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
——记蒙山籍清华学子韦杰三

2016-06-12 02:53
西江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朱自清清华大学

黎 军



“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
——记蒙山籍清华学子韦杰三

黎军

1926年3月18日,参加游行的学生与群众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与军警对峙。

蒙山,是近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的地方。距今80多年前,蒙山就出了一位为反抗日本侵略而献身的清华学子韦杰三,他牺牲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引发这场惨案,是由于日舰入侵并制造了炮击大沽口事件。在国家和民族灾难初露端倪的关头,韦杰三以一个青年学子的远见与忧患,为救国而赴汤蹈火,他是一位为抗日献身的民族英雄。

为“读书救国”而辗转求学

韦杰三,1903年出生于广西蒙山县新圩镇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由于家贫,他小学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因而辍学在乡村里做小学教员。半年后他考入梧州省立师范学校就读,结业后,又到广州培英中学求学。

韦杰三读书求学时,正好处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和抵制外国列强的爱国运动对韦杰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涨的学生运动热潮中,他一边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一边积极从事社会工作,曾担任校刊编辑、学生自治会干事等职。

1921年夏,为了实现在乡间创办“模范学校”的抱负,韦杰三先后转学到东南大学附中、吴淞中国公学读书。1923年,因为经济窘迫,他不得不回到家乡,担任蒙山县立中学英语和音乐教员。他和进步教师一起开设“源生和”书店,出售《向导》《新青年》《学生杂志》等进步书刊,传播科学民主新思想。

1924年秋天,韦杰三抱着读书救国的宏愿,再次到上海求学,进入进步力量较强的上海大学,在英文文学系学习。当时,上海工人罢工斗争高潮迭起。1925年5月14日,上海日商纱厂工人抗议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而进行罢工。15日,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10余人。22日,韦杰三与上海大学同学浩浩荡荡参加顾正红追悼大会,途中多名同学被逮捕,帝国主义分子决定于3 0日公审被捕学生。面对帝国主义的暴行,上海工人、学生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韦杰三对美、日帝国列强的行径十分愤慨,积极投身到反帝斗争浪潮之中。这天,游行队伍又一次遭到英国巡捕开枪屠杀,死伤1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惨案发生当晚,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上海人民实行罢工、罢市、抗议帝国主义的大屠杀,并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这次斗争,成立了上海总工会,作为反帝斗争的核心。

6月1日,上海轰轰烈烈的“三罢斗争”开始了,声势更加浩大。6月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书》,全国30多个城市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韦杰三与上海大学的同学奔波于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讲演,发动群众为死难者捐款。

在坚持斗争的日子里,韦杰三还通宵疾书写文章,发表在上海的进步报刊上,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表达对工人运动的支援,还写诗歌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上海学生会成立时,他积极加入学联组织,与工商界联合会人士一起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五卅惨案”后,全国反帝形势高涨,接着发生了广州“沙基惨案”。奉系反动军阀张作霖开进上海,封闭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接着又强行解散上海总工会,通缉拘捕罢工斗争的领导人。韦杰三所在的上海大学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被强令解散。

在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恶形势下,韦杰三并未被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镇压吓倒,反而更激发了“读书救国”的强烈心愿。这年秋天,适逢北京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将招收新制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韦杰三毅然赴考,于1925年秋天进入清华校园,成为大学部一年级新生。

将热血酒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

韦杰三进入清华大学之际,全国反帝运动继续高涨。1925年10月下旬,帝国主义和段祺瑞政府“特别关税会议”在北京举行,北京各校沪案(“五卅惨案”)后援会等机构召集北京各校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关税会议,力争关税自主。北京130余所大中学校的100多个团体20000多人到新华门召开国民大会,大会遭到军警镇压,学生被打伤数人,被捕数人。11月底,经过充分准备,北京工会、学生会又发起大示威,高喊“打倒段祺瑞政府”、“打倒奉系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上街游行。韦杰三进入北京清华大学后,继续参加这些学生运动,活跃在示威游行的队伍之中。

1926年3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帮助奉系军阀的名义,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国民军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16日,日本强说国民军违反了《辛丑条约》,蛮横地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议”,并纠合《辛丑条约》关系国英、法、美、意、荷、比、西、日等八国公使,向北京政府外交总长提出最后通牒,以维护特殊权利为由,无理提出限于18日中午前,中国方面撤去海陆封锁等五项要求,否则,各国海军将决定采取必要手段。

