切相关,西南涡是青藏高原东部及我国西南特殊地形影响下形成的浅薄系统,在700 hPa或850 hPa上表现为气旋性环流的小低压,伴随降水产生[12-18]。从500 hPa位势高度场(图6a和图6b)可以看出,受厄尔尼诺影响,低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呈正距平,5、6月西南地区气压相比常年气候平均偏高。同样,在7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图7a和图7b),云南西南部地区位势高度为正异常,即云南西南部低涡偏弱。从500 hPa垂直速度场(图9a和图9b)可看出,5、6月西南大部地区为正异常,对流上升运动受到抑制,同时整层大气的水汽输送表现为强辐散(图10a和图10b),不利于降水形成,旱情加剧;7、8月,云南西部地区垂直速度出现负异常,上升运动增强(图9c和图9d),水汽辐合积聚(图10c和图10d),旱情逐渐得到缓解;至9、10月,西太副高减弱南退,并向东退居到海上,但华南沿海地区出现异常高压中心(图6e和图6f),副高位置相比常年偏西,从而引导西南水汽进入川滇地区,干旱基本解除。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5 000 m,有“世界屋脊”之称,降水主要集中在高原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19-20]。从500 hPa位势高度场(图6c)上可以看出,7月我国西部存在一异常高压中心,受其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在反气旋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此外,500 hPa垂直速度场(图9c)上,7月青藏高原地区出现显著正异常,说明该地区的上升运动受到抑制,对流活动较常年偏弱,降水不易发生,从而使干旱加剧。一般年份,由于地形影响,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存在一弱槽,其引导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爬坡进入高原南部,这是夏季青藏高原降水的主要水汽通道。2015年7月,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存在一异常高压中心,同时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附近存在一弱的异常低压中心,从而使得高原大部地区在高压反气旋控制下,盛行东北风和北风,使得孟加拉湾的水汽通道呈“关闭”状态,进而导致水汽在该地区辐散,降水异常偏少,加剧当地旱情。8月,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给青藏高原地区带来降水,缓解了这次干旱。

4结论

(1)2015年,我国主要存在2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区,分别是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大部组成的北方旱区和西南旱区。

(2)北方旱区伏秋旱较严重,西南旱区主要是夏旱。

(3)2015年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东亚—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发生异常:5、6月,高纬地区西风带相比气候平均振幅的波动较大,表现为经向环流型,东亚大槽偏东,我国北方位于槽后地区,盛行西北风;7、8月,西太副高位置偏东,西南暖湿气流无法到达北方,导致我国北方连续多月降水偏小,干旱严重;9、10月,副高减弱南退,北方部分地区垂直辐合上升运动增加,产生降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旱情,但干旱仍在持续。而在西南地区,气压表现为大范围的正距平,从而导致西南涡减弱和高原地区的反气旋高压增强,造成干旱,尤其在夏季;8、9、10月,暖湿西南风将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到西南地区,解除了西南地区的旱情。

参考文献:

[1] 张宇,王素萍,冯建英. 2015年春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J]. 干旱气象,2015,33(3):528-534.

[2] 王素萍,张宇,冯建英. 2015年夏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J]. 干旱气象,2015,33(5):888-893.

[3] 中国气象局. 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2-39.

[4]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干旱图集(1956-2009年)[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107-108.

[5] 涂长望. 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J]. 气象杂志,1937,3(11):647-697.

[6] 陈文. E1 Nino和La Nin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J]. 大气科学,2002,26(5):596-610.

[7] 龚道溢,王绍武. 近百年ENSO对全球陆地及中国降水的影响[J]. 科学通报,1999,44(3):315-320.

[8] 王绍武,龚道溢. 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J]. 气象,1990,1:10-14.

[9] 许武成,马劲松,王文.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J]. 气象科学,2005,25(2):212-220.

[10] 姚辉,李栋梁. 厄尔尼诺事件与中国降水及历史旱涝[J]. 应用气象学报,1992,3(2):228-234.

[11] 赵振国. 厄尔尼诺现象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影响[J]. 大气科学,1996,20(4):422-428.

[12] 李永华,徐海明,刘德,等.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J]. 气象学报,2009,67(1):124-134.

[13] 李永华,徐海明,高阳华,等.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J]. 气象学报,2010,68(6):172-183.

[14] 陈艳,丁一汇,肖子牛. 水汽输送对云南夏季风爆发及初夏降水异常的影响[J]. 大气科学,2006,30(1):25-37.

[15] 蒋兴文,李跃清,李春. 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J]. 高原气象,2007,26(3):476-484.

[16] 尹晗,李耀辉. 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J]. 干旱气象,2013,31(1):182-193.

[17] 张腾飞,张杰,马联翔. 一次西南涡影响云南强降水过程分析[J]. 气象科学,2006,26(4):376-383.

[18] 张小玲,王三杉. El Nino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1999,15(2):168-176.

[19] 李林,陈晓光,王振宇,等.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3):181-186.

[20] 周长艳,李跃清,李薇.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J]. 高原气象,2005,24(6):880-888.

[21] 朱西德,李林,秦宁生,等.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气候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研究[J]. 气象科学,2003,23(4):452-459.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639(2016)-02-0382-08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2-0382

作者简介:王闪闪,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干旱归因分析、海气相互作用. E-mail:wangshsh06@163.com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科研启动项目(KYS2015BSKY01)资助

收稿日期:2016-04-10;改回日期:2016-04-19

王闪闪,王素萍,冯建英.2015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J].干旱气象,2015,33(2):382-389, [WANG Shanshan, WANG Suping, FENG Jianying. Drought Events and Its Influence in 2015 in China[J].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2016, 34(2):382-389],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2-0382

猜你喜欢
旱区黄淮旱情
加气对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宁南旱区沟垄集雨结合覆盖对土壤水热肥与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中期天气预报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远水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宁南旱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宁南旱区有机培肥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