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的采茶戏

2016-06-12 02:53熊式光
西江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采茶戏唱词粤剧

熊式光



石桥镇的采茶戏

熊式光

从1926年至今,苍梧县石桥镇的采茶戏已上演了90年,采茶戏以最接近平民百姓生活的情景,通过最朴素简单而又通俗生动的戏剧艺术形式,向广大群众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传播传统的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寓教于乐,得到各阶层群众的喜爱和认可。

那么采茶戏是怎么来的呢?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石桥街曾成立一个名为“镜影山房”的文艺组织,他们请梧州市的粤剧老倌黄醒中和一位艺名叫“凉粉草”的师傅来教粤剧,曾上演过《夜审郭槐》等古装剧目。粤剧的唱腔多、乐器多,曲调也比较复杂,对演员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另外,粤剧每演一场戏都必须先编好剧本,再在师傅的指导下根据剧本进行排练,待比较熟练才能演出,这样费时、费事的活动,业余剧团难以为继。

所以,1926年前后,梁树棠等人在石桥街成立“新明星”舞艺班,参加人数有20多人,还请来当时信都县一个名叫廖碧成的师傅来教戏传艺。廖师傅传授的戏,是用桂柳话来说唱,又唱又跳,属于歌舞剧一类,曲调简单易学,节奏明快。现在看来,应是桂北彩调。廖师傅最初教的唱腔是“八条”,主要包括走路时唱的“路腔”,堂前吩咐时唱的“训话腔”,哭诉时唱的“诉因由”,送别时唱的“送情郎”等。

就拿“路腔”来说,生、旦、丑、净、末的角色不同,所唱的腔调是不同的,但唱词都是:“出到门来往前走,一心要往大路前,急急忙忙走得快,不觉来到我门前。”唱腔是固定的,唱词可根据剧情需要稍作变通。

后来,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情节,熟悉故事内容,念白(甚至唱词)都改用本地话。此外,在唱腔方面,还吸收了一些本地民歌的唱腔和《孟姜女》《梳妆台》《玉美人》《苏武牧羊》等粤曲小调的唱腔,形成了独特的石桥采茶戏。

除石桥街以外,泗歧、学田、培中、东挂等村,都曾有过采茶戏社,其中泗歧冲石梯村的剧社成立于1938年前后,师傅是苍梧县旺甫人,叫黎锦鸾。90年来,整个石桥镇曾先后有过10多个采茶戏班,演出剧目也由情节比较单一的《阿三戏公爹》《王三打鸟》之类转向长篇古传,如《金叶菊》《玉葵宝扇》《拗碎灵芝》等。这些长传宣扬的都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因果报应思想,从而达到劝人积德行善的目的,每本长传最少要演三夜两天。也有些剧目选自古典名著中的精彩回目,如《王允献貂婵》《武松杀嫂上梁山》以及“三言二拍”中的传奇故事。当然,像《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戏目,也是必演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石桥采茶戏,都是没有详细剧本的。大都是临演出前一两晚,集中所有演员分配角色,然后听导演讲“传”。每个演员都必须认真听讲,一来了解故事内容,二来是弄懂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场次安排等。演出时,导演在每位演员出场前,都作扼要提点,交待他(她)这次上场的目的、任务,并在后台作提示性指导。

念白时,导演在后台读一句,演员便向观众念一句,并配以适当的舞台动作。在念舞台对白时,万一有一方对答不上,另一方就要随机应变即兴发挥,进行“救场”。演唱时,唱腔要配合乐曲,因此演员听乐队奏什么曲的起板,就唱什么曲调。假如演员的遣词造句一时跟不上曲谱,就用“衣合嗨”这些衬字补上。

这种演出方式叫“点戏”(或叫“点传”)。“点戏”法,虽说很原始,演出质量也不高,但不费时,也不费事,对于业余剧团来说很方便。在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演戏的人与看戏的人都不很在意戏演得好坏。演戏的人追求的是穿上戏袍在台上晃来晃去的快乐、满足以及全身心的放松,如果演丑角的能逗得人们哄堂大笑,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而看戏的人希望能领会故事内容,从而受到教益,更多的人追求的是那份热闹,那是难得的亲友团聚,也是一种难得的消遣活动。正是:“城市喜欢查笃撑,农村钟意能痴袍。”前者指粤剧,后者指采茶戏。

在农村,每个农历月份都有一个以上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正月)、土地诞(二月二)、北帝诞(三月三)、清明节……而且自古有话“节日莫勤,平时莫懒”,人们都希望在节日这天彻底放松一下,因此各地的采茶剧团都趁机在各处演出,既是演练,也是献给家乡父老的文化大餐。每逢春节后一段农闲时间,采茶剧团便走村过寨到外地演出。笔者记得孩提时常听到这样一首关于演戏的诗:

锣鼓喧天上彩楼,

男人装扮女人头。

容易少年容易老,

一时快活一时愁。

金榜题名空富贵,

洞房花烛假风流。

谁人识得其中意,

莫学少年去荡游。

现在重温这首尘封已久的诗,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戏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听到了或铿锵或轻快的鼓乐声,以及节奏明快、音韵悠扬的“一条龙”曲调,真令人情思悠悠,感慨无限。古代演戏全是男班,旦角(包括花旦、青衣、婆角)均由男演员饰演,故有“男人装扮女人头”的诗句。诗的前六句是对古代演戏情景的描写,惟妙惟肖。诗的末联“谁人识得其中意,莫学少年去荡游”,似是劝诫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要虚度人生。然而,把戏剧这种舞台艺术当作游戏人生的说法未免失之偏颇,倒是另外一副有关庙会的戏台楹联写得合情合理:

不信神有灵,问庙前白叟黄童,红男绿女;

谁云戏无益,看台上义夫节妇,孝子忠臣。

这一副楹联就充分肯定了戏剧的教化功能。此外,凡是参加过采茶剧社的人,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也因唱戏而得到一定提高。例如,民国时期旺湾乡有个叫石梯的行政村,那里有个“庆春堂”剧社,每年春节过后都到外地演出(当地人叫“搬戏”,也叫“游春”、“舞春色”)。该剧社的一些成员通过舞台实践,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解放后都成了国家干部,或进政府机关,或进供销社,或成为小学教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显著提高,石桥的采茶戏团改变了过去的“点戏”习惯,每演一场戏都编写剧本,并把唱词用幻灯照射在舞台的屏幕上,使群众能了解唱词内容,同时改变采茶戏一贯只演古装戏的传统,编写新剧本,上演反映现代生活的采茶戏,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气象,并且取得可喜的成绩,在1982和1984两年的苍梧县民间文艺汇演,石桥镇表演的采茶戏《拆篱笆》和《苍山凤》都获得一等奖。

责任编辑:陈薇

小说天地

曾有一副戏台楹联这样描述采茶戏:“衣合嗨乃是唱口,上工尺配合弦头”。中国古代,在简谱未传入之前,都是使用“工尺谱”的,采茶剧如此,粤剧也如此。“上工尺”相当于“132(哆咪来)”,而“弦头”指代乐器。因为采茶戏是以管弦乐器伴奏为主的,所以下联的意思是:演出时,乐器伴奏要靠谱,不能胡来。

猜你喜欢
采茶戏唱词粤剧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唱词(外一首)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南昌采茶戏与萍乡采茶戏之比较研究
我爱家乡的采茶戏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