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字考

2016-06-03 16:35吴娇娇魏桂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画工昭君杜诗

吴娇娇 魏桂龄

内容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中选取了杜甫了《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其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字,人们对其音义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认为,“省”字应读为sheng,义为否定副词“不”。

关健词:高中语文课本 省 否定副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中《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文下注释云:“省:曾经。”《汉语大词典》“省”条第13义为:“副词。尝,曾经。”首举唐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诗:“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笔者认为省虽有“曾经”义,但于杜诗语境不符,这里应作否定副词“不”解。

一.学界对于“省”字的争议

对于“省”字的音和义,历来莫衷一是。对于“省”的音有sheng和xing两种读法,然而字音的不同源于对“省”字意义理解的差异。“省”字到底是何意义?目前约有以下几种解释:

1.“曾经”。见于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下注释。

2.“略”。见于《杜诗详注》引朱瀚语。

3.“不”。

4.“觉,察”,省识同义连用。

5.“过失,错误”。

后代的学者或者同意某一种说法,或者综合几种说法。如赞同“曾经”说的有史复明(2004);同意“略”字说的有陈志宏(2003)、郭国庆(2013);持“不”字说的有李怡安(2004)解国旺(2013);持“觉,察”的有孟昭东(2012)、屠岸(2012)李炜(2011);认为是“过失,错误”的有温显贵(2011);综合“略、不”说的有王华斌(2003)。各家虽然说法不同,但多是从原文语境、“省”的义项、前人注疏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在这里同意否定副词“不”说。

二.“省”字否定副词的句意考

结合背景知识,我们可以从“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两句诗中,探索“省”的意义。我们知道“画图”是指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据记载,当时宫人都贿赂画工,希望把自己花的貌美些,使自己能够被皇帝召幸。可是昭君自侍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被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昭君主动远嫁,汉元帝这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宫中第一,颇为不舍。但是已答应匈奴,只好忍痛割爱,让昭君远嫁匈奴,元帝因此还杀了许多画工。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可参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和《西京杂记》,如《西京杂记》:“元帝使画工图,宫人皆赂画工,而昭君独不赂,乃恶图之。既行,遂按诛毛延寿。”

从上我们可知,元帝在画工所画之图上并没有看见昭君的美貌(即“春风面”),那么这里的“省识”应为“未识,不识”。再从前后两句的对仗上看,“省识”与“空归”相对,“空”是“徒然地”的意思,表示否定,那么把“省”也释为否定副词“不”,岂不是更好?全句的意思是,凭借画图怎么能认识昭君的美貌呢?(最后导致昭君出塞,客死他乡),月夜佩带玉饰徒然地魂魄归来。如果把“省”译为“岂,怎么”,从诗歌的抒情达义上讲,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当时的所感。但是遍查辞书,“省”字无表反问的疑问词用法,而由否定转而表示反问,在语言中却是极为常见的。基于此,我们更倾向于把“省”理解为否定副词。

三.“省”否定副词来源分析

《汉语大词典》“省”条第6义为:“休要。”引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为证。由此可知,“省”本来就有否定副词的用法,且在杜甫在自己诗中也这样用过。

据统计,《杜诗详注》中凡省字共245见,其中见于杜诗中共35处。在这些省字中,有21处作“官署和官员”解;2处作“反省”解;3处可释为“探望,省亲”(这里应读为xing);作“俭省”以及“特指语言简练”的各2处;另有2处可释为“视,看见”;2处可作为否定副词“不”解。其中《秋雨叹三首》(其三):“秋来未曾见白日,污泥后土何时干。”注“曾”云:“陈浩然本作省”。笔者认为,人教版《咏怀古迹》(其三)中注释省为“曾经”义盖源于此。

我们已知“省”最初表示“察看”。《说文·眉部》:“省,视也。从眉省,从屮。古文从少,从囧(古“目”字)。”《广韵》:“所景切,又息景切。”由此可知,由于对“省”字形可所两方面解释,从“少”的一部分,应读为sheng;从“目”的一部分,应读为xing,表示否定副词的应该是从“少”引申而来的,故杜诗中“省”应读为sheng。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画工昭君杜诗
昭君
昭君
THE WRITING ON THE WALLS
篆刻杜诗记
昭君别院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画鬼容易
长歌一曲昭君怨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