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压控制对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研究

2016-06-09 12:54郎继荣孔辉
当代医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收缩压血肿脑出血

郎继荣 孔辉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压控制对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研究

郎继荣 孔辉

目的 探究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压控制对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的治疗方式,治疗7~10 d再进行相应的降压处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降压控制,直至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对2组患者的脑部出血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为期1个月的干预治疗,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能够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率,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高血压性脑出血;血压控制;降压;临床效果;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的高血压脑出血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多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生。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人们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造成的[1]。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容易出现血肿,甚至再出血现象。因此,临床医学中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血压控制,为了探究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压控制对病情转归的临床影响,选取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河南宏力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并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分组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各60例。其中干预组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48~72岁,脑出血发病时间平均(15.0±2.1)d。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33例,年龄51~75岁,脑出血发病时间平均(16.0±1.3)d。2组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且无其他伴随病症,在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价值,可以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分析[2]。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脑部水肿防治以及脑部保护,避免并发症的出现[3],在治疗7~10 d后,再进行降压处理。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降压干预,一般以2~3小时为宜。采用尼卡地平降压(企业:Astellas Pharma Tech Co., Ltd.Yaizu Technology Center,批号:H 20130611)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控制,这种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冠状动脉以及肾血流量的增加,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使患者的收缩压降至140 mmHg[4-6]。通常情况下,对照组的收缩压保持在

175~220 mmHg之间,可不进行血压控制,一旦患者的收缩压超出这个水平,可对其进行血压控制,时期保持在175~220 mmHg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经过为期1个月的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2组患者的病情变化、控制时间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价标准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3个级别。痊愈:患者无再出血情况发生,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没有出现再出血现象,血压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与人体正常指标还有些差距。无效:患者仍会有出血现象发生,血压偏高,无明显的治疗效果[5]。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为期1个月的治疗,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3.3%,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1.7%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0,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2 组患者病情控制比较 经过不同的干预治疗,干预组患者的病情较早得到了有效控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病情控制比较(x±s)

3 讨论

作为临床医学中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高血压性脑出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是高血压的并发症之一[6]。临床医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有研究认为,持续高血压可致脑灌流量过多,引起脑水肿,使占位效应进一步加重,从而增加脑疝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患者,不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脑出血治疗,更要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相应的控制。一方面能够降低患者的再出血风险;另一方面能够防止血肿,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研究指出[7-8],早期降压治疗可防止血中进一步扩大,使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同时使死亡率显著降低。本研究中,在患者出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时,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降压处理,采用尼卡地平药物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控制,使患者的收缩压能够降至140 mmHg,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且见效速度快,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再出血现象,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的病情较早得到了有效控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降压控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各大医院的借鉴与参考。

[1] 孙霄云,罗俊生,霍晓川,等.控制血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24):60-61.

[2] 葛中林,汪凯,陈皆春,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9):26-28.

[3] 潘成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758-1759.

[4] 姜子荣,赵诚.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继续出血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2):6498-6499.

[5] 罗俊杰,田学成,曲新国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与血压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6):1787-1789.

[6] 朱青峰,谢荣堂,王国芳,等.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7):398-400.

[7] 孙启岗,吴海琴.300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治疗方法探讨及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16):2685-2686.

[8] 王超凡,李冬华,刘洁,等.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471-1473.

[9] 魏麟,李猛,王鹏,等.高血压性脑出血[J].山东医药,2010,50(2): 107-108.

[10] 金贵梁,成益国.中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不同血压控制类型及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50-51,54.

河南 453400 河南宏力医院神经内科(郎继荣 孔辉)

猜你喜欢
收缩压血肿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