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亚文化区命名构想

2016-06-16 09:07郭亚平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锦江天府亚文化

郭亚平

当代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甚至城乡空间的变化愈演愈烈,新区的设立与建设,使得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愈发得到重视。随着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区的设立,为增强各方对天府新区的认同感与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对新区亚文化区的划分及命名在这时显得尤为重要,而新区范围内的历史地名文化资源发展也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引言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但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与观念。由于亚文化往往是直接作用或影响着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因此其影响力通常会比主文化的更大。因此,天府新区的设立,以及人们对天府新区的认同,从社会心理上来说,归根结底还是对天府新区核心文化的认同。通过不断梳理新区范围内各地的历史地名文化资源,“整合原本孤立的各类资源点,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营造区域整体历史文化氛围,减少因资源点孤立造成的背景信息衰减”。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划分亚文化区,对天府新区历史文脉的整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必将更好地带动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与思路

201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涉及“成都、眉山、资阳3市的7个县(市、区)、37个乡(镇、街道),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社会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居民社会行为习惯与文化价值观点,因此,在新区建设伊始就需要对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本课题将通过对四川天府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挖掘深层次的文化资源,在尊重地域文化和社会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亚文化区”的划定与命名,旨在传承天府新区文脉,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位,为整合形成天府新区核心文化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塑造“文化成都,底蕴天府”的形象,以提升新区整体资源的竞争力,推动新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天府新区范围内最有价值的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华阳、东升、金华、黄龙溪、籍田、大面、柏合、丹土地、山泉、茶店等区域,这些资源聚集区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并与几条主要水系以及龙泉山脉的线性结构大概一致,反映了古蜀居民‘溯水而生,依山而居的史实”。在此类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潜在的空间联系与历史线索,充分挖掘整合相关文化资源,以历史地名、河流山川、历代政区沿革为前提,梳理锦江、鹿溪河、龙泉山等沿线部分区域历史文化遗迹,以河流山川作为历史文明发展空间的载体,并以此为基点划分亚文化区并实现对相关区域的命名。

三、天府新区亚文化区以山河划界的理由

四川天府新区作为年轻的国家级新区,虽然成立时间较短,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成都,在历史上曾占据了重要的门户位置,发达的水利工程设施直接推动了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并带动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从而造就了辉煌的古蜀城邑,使之成为包容多元文化的高地。通过深入了解,可以清晰认识到古蜀居民“溯水而生,依山而居”的社会发展状况,成都的发展无疑是得益于锦江,这条成都的母亲河,是她不断滋养推动着“天府”的发展与繁荣。随着东风渠的开凿修建,使得四川天府新区以东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转变,当地绝大部分土地得到了更好的滋养灌溉,对当地社会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投入使用的时间较短,但却与锦江一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一)锦江划界天府新区亚文化区之理由

四川天府新区的“天府”之名即来源于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作为划分亚文化区重要界限之一的“锦江”,是“天府”之名产生的摇篮,自古锦江绕锦城,成都的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锦江这条母亲河的滋润和哺育。《史记》所载:“李冰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指的便是平行双流郡下的“二江”,这是锦江最早的名字。从现代意义上来说,锦江是泛指流经成都城区的主要水系,由干流清水河、南河、合江亭到黄龙溪,北支城区府河段,东支沙河段,西支西郊河段构成。在古代“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现实情况下,锦江便成为了成都连接外部世界的纽带,并且绝大多数重要的文化遗迹都位于此江两岸,包括锦官城以及杜甫草堂、浣花公园、青羊宫、武侯祠、大慈寺、合江亭、望江楼等等。“无论在地方志、史籍还是历代诗词作品中,锦江都是成都最响亮的城市名片和形象代言物,特别是在诗词作品中,锦江的概念已不单指某一条江或某一段河道,它已成为了成都城市水系的统称,泛指流经成都的、携带着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江河水系,在文化上的意义就比仅指某一河流那样的实际称谓更显得重要”。

(二)东风渠划界天府新区亚文化区之理由

划分亚文化区另一个重要界限即为东风渠、龙泉山一线。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工程,从1956年3月至1966年更名为东风渠并沿用至今已先后进行了四期工程建设,其后政府更是多次投资先后进行了数次工程建设。自都江堰府河引水自流灌溉成都市东、新都县南、龙泉驿区北、毗河以南至龙泉山西麓丘陵地带。如今,东风渠“供水灌溉成都市的都江堰、彭州、郫县、温江、双流、新津、青白江、金堂、龙泉驿、青羊、金牛、成华、锦江、武侯、高新等16个县(市、区)和眉山市的仁寿、彭山、东坡3个县区,灌面291.72万亩。同时承担向黑龙滩水库灌区、龙泉山灌区226.3万亩农田的输水任务”,虽然东风渠建设时间还不到60年,但从建成伊始就发挥了巨大作用,至今俨然已是天府新区东部地区的母亲渠了。东风渠以东地区的龙泉山,在唐代称“分栋山”,《北周文王碑》称“分东岭”;直到明代才改为“龙泉山”,其境内有北周文王碑、蜀僖王陵,以及摩崖造像等古迹。通过对东风渠、龙泉山一线以东地区历代政区沿革梳理,发现这片区域内绝大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曾划归资州管辖或是简州直属,与异属益州的龙泉驿区的大西街道等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

