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探析

2016-06-09 12:54刘蔚蔚
当代医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尿路感染导尿管神经内科

刘蔚蔚

神经内科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探析

刘蔚蔚

目的 分析研究神经内科患儿留置导尿管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2组患儿的临床干预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患儿发生尿路感染(3.33%)和尿液渗漏(1.67%)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33%)、(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尿路感染和尿液渗漏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护理

在神经内科疾病当中,大部分患儿除了伴有意识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以外,经常还会出现排尿功能紊乱,由于尿失禁或者尿潴留而必须要置入导尿管。然而在置入导尿管过程当中,经常出现尿液渗漏以及尿路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对患儿病情恢复带来非常大的影响[1]。因此,为了尽可能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出现,就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使患儿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本文选取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的患儿120例,对当中60例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的患儿一共有120例,疾病类型包括有脑出血76例、脑梗死29例以及其他15例,120例置入导尿管时间≥10 d,进入医院的时候没有出现发热现象,经过临床检查没有感染,没有严重的肝脏和肾脏疾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男43例,女17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4±3.2)岁;对照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5.9±2.8)岁。2组患儿的相关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

1.2.1 临床操作护理 临床护理人员在置入导尿管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临床操作规程置入导尿管,导尿管置入的长度为:女性患儿首先插入4~6 cm,男性患儿首先插入20~22 cm。看见尿液以后再插入5~7 cm[2],之后通过充水囊给予有效固定,但是在固定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置入的部分,以免由于膀胱压力过大将导尿管冲出,等到水囊固定好以后,临床护理人员应该缓慢轻拉导尿管一直到拉不动为止[3]。

1.2.2 导尿管护理 由于病情的需要,大部分患儿必须要采取卧床休息,置入导尿管过程当中,应该将引流导管给予妥善保管,切勿引导导管牵拉、受到压迫以及弯折等[4]。另外,临床护理人员要定时夹管,要尽早采取膀胱功能恢复训练,一定要特别注意引流导管以及集尿袋的位置,不能比膀胱高,以免尿液逆行导致感染。集尿袋每天必须要更换1次,导尿管每天要更换1次,每天对会阴部位进行护理两次,尤其是尿道口相邻部位不可出现血迹以及分泌物等,临床护理人员要定时输注500 mL的生理盐水联合8万U的庆大霉素对膀胱进行彻底冲洗,以免发生尿路感染。除此之外,临床护理人员要鼓励患儿尽可能多饮水,保证摄入量每天在1 000~1 500 mL。尿液量每小时要在30 mL以上,进而取得冲洗膀胱的目的[5]。

1.2.3 尿液渗漏护理 由于患儿逼尿肌不够稳定,尿道口括约肌过于纤维化或者松弛是造成尿液渗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这个时候,临床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实施持续引流,使膀胱内膜层深部的逼尿肌得到有效保护,进而避免出现逼尿肌纤维化,使发生尿液渗漏的几率明显减少。除此之外,导尿管以及球囊的刺激非常容易造成膀胱痉挛出现,导致尿液从导尿管以外排出,这也是导致尿液渗漏的主要因素。所以,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选择使用大小适宜的导尿管,不可以采用过粗或者过细的导尿管,这是由于过粗或者球囊较大都会增加对导尿管或者膀胱的刺激,进而引发不适感以及膀胱痉挛,然而过细则会非常容易造成堵塞导致引流不畅[6]。

1.2.4 拔管护理干预 长期置入导尿管患儿在拔除导尿管以后经常会出现第一次排尿困难以及尿潴留,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拔除导尿管之前应该夹管3小时,这样会使患儿膀胱充盈,当患儿出现排尿意识的时候,要立即拔管,这样可以帮助患儿马上排尿,在拔除导尿管以后,患儿通常能够立即排尿,并且可以对尿道进行冲洗。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2组患儿的尿路感染和尿液渗漏发生率给予详细记录,同时给予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患儿发生尿路感染和尿液渗漏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尿路感染和尿液渗漏情况对比[n(%)]

3 讨论

神经内科大部分患儿都伴有意识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因此,需要置入导尿管。然而留置导尿管也属于一种侵袭性操作,不但极易导致尿道损伤,同时增加细菌逆行感染的风险[7],对病情恢复和预后带来较大不良影响。因此,要对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术给予高度重视,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8],对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例如,尿液渗漏以及尿路感染等,促进患儿病情恢复,目前被各大基层医院广泛应用。本组研究中对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其中包括导尿管护理、尿液渗漏护理等,根据患者病情,临床护理人员定时夹管,及时采取膀胱功能恢复训练,严格注意引流导管以及集尿袋的位置,不能比膀胱高,进而避免尿液逆行导致感染。此外,由于患儿逼尿肌不够稳定,因而,尿道口括约肌过于纤维化或者松弛是造成尿液渗漏的关键因素,临床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实施持续引流,使膀胱内膜层深部的逼尿肌得到有效保护,进而避免出现逼尿肌纤维化,使发生尿液渗漏的几率明显减少。导尿管以及球囊的刺激非常容易造成膀胱痉挛出现,导致尿液从导尿管以外排出,综合护理中,严格选择使用大小适宜的导尿管,以防过粗或者球囊较大增加对导尿管或者膀胱的刺激,进而引发不适感以及膀胱痉挛,过细造成堵塞导致引流不畅,继而导致尿液渗漏。本文结果显示,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患儿发生尿路感染和尿液渗漏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实践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总之,对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尿路感染和尿液渗漏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1] 许晓明,朱自强.医源性尿道损伤138例诊治体会[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3,18(3):190-191.

[2] 吴显和,刘惠.16 F气囊尿管插入深度和注水量的试验研究[J].护士进修志,2010,21(7):591.

[3] 王惠琴.景继勇.膀胱冲洗护理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3(2):36.

[4] 黄兰,杨雪.导尿及留置尿管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5(1):89-90.

[5] 邹庆香.对留置导尿管的护理及观察[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2):133-134.

[6] 蔡俊红.气囊尿管导尿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9(6):93-94.

[7] 翟佳丽,赵变琴.神经内科留置导尿患者50例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0,38(6):566.

[8] 黄芳.留置气囊导尿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08, 14(Z 1):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64

江西 330000 江西省儿童医院 (刘蔚蔚)

猜你喜欢
尿路感染导尿管神经内科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尿路感染 用药不同
拔管提醒单对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的研究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