面对日本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段祺瑞执政府屈服于压力, 表示将遵守《辛丑条约》,撤除海口封锁。因此,激起了京津人民的极大愤怒,民众的反帝情绪空前高涨。

3月18日,韦杰三与清华同学参加了由北京200多所学校和群众团体5000多人在天安门召开的国民大会。

会后,2000多人参加游行。清华大学的学生统一参加了游行抗议,韦杰三活跃在清华大学这支队伍中。他们手里举着小红旗,沿途高喊“打倒帝国主义”、“严正驳复最后通牒”等口号,边走边散发传单。

游行队伍路线经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中午1时左右到达位于北京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此刻,这里已布满全副武装的卫队,戒备森严,杀气腾腾。突然,卫队警官狂鸣警笛,枪声响了。游行队伍赶忙躲避四散,很多人中弹倒地,鲜血流淌,现场凄惨混乱。随后,执政府北门又冲出几十名大刀卫队,挥动大刀向群众砍杀。这场对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的大屠杀,经历约半小时之久才停息。

纷乱中,韦杰三中弹倒地,有两位同学冒死扑上前去将他抬出来。还有女学生冲出去将处在危险枪口下的男同学拉出来。事后经北京市互济会调查,惨案造成游行人员47人死亡,155人重伤,轻伤者难以计数。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长陈乔年胸部被刺刀刺伤。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北京大学李家珍、张仲超,北师大学生范示融,燕京大学魏士毅,工业大学江禹烈,农业大学林孔唐等,都在这次惨案中壮烈牺牲。

韦杰三腹部连中四弹,同学们把他送到协和医院抢救,因为伤势过重,他于21日凌晨1时48分去世。韦杰三在临终前,对围在病床旁边安慰他的同学说:“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韦杰三牺牲时,仅23岁。

英名留在烈士纪念碑上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各大学分别召开追悼会。清华大学将韦杰三的遗骨安葬在清华校园内小河南侧的山坡上,还特意从被帝国主义列强烧毁的圆明园废墟上移来一根大理石断柱作为墓碑,上刻“韦杰三君死难纪念碑”。

3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三院举行了全市性的追悼大会,门前扎素彩牌楼一座,上书“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两边挽联写着“先烈之血,革命之花”。主席台上放着烈士的血衣和遗像,气氛悲壮激昂,大家都痛悼逝去的烈士。接着,全国各地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追悼会。

1929年,北平各界纪念“三一八”烈士殉难三周年,组织了“三一八”烈士公墓筹备委员会,在西郊圆明园旧址内设立了“三一八烈士公墓”,于3月18日举行公葬大会,将烈士的遗骸葬在公墓中,碑上刻烈士的姓名、籍贯。韦杰三的遗骨也移至“圆明园烈士公墓”安葬,清华校园内依然保留着他的死难纪念碑。

1957年3月,清华大学第十三届学生代表大会决议,把“断碑”移到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并在碑的右侧另置石条一方,上刻断碑的说明和烈士的临终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

在韦杰三殉难后的那些日子,清华大学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学生会收集韦杰三的遗作,编辑出版了《韦杰三纪念集》和陈云豹编写的《韦烈士行述》等文集,纪念集有梁启超亲笔题写的《陆放翁送芮司业诗借题韦烈士纪念集》。

朱自清愤书《哀韦杰三君》

韦杰三在协和医院逝世当日,清华大学师生将他的遗体用灵柩运回学校旧礼堂,重新进行装殓,全校师生为他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先生,在参加追悼会之后,于4月2日写下了一篇沉痛悲愤的文章《哀韦杰三君》,刊载在4月9日的《清华周刊》上。朱自清这篇哀悼文章,与鲁迅先生那篇同样为哀悼“三一八”殉难者的《纪念刘和珍君》,至今还撞击着人们的灵魂,两位国学大师为烈士留下了不朽的文字。

朱自清先生与韦杰三在清华大学曾有一段师生情谊,他在《哀韦杰三君》开头写道:

“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第一回见他面时就这样想。这一天我正在家,听到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年。我问他‘贵姓’的时候,他将他的姓名写在纸上给我看,说是苏甲荣先生介绍他来的。苏先生是我的同学,他的同乡,他说前一晚已来找过我了,我不在家,所以这回又特地来的。我们闲谈了一会,他说怕耽误我的时间,就告辞走了。是的,我们只谈了一会儿,而且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话——我现在已全忘记——但我觉得已懂得他了,我相信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朱自清先生在《哀韦杰三君》中继续写自己加深认识韦杰三的印象经过:

