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6-06-09 12:54艾志国李伟钟立波
当代医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脑水肿创伤性颅脑

艾志国 李伟 钟立波

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艾志国 李伟 钟立波

目的 观察亚低温脑保护方式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患有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的保护方式。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3.3%与70.0%,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远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的脑水肿带与脑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之后,脑出血量的下降趋势较明显,脑水肿带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通过亚低温脑保护方式,肺感染、应激性溃疡、脑心综合征以及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亚低温脑保护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轻脑水肿与脑出血状况,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广泛推广。

亚低温脑保护;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应用效果

每年,我国10万人中,大约有100~150人患有创伤性颅脑损伤,病死率也达到50%以上[1],因此,我国迫切的需要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脑保护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能够有效减轻此种疾病的损伤程度,另一方面,还能充分提升日后的预防[2]。通过调查与研究,亚低温脑保护能够起到减轻脑水肿与脑出血的作用,局部低温更使全身机体不受到牵连与影响,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与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余市第二医院外科2009年7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均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并排除心力衰竭、肝肾功能障碍严重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且生存期均>6个月,年龄45~80岁。其中,女27例,男33例,平均年龄(58.5±3.5)岁,入院时血糖(11.33±1.25)mmol/L;脑出血量(28.59±3.17)mL;血压(175.32±21.20)mmHg;水肿带(7.32±0.55)mL。出血部位包括25例基底结出血,22例丘脑出血,13例脑叶出血。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出血量、血糖与血压以及出血部位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治疗,采用静滴0.5 g胞二磷胆碱,1天1次,坚持15 d;静滴150 mL甘露醇,1天1~3次,坚持5~7 d。针对观察组,还结合局部亚低温的治疗方式,采用医用型的低温治疗仪,其温度控制在15℃~32℃的范围内,温度精度则为0℃~0.5℃,低温治疗仪的治疗时间>10 d,并将环境温度控制在5℃~40℃的范围内。对观察组的患者使用冰帽,把导冷枕装入到患者的头盔内,并保证头盔和低温治疗仪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每次进行3~4 d的干预治疗,一共治疗2次[3-4]。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后,应让患者缓慢恢复温度,最好能够自然复温,停止物理降温的措施后,将患者至于室温当中,一般而言,1℃/4 h的复温速度为最佳,恢复到正常体温需要12 h[5]。

1.3 评价指标

1.3.1 疗效评价标准 总体疗效可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治愈、显效、改善以及无效。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21分以上,病残程度为1~3级;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增多或减少的幅度小于8分;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6]。

1.3.2 并发症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水肿带与脑出血量进行测量和评判,并观察治疗后并发症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通过亚低温脑保护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2.2 脑水肿带及脑出血量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出血量与脑水肿带的对比情况。治疗前2组脑出血量和脑水肿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出血量与脑水肿带对比(x±s)

2.3 并发症发生率 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病状况。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6.67%,但明显比对照组的30.0%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患者的脑部进行局部选择性的降温,使其脑部达到亚低温的状态,具体方式是在患者头部使用冰帽,并在患者头部或血管位置实施降温手段,从而使脑内达到亚低温。本次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率分别是93.3%与70.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对照组,且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一般说来,颅脑损伤之后会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出血脑水肿,并开始缺氧、缺血,造成脑细胞出血毒性脑水肿。脑出血之后,脑细胞也逐渐死亡,并开始释放谷氨酸盐,进一步破坏血脑的屏障,导致脑水肿的症状加重,颅内压也逐渐增高,二者相互推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7-8]。而在亚低温环境下,炎性细胞因子与粘附分子会得以抑制,不仅保护了患者的脑部组织,更有效减轻了脑水肿的症状,同时,脑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亚低温也降低了脑组织的耗氧量与代谢效率,也进一步降低了细胞毒性。

本次研究中,将2组患者治疗前的脑水肿带与脑出血量进行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之后,2组患者的脑出血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脑水肿带也呈现出较明显上升趋势,对2组治疗后的数据进行对比与观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通过对观察组进行亚低温脑保护的治疗方式,肺感染、应激性溃疡、脑心综合征以及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局部亚低温的治疗方式基本对患者的机体环境没有影响,并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时,采用亚低温脑保护的方式,不仅具有显著的疗效,减轻了脑水肿与脑出血的症状,更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1] 胡学安,胡世颉,李兵,等.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4):398-400.

[2] 梁成,王纪佐,李新.头颅亚低温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9):1696-1699.

[3] 徐卫旭.大骨瓣减压术联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3,39(4):446-447.

[4] 黄雪融,张顺开,林瑞声,等.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出血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J].浙江医学,2013,8(2):634-636.

[5] 杨细平,涂悦,孙洪涛,等.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2):142-145.

[6] 肖婷婷,余丹.亚低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445-446.

[7] 卢剑波,孙晓川.亚低温脑保护技术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杂志,2012,41(10):1012-1014.

[8] 陈美芬.亚低温对脑保护的治疗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9): 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28

江西 336500 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 (艾志国 李伟) 新余市第二医院外科 (钟立波)

猜你喜欢
脑水肿创伤性颅脑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回神颗粒减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水肿的疗效机制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中医加速康复外科行为在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体会
家兔烫伤早期脑水肿脑组织AQP4表达与MRI成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