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2016-06-09 12:54袁珺黄乐明李飞黄郁波黄涛
当代医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呼吸机通气

袁珺 黄乐明 李飞 黄郁波 黄涛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袁珺 黄乐明 李飞 黄郁波 黄涛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方法 选取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足月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高浓度氧持续治疗时间(4.1±0.3)h、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107.3±5.8)h、住院时间(15.1±2.2)h与对照组(12.4±2.1)h、(141.3±7.4)h、(23.4±2.3)h相比均明显较少(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死亡率6.7%与对照组40.0%相比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3.4%与对照组53.5%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且能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儿死亡率,便于患儿及早出院。

肺表面活性物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临床主要进行ICU治疗,其病死率较高[1]。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肺外源性和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方法,但其治疗效果仍待提高[2]。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存在紧密联系,此次研究中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以期改善患儿预后。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足月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标准》(2012柏林会议);患儿胎龄>37周;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及肺动脉高压等相关肺部疾病;排除其他脏器严重损坏患儿;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5例患儿。观察组患儿中男女比为8∶7;年龄3~26 d,平均年龄(14.2±3.3)d。对照组患儿中男女比为9∶6;年龄4~26 d,平均年龄(14.3±3.2)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对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入院治疗后,均给予患儿呼吸机、气管插管进行支持治疗,并给予患儿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给予患儿70 mg/kg珂立苏(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 20052128)治疗,使患儿处于仰卧位,将患儿呼吸道内分泌物清理干净,治疗前需将固尔舒药液复温至37℃,将药液快速注入气管,并给予患儿复苏气囊进行加压通气,治疗2~4 min,1次/d,病情严重患儿给予2次/d,治疗后给予患儿呼吸机持续支持治疗[3-4]。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高浓度氧持续治疗时间、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对比2组患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资料的表述形式如下: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高浓度氧持续治疗时间、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相关指标对比(x±s)

2.2 2组患儿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死亡1例,治愈14例,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死亡6例,治愈9例,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死亡率6.7%与对照组40.0%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5)。

2.3 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3.4%与对照组53.5%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n(%)]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分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两种。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因肺炎、误吸、淹溺、肺挫伤、吸入有毒物质等原因导致,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因严重感染、严重多发伤、高危手术、胰腺炎等导致。足月新生儿多因窒息缺氧、感染、吸入羊水胎粪、休克等相关心源性以外的因素导致,患儿起病较急,常导致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5]。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方法。但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易导致患儿出现肺损伤;由于患儿肺顺应性降低,进而导致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需调高呼吸参数,而压力过大时,将引起患儿出现氧中毒等,加重肺损伤;严重时将引起气漏,导致肺出血、颅内出血、气胸等,影响患儿治疗效果[6-7]。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引起患儿肺部病变的重要因素。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后高浓度氧持续治疗时间、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少(P<0.05),说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从而有效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减少患儿肺部损伤,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杨梅[8]等人的相关研究中,治疗组(肺表面活性物质)患儿住院时间、用氧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此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进一步肯定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效果。肺表面活性物质一种复杂的脂蛋白,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其能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增加肺顺应性;维持肺泡容量处于相对稳定状况,避免肺萎缩;能阻止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向肺泡内滤出,避免肺水肿;保护患者肺泡细胞;并能降低毛细支气管末端张力,防止毛细支气管痉挛、阻塞等[9-10]。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能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参数设置,减少患儿肺部损伤,提高治疗效果[11],因此观察组患儿死亡率较低。

综上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且能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儿死亡率,便于患儿及早出院,可将其作为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推广运用。

[1] 巢守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医学,2013, 19(32):12-13.

[2] 晏路标,韩树萍,储晓彬,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8):1400-1402,1457.

[3] 覃安志,郑志勇,曾美红,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49(44): 85-86.

[4] 张荣媛,王旭,李守军,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变化的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 30(1):18-21.

[5] 韩芳,王辉,倪银,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D的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7(13):1541-1544.

[6] 史家欣,施毅,苏欣,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成人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1,10(4):340-344.

[7] 严伟凤.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39-40,43.

[8] 杨梅,郑平,李晶,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9):850-853.

[9] 高见,任名,潘雪冬,等.呼吸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19):47-48.

[10] 吴健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59-60.

[11] 沙秀荣.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9-1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37

江西 341099 赣州市人民医院 (袁珺 黄乐明 李飞 黄郁波 黄涛)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呼吸机通气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不通气的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