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6-06-15 14:54李玉琢
当代医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心肺冠脉溶栓

李玉琢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李玉琢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心肺复苏救治成功后的52例患者(复苏时间小于10min),30例复苏后经家属同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另外22例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并未溶栓(对照组)。比较2组冠脉再通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溶栓组30例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19例(63.33%),对照组再通3例(13.64%),2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临床疗效良好17例,良好率为56.67%,优于对照组的13.64%(P<0.05);溶栓组死亡2例,死亡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成功后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高、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心肺复苏

急性心肌梗死指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大多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循环功能严重障碍,危及生命。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关键在于打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1]。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恢复心肌再灌注方面,疗效肯定,实施简便,但静脉溶栓应用于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时,疗效仍有较大争议[2-3]。选择52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时间小于10min)后患者,比较溶栓治疗患者与未溶栓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临床效果,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成功后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心肺复苏(复苏时间小于10min)救治成功后的5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有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谱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其中30例复苏后经家属同意采用静脉溶栓,为溶栓组;另外22例采用常规治疗,未使用溶栓,为对照组。溶栓组男22例,女8例,年龄52~75岁,平均(66.32±3.16)岁,体质量68~84kg,平均(73.84±4.63)kg,前间壁心肌梗死12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1例,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7例;对照组男

15例,女7例,年龄58~75岁,平均(67.54±3.24)岁,体质量

66~85kg,平均(77.82±5.23)kg,前间壁心肌梗死4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例,侧壁心肌梗死3例,下壁心肌梗死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心梗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静脉溶栓方法 心肺复苏成功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监护、休息、止痛,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抗休克、抗心力衰竭等。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静脉溶栓,具体实施方法可选:(1)30min内静注尿激酶150万~200万U。(2)60min内静注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150万U。(3)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100mg在90min内静注。

静脉溶栓需注意:(1)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2)若无禁忌应尽快实施溶栓,不得耽误病情。(3)溶栓过程中应严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4)注意链激酶的过敏反应。(5)使用rt-PA前后,需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1.3 评价标准 冠脉再通的标准:(1)2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50%以上;(2)2h内胸痛等临床症状缓解;(3)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率失常;(4)心肌酶峰值提前出线。也可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

疗效评价标准[5]:疗效良好:临床症状缓解,心电图、心肌酶谱较前改善,数日内恢复正常,30d内未死亡、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Killip分级Ⅱ级以下,否则为疗效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脉再通情况比较 根据上述标准判断,溶栓组30例中冠状动脉再通19例,再通率63.33%;对照组22例中冠脉再通3例,再通率13.64%。溶栓组再通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 根据上述标准判断,溶栓组良好率为56.67%,死亡率为6.67%;对照组良好率13.64%,死亡率36.36%。溶栓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情况(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6]。发病时,冠脉管腔闭塞,血供急剧减少,而侧支循环还未建立,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发严重的循环障碍,患者出现胸部剧痛、恶心呕吐、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患者心跳及呼吸得以恢复,生命得到挽救,但心肺复苏导致肋骨、肺组织及纵膈内器官的损伤不可避免,有学者认为,此时进行溶栓,激活纤溶系统,凝血功能下降,可能会加大患者出血风险,影响临床疗效[7]。

本研究结果显示,溶栓组的冠状动脉再通率63.33%、临床疗效良好率56.67%、死亡率6.67%,均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虽然超过10min的心肺复苏是溶栓治疗的禁忌证,但只要不出现肋骨骨折、血胸、心包填塞等复苏并发症,仍可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临床效果值得肯定[8]。需要注意的是,在溶栓过程中,须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的变化,准备抢救设备及人员,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在复苏时间不长的情况下,积极采用溶栓治疗,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

[1] 罗莘.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7):61-63.

[2] 王日兴,符爱玉,李诗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8):27-28.

[3] 吕爱莲,胡松.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3):451-453.

[4] 朱灵燕.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48-49.

[5] 裴凤群.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7):117-118.

[6] 田静峰,李俊德,雷燕,等.中国2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329-332.

[7] 冯汀兰,赵宇芳.溶栓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35-236.

[8] 陈军.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32(1):68-6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064

吉林 138000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医院心内呼吸一科(李玉琢)

猜你喜欢
心肺冠脉溶栓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心肺血管病杂志》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