“第二次来访,是在几天之后。那时新生甄别试验刚完,他的国文课是被分在钱子泉先生的班上。他来和我说,要转到我的班上。我和他说,钱先生的学问,是我素来佩服的,在他班上一定比在我班上好。而且已定的局面,因一个人而变动,也不大方便。他应了几声,也没有什么,就走了。从此他就不曾到我这里来。有一回,在三院第一排屋的后门口遇见他,他微笑着向我点头,他本是捧了书和墨盒去上课的,这时却站住了向我说:‘常想到先生那里,只是功课太忙了,总想去的。’我说:‘你闲时可以到我这里谈谈。’我们点首作别。三院离我住的古月堂似乎很远,有时想起来,几乎和前门一样。所以半年以来,我只在上课前下课后几分钟里,偶然遇着他三四次。除上述一次外,都只匆匆地点头走过,不曾说一句话。但我常是这样想: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朱自清先生在文里写了自己对韦杰三的印象以及韦杰三的一些言行事迹,写出这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朱自清的行文可见:韦杰三是一个好学上进,十分敬重朱先生的学生。

《哀韦杰三君》一文中,朱自清写韦杰三的个性“静默里含有忧郁,悲苦,坚忍,温雅等等,是最足以引人深长之思和切至之情的。”“他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他在临终离开我们之前,写了那样平静的两句话给校长(那两句话是:“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笔者注)。他那两句话蕴含着无穷的悲哀,这是静默的悲哀!所以我现在又想,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

朱自清对殉难的韦杰三倾注深切怀念之情,《哀韦杰三君》中继续写道:“我二十日进城,到协和医院想去看看他,但不知道医院的规则,去迟了一点钟,不得进去,我很怅惘地在门外徘徊了一会。”朱自清仿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复地说:“我二十日若早去一点钟,还可见他一面呢。这是十分遗憾的!二十三日同仁及同学入城迎灵,我在城里十二点才见报,已赶不及了。”“下午回来,知道灵柩已安放在旧礼堂里,我去的时候,正在重殓,韦君已穿好了殓衣在照相了。”“棺盖已盖上,唉,韦君,这真是最后一面了,我们从此再无再见之期了!死生之理,我不能懂得,但不能再见是事实,韦君,我们失掉了你,更将从何处觅你呢?”

朱自清写这篇《哀韦杰三君》时是28岁,刚调到清华园执教不久。在当时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中,朱自清被称为“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他从来不用猛烈的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的“温和的”民粹主义知识分子。他的笔下所写的,是《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样的经典名作。可是,面对正义的流血,朱自清却不能平静,当上海的“五卅惨案”在南京路上血流成河的时候,他疾笔写下一首著名的《血歌》。这回北京的“三一八惨案”,他也压抑不住写下《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痛斥帝国主义列强和反动政府的罪行。而且,在《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中,也写到韦杰三。他在《哀韦杰三君》文章的结尾,几乎在悲愤地哭喊:“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待着他迢迢千里的老父,天气又这样坏,韦君,你的魂也彷徨着吧!”

烈士的夙愿:中国怏强起来啊!

回想在90年前,韦杰三这样一位青年学子,临终前喊出这样的遗言:“中国快强起来啊!”这样的遗言重于九鼎,重于千钧。韦杰三烈士的遗言,韦杰三烈士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清华后人。

2001年,清华大学已退休的教授吴麒,在一次研究生座谈会上,谈到“我心中的清华精神”时说:

“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清华人是韦杰三,他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而死于1 9 2 6年。当时清华建校才1 5周年,他年仅23岁,正在读大一,与在座诸位年龄相仿。他的同学从圆明园运回一截被帝国主义强盗砸断的石柱作为纪念碑,来象征他被帝国主义夺取的年轻生命。这纪念碑就在图书馆对面小河的南岸。纪念碑旁的铭石上镌刻着韦杰三的临终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这是历史上留存到今天的最早的清华人的声音。我每次读这话,都受到强烈的震撼。韦杰三是最早为中华民族从列强压迫下求解放而牺牲的清华人。”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朱自清清华大学
清芬正气朱自清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