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治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临床观察

2016-06-15 17:12
中国医疗美容 2016年1期
关键词:牙合下颌系数

王 玲

徐州市沛县中医院口腔科,江苏 徐州 221600

矫治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临床观察

王 玲

徐州市沛县中医院口腔科,江苏 徐州 221600

目的 研究矫治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临床表现。方法 择取我院起于2014年1月,止于2015年7月,收治入院的混合牙列期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患者,共计15例。15例患者均接受正畸矫治。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15例患者的全口曲面断层片,并做相应的数据测量。待测量结束后,统计并剖析15例患者的测量数据。结果 经过正畸矫治之后,本组15例患者的面部不对称症状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矫治后,15例患者两侧的髁突以及下颌垂直高度的高度差,均明显低于矫治前;且其髁突偏斜系数,也明显小于矫治前。矫治前/后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中应用正畸矫治法,利于患者下颌骨不对称症状的快速缓解,临床应用价值颇高。

正畸矫治;下颌偏斜;髁突;个别牙反合

个别牙反合属牙科类疾病[1],其致病因主要有三个,分别为:1)牙齿萌出时,不具有规则性;2)乳牙滞留;3)牙弓长度大幅度减少。而下颌偏斜的发病机制,则为:个别牙错位情况的发生,使得正中关系位发生咬合方面的干扰,并让牙尖交错合的形成出现问题[2]。此时,下颌骨就会逐渐向前方亦或者是侧方发生移位,进而形成下颌偏斜。本文就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矫正作临床报告。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间,接收入院的混合牙列期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的患者中,随机择取15例来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本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9~13岁,平均(11.94±0.32)岁。侧切牙反合并同侧后牙反合患者,共计3例;一侧尖牙反合患者,共计4例;尖牙及一侧侧切牙反合并同侧后牙反合患者,共计8例。

1.2 排除标准

伴合单侧髁突肥大病症的患者;具有关节感染损伤病史的患者;有系统病史的患者;由其它类型的疾病引发下颌偏斜的患者。

1.3 方法

本组15例患者,均行正畸矫治,具体如下:

1.4 临床观测指标

于矫治前/后,分别对本组15例患者的全颌曲面断层进行拍片,然后再借助相关的“Adobe Photoshop CS2”软件,对拍摄好的断层片实施定点测量操作。本次测量的项目,主要包括下述几个:1)下颌垂直高度,记作“R”;2)髁突高度,记作“H”;3)升值高度,记作“X”。

待测量完成后,结合测量所得的数据,准确计算出本组15例患者下颌升支偏斜的系数。其计算方式为:S/Z×100%。其中,S代表的是下颌两侧垂直部位高度的差值,Z代表的是下颌两侧垂直部位高度之和。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 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以t检验做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矫治前两侧R、H以及S的情况

矫治前,本组15例患者两侧的X、H以及R,均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矫治前两侧X、H与S值的对比分析表

2.2 对比矫治前/后两侧X、H以及R的高度差

15例患者矫治前两侧的X高度差为(0.81±1.15),矫治后为(0.16±0.92),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15例患者两侧的H高度差为(4.90±2.31),明显低于矫治前(0.48±1.94)。矫治前/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15患者矫治前/后两侧的R高度差,矫治后的值,明显低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结果,如表2。

表2 两组矫治前/后两侧X、H与R高度差的对比分析表

2.3 对比矫治前/后X、H与R的偏斜系数

15例患者矫治前的H偏斜系数为(3.21±1.75),矫治后为(2.38±1.62),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15例患者的X以及R偏斜系数分别为(9.28±3.84)、(4.98±2.26),矫治后为(6.07±2.18)、(3.13±1.27)。矫治后的X以及R偏斜系数,明显小于矫治前。矫治前/后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如表3。

表3 两组矫治前/后X、H与R偏斜系数的对比分析表

3 讨 论

现阶段,我们可选取正畸矫治法对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有研究表明,正畸矫治法不仅能够起到对患者的髁突不对称症状进行有效修复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达到降低下颌骨功能性移位发生率的目的[3]。此外,早期的正畸矫治,还能够实现促进患者牙弓长度增长的效果,利于其下颌偏斜症状的良好改善[4]。临床实践,表明:约有85%左右的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患者,其在接受早期的正畸矫治治疗之后,牙弓长度的增长得到了有效的保持[5]。

本次研究的结果,充分表明:本组15例患者在接受正畸矫治后,其两侧的H以及R高度差,明显低于矫治前;且其矫治后的X以及R偏斜系数,也明显小于矫治前。矫治前/后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个别牙反合引起下颌偏斜应用正畸矫治,可促进患者面部不对称症状的快速改善,并帮助其有效解决下颌骨出现的骨骼问题。

[1] 张丽萍,肖丹娜,黄毅,等.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正颌外科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1):4-6,9.

[2] 宋丽娟,石磊.改良合垫式矫治器治疗替牙期个别牙反合的临床评价[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384-384.

[3] 王宗安.压膜可摘式附加舌簧正畸矫治器矫治替牙期个别恒前牙反(牙合)37例[J].海南医学,2013,24(2):250.

[4] 张华.伴轻度拥挤的个别切牙反牙合的矫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z1):172-173.

[5] 章成凤,王楠,侯爱兵,等.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牙合)接触特征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12):1447-1449.

王玲(1977-),女,徐州沛县中医院,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牙合下颌系数
基于符号相干系数自适应加权的全聚焦成像
关于牙合与咬合名词定义的商榷
暂时性(牙合)垫在重度磨耗患者中的作用与意义
迷人的下巴
嬉水
正畸治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咀嚼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阶变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常系数化的判别准则
CB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评价
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错(牙合)伴牙列缺损效果探讨
磨骨术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