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比较分析

2016-06-09 12:54万自成汪跃
当代医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穿刺术开颅血肿

万自成 汪跃

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比较分析

万自成 汪跃

目的 对比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穿刺组与开颅组,各40例,穿刺组患者给予锥颅穿刺术治疗,开颅组患者给予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2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但穿刺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开颅组,穿刺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锥颅穿刺术治疗颅内血肿清除较为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优势,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锥颅穿刺术;开颅手术;脑出血;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尤其是合并高血压患者群体中频发,属严重的脑部并发症,有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的特点,对中老年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治疗脑出血的方法包括钻孔血肿抽吸术、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等,但采取何种治疗术式才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手术效果是目前临床医学存在的争议。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旨在探讨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以期能为脑出血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在纳入研究的80例患者中,给予锥颅穿刺术治疗的穿刺组患者疗效甚佳,以下是详情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1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共计8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穿刺组与开颅组,各40例,穿刺组包括男28例,女12例,年龄45~68岁,平均(51.4±4.9)岁,血肿量39~75 mL,平均(52.4±4.3)mL;开颅组包括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0岁,平均(52.4±5.6)岁,血肿量40~80 mL,平均(54.7±5.1)mL。2组患者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比对研究价值。本次研究在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的前提下进行。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拟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年版[2]中叙述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在术前均与我院签署《调查研究知情同意书》,经本院影像科进行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影响学表现为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患者均出现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头痛剧烈、呕吐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呼吸系统严重疾病患者;有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患者;因外伤性和烟雾病引发的脑干出血、脑出血患者;确切动脉、静脉畸形以及颅内动脉瘤患者[3]。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术前均行CT影像学检查,对血肿位置进行确定,在腰硬联合全身麻醉的前提下进行手术。

开颅组行传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尽量避开患者皮层功能区,以最小接近颅骨距离和最大出血面积的CT层面作为切口中心点,做长约5 cm的头皮直切口,钻孔扩大成骨窗后(直径约3~4 cm),呈放射状切开硬脑膜,以脑针穿刺皮层,证实血肿存在后沿非功能区和脑沟分开皮层,直达血肿腔,在直视术野下以小吸引器对血肿进行尽可能的仔细清除,手术结束时在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避免头皮渗血进入硬脑膜下。术后2 d复查CT,若无脑室积血则拔除引流管,若血肿残留量>15 mL,则给予5 mL+1万U尿激酶注入引流管,夹闭4 h后再次开放引流,定期更换敷料,行常规止血和抗感染治疗。

穿刺组行锥颅穿刺术,对血肿穿刺点进行标记后以锥颅器锥开硬脑膜,以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向预定靶点缓慢进针,达到预定深度后拔除针芯,以生理盐水对血肿区域进行冲洗,放置引流管清除颅内血肿,将5万U尿激酶注入到引流管后夹闭,4 h后放开引流,再次注入尿激酶,3次/d。术后3 d再次行CT检查,对开展尿激酶溶解治疗的时机进行判定,注意观察引流情况,给予止血和抗感染治疗。

针对脑实质出血的患者可优先 选择锥颅穿刺术,时间可提前至发病6 h后,若术后出现继发出血或脑肿胀,可再转为开颅。

1.3 观察指标[4]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疗效评定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依据,评分包括意识、面瘫、言语、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6项,每项评分均为5分,最高分30分,分值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疗效分为痊愈、进步、无进步、死亡。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在90%~100%为痊愈;评分减少率在18%~89%为进步;评分减少率在18%以下为无进步,甚至死亡。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进步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前、术后对比 2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但穿刺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前、术后对比[n(%)]

2.2 2组患者疗效对比 穿刺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对比[n(%)]

3 讨论

脑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的脑部并发症,病情严重,通常会导致患者失语、肢体偏瘫、意识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危害极重[5]。在杨慧东[6]的研究中指出,脑出血病发机制和致死原因皆因血肿本身直接或间接导致,血液在裂解、液化、凝固过程中释放出多种带有神经毒素的活性物质,如凝血酶等,导致继发性脑损害。因此,治疗脑出血的关键在于尽早清除血肿,减轻颅内高压,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7]。

目前脑出血治疗的主要术式包括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两种,本次研究主要对外科手术中锥颅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穿刺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开颅(P<0.05),穿刺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原因分析为:(1)锥颅穿刺术有定向准确的优点,可保证引流管置入血肿中心点,并保持引流通常,避免因血肿壁遭受损伤而再次出血;(2)术中所使用硅胶软管进行穿刺,进管时可分离脑组织,损伤小,操作灵活,且硅胶易于调整,操作灵活,不会因血肿体积改变而对引流效果造成影响;(3)在CT影像学的基础上,与软管道相结合,克服了定位误差或穿刺偏离靶点的弊端,血肿清除较为彻底。在裴明和等人[8]的研究中还表明,锥颅穿刺术采用局部麻醉,在ICU病房床边即可操作,推广优势明显,且患者手术时间段,缓解颅内高压迅速,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手术费用和住院时间均较少。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锥颅穿刺术治疗颅内血肿清除较为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优势,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1] 邓有琦,李静梅,杨小华,等.简易锥颅穿刺血肿或脑室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对比研究[J].西部医学,2012,24(12): 2334-2335,2338.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 435-444.

[3] 杨清花.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28):80-81.

[4] 占喜泉.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5,21(21):85-86.

[5] 代飞.锥颅碎吸术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对比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33):73.

[6] 杨慧东.高血压脑出血锥颅穿刺软通道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5):95-96.

[7] 梁伟,张学军,王东挺,等.经额锥颅穿刺基底节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3):42-44.

[8] 裴明和,孙捷.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6):30-3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44

江西 332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1医院 (万自成 汪跃)

猜你喜欢
穿刺术开颅血肿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