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程分离法研究道德决策的双重加工理论

2016-06-07 06:12刘航宇
中国市场 2016年18期

刘航宇

[摘要]道德决策是指个体在面对现实生活或者虚拟情景时所做出的与道德领域相关联的行为决策,其双重加工理论包括道义论的判断倾向以及功利主义的判断倾向。Conway等人(2013)以Jacoby的过程分离法(A Process Dissociation Approach,PDP)对道德决策的双重加工理论进行量化研究,而文章则从理论机制和测量方法两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和论述。

[关键词]道德决策;双重加工理论;道义论倾向;功利主义倾向;过程分离法

1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需要进行道德决策的情况,例如经典的人行桥场景,即在一辆失控的火车道路上有五名铁路工人,由于你的体重太轻,即使纵身跳入铁轨也不能挡住火车。这时你发现,在弓向铁轨一方的人行道上站着一位健硕的陌生人,如果你把这个陌生人推向铁轨,那么他的身体将能够将疾驰的火车拦下,但他无疑也会因此丧失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哲学上的道德直觉意为“对于真实或假设情境中行为的道德评价、判断或反应”(Woodward & Allman,2007)。

2理论提出及内涵

2001年,Greene等人基于情感的解释提出了道德双重加工模型(Greene,Sommerville,Nystrom,Darley & Cohen,2001)。它依赖于以下假设(Suter & Hertwig,2011):第一,在道德决策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信息加工,一个是受控制的认知加工,另一个是直觉的情感加工;第二,情感加工会触发道义论的判断,然而受控制的认知加工则倾向于促使功利主义的判断。第三,加工机制并不平等地作用于所有的困境,因为困境的不同倾向会唤起和投入人们不同的情感。第四,当有害的行为被描述为是远离我们实际生活的非现实性行为,那它们就没有成功引发我们的情感按钮(Greene,Sommerville,Nystrom,Darley & Cohen,2001)。

2.1道义论的道德决策

道义论的道德决策(Nichol & Mallon,2005)主要描述了一系列规则或原则,用于限制何种类型的行为在道德上是被许可的。道义论决策反映了道德决策的情感加工机制,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强调道德感的重要性。

2.2功利主义的道德决策

功利主义的道德决策(Nichol & Mallon,2005)则认为,道德所需其实最高程度地决定于某种单一的原则,那就是一个行为能否带来最大程度的整体幸福感(Daniel,David,2011)。功利主义决策反映了道德决策的认知加工进程,通过资源最优原则暗示了整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的决策理念。

2.3道德决策的双重加工模型

根据Greene的模型,当个体拥有的时间、动机和资源较充足时,个体会陷入理性思维的认知加工阶段,会以大多数人幸福感的总体提升为道德决策的参考,而不是单独个体的利益;而当时间、动机和资源不充足时,个体的有限精力会聚集于对情感方面的考量,就会采用人道主义作为判断的参考。

3测量方法——过程分离法

Conway等人提出,在传统研究方法中隐藏的问题可以通过应用Jacoby的过程分离进程独立地量化个体中两种倾向的强度来加以解决(Conway,Gawronski,2013)。尽管这种方法是从记忆测量中发展而来(Jacoby,1991),而且尚未应用到道德心理学领域,但是该进程是一种主题不固定且可以应用到任何的传统方法可能会混淆两种心理进程测量的领域中去的(Kelly&Jacoby,2000;Payne&Bishara,2009;Yonelinas,2002)。而过程分离的分析关键在于如何应用好不一致的困境(即潜在的加工导致了有分歧的反应结果)与一致性困境(即潜在的加工导致了一致的反应结果)(Conway,Gawronski,2013)。这两种加工进程一起作用于一致性困境,但却相反地作用于不一致困境。即在一致性困境,功利主义的加工进程与道义论的加工进程都会将有伤害性的行为判定为不可被接受的;而在不一致性困境中,功利主义的加工会将有伤害性的行为判定为可以接受的,然而道义论的加工则将其判定为不可接受的(Conway,Gawronski,2013)。对在一致性和不一致的道德困境中个体进行道德决策的机制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图1(Conway,Gawronski,2013):

注:该图从左到右包括三部分:①功利主义最终驱使反应(首层路径);②道义论最终驱使反应(中层路径);③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均未驱使反应(底层路径)。U指的是功利主义驱使被试反应的情况,D指的是道义论驱使被试反应的情况;反过来,1-U指的是功利主义未驱使被试反应的情况,1-D则指的是道义论未驱使被试反应的情况(Conway,2013)。

该模型可以解释为:在一致性困境中,被试会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将有危害的行为判定为不可接受的(U);而如果功利主义未驱使反应(1-U),则被试仍会在道义论的驱使下将有害的行为判定为不可接受的(D);而如果功利主义未驱使反应(1-U)而且道义论也未驱使反应(1-D),那么有害的行为就会被判定为可以接受。

而通过图1所描述的加工路径,我们有可能通过描述在一致性和不一致困境中作为两种潜在倾向的功能的特定且明显的判断的可能性来产生一些数学公式(Conway,2013):

(1)p(一致性困境中伤害行为不被接受)=U+〔(1-U)×D〕

相反,在一致性困境中,当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均未驱使反应时,伤害行为就被接受:

(2)p(一致性困境中伤害行为被接受)=(1-U)×(1-D)

而在不一致困境中,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加工会导致不同的反应结果,所以当功利主义未驱使反应而道义论驱使反应时,伤害行为不会被接受,即:

(3)p(不一致困境中伤害行为不被接受)=(1-U)×D

相反,不一致困境中伤害行为被接受可能是由于功利主义驱使反应,或者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均未驱使反应,即:

(4)p(不一致困境中伤害行为被接受)=U﹢〔(1-U)×(1-D)〕

通过对以上方法的描述,我们又一次得出:道义论的判断受到情感进程的驱使,而功利主义的判断受到认知进程的驱使(Conway,Gawronski,2013)。该模型表明两个独立的加工有助于道德窘境的决策。基于道义论决策的加工被认为是快速的、情感化的且资源独立的,而基于功利主义反应的加工则被认为是缓慢的、认知性的且需要付出努力的(Conway,Gawronski,2013)。

参考文献:

[1]张奇勇,卢家楣.有多少记忆可以内隐——兼评Jacoby 加工分离程序[J].心理科学,2014,37(2):311-315.

[2]Conway,P.Gawronski,B..Deontological and Utilitarian Inclinatgions in Moral Decision Making:A Process Dissocia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3,104(2):21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