四、天府新区亚文化区的构建

“在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塑造城市文态是规划工作的重点。这需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从而有效的推动城市文脉的塑造和延续,营造出更为浓厚的城市人文氛围”,这就需要将原本孤立的文化点整合起来,化单一为复合,凝聚为一个核心,对不同的文化区进行整合划分,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充分展示、利用,这“不仅有利于天府新区文脉的传承与延续、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使城市格局、形态特征更加鲜活,使整个天府新区更有性格,更具生命力”。

在大尺度范围中,以古蜀文化、三国蜀汉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宗教文化、古镇文化、客家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各种文化为基础,深刻把握历代政区沿革,通过挖掘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脉络与线索,连接各分散的文化节点,以点成线再拓展到面,对整体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把握,形成亚文化分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命名,以锦江、东风渠一线为主要线索脉络将天府新区亚文化区进行划定,初步划出三个片区,即锦江西区、锦江东区和湖山区,

锦江西区

锦江西区是以锦江为界,锦江以西为锦江西区,包括双流县(东升街道、西航港街道、黄甲街道、华阳街道、公兴街道、胜利镇、永安镇、黄龙溪镇)、新津县(普兴镇、金华镇、青龙镇)和高新区(石羊街道、桂溪街道)。从现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分布状况来看,三国蜀汉文化或者说是历史文化深厚的点主要分布于锦江以西。锦江下游、新区南端的黄龙溪,古名“赤水”,据《仁寿县志》记载:“赤水与锦江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溪清江,真龙内中藏”,《隶读》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铸一鼎,象龙形,沉水中┉故名曰黄龙溪”。

地名,可谓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地区历史、社会和自然地理的文化载体,是该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梳理出锦江西区范围内的历史地名文化有助于加深对锦江西区文化的了解,便于梳理出锦江西区的历史文化脉络痕迹,同时,有助于这些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古地名焕发出新的的时代气息。“广都”是天府新区范围内历史最悠久且流传至今的地名,始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城镇发展历史,其城址大概位于今四川天府新区华阳镇,本是古蜀国三都(即新都、广都、成都)之一。除此,还能看到在天府新区内有许多古地名与远古传说有关,如有供奉开天辟地的远古神灵盘古的“盘古祠”,有传说大禹用于治理洪水的“息壤”遗迹,有三国蜀汉国君刘备率领群臣春耕于郊的“籍田”,更有上文提到的舟楫如梭的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集散地的码头——“黄龙溪”,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其中不少地名还与历史名人有关,如“龙华山”上、“顺圣寺”旁,唐代宰相段文昌曾在此潜心读书;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夜宿“二江驿”时写下了“鸡鸣原前风折树,夜到双流雨如注”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等等。此外,天府新区的不少地名还与宗教文化有关,如伏龙寺、南阳寺、定光寺、韩婆岭、倒骑龙等独具特色的古地名,无一不记录着这一片区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痕迹。

(二)锦江东区

锦江以东,东风渠以西区域为锦江东区,包括高新区(中和街道)、双流县(新兴镇、万安镇、正兴镇、兴隆镇、煎茶镇、籍田镇、三星镇、大林镇)、仁寿县(视高镇)和龙泉驿区(大面街道)。锦江东区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历史积淀相对薄弱,著名的历史文化遗留点也较少,现如今更是定位于建设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

(三)湖山区

以东风渠为界,东风渠以东地区为湖山区,它包括龙泉驿区(龙泉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双流县(永兴镇、三星镇、合江镇、太平镇)和简阳市(老君井乡、五指乡、武庙乡、丹景乡、新民乡)。东风渠以东,特别是龙泉山东麓的龙泉湖和丹景山是这一片区的亮点。龙泉湖湖型奇特,状如游龙,14个形态各异的岛屿和湖尾“十里长峡”,自成山重水复、“人间瑶池”的优美风韵,独具特色。龙泉山脉中段的丹景山,更是一个传说颇多、三国遗迹丰富、佛教思想有所展现的地方,如佛教圣地“佛兴寺”、“仙姬送子石”、“千年银杏”、“阿斗读书台”、“劝学庵”、“张飞营”、“张飞头像石刻群”、“垮龙山”等等,历史文化气息浓厚,与锦江东区的现代化有着鲜明差异。与此同时,但就从历代政区沿革来看,这片地区绝大部分,特别是龙泉山以东地区都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属资州管辖,与以益州为发展中心的西部地区有着较大核心发展文化的差异,与益州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明显的不同,并且如今的主要定位为发挥乡村田园的生态价值功能,发展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

五、结束语

国家发改委首次发布的《国家级新区发展报告2015》指出,目前新区的发展存在着开发建设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即在建设过程中,一些新区存在城市建设定位过高,具有区域特点但自然历史景观保护和彰显不足,区域特色文化体现不够等问题。因此,保护和弘扬区域范围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发展文脉,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四川天府新区历史文化资源,对天府新区“亚文化区”的划定及命名便显得尤为必要了。四川天府新区区域内分布着历史文化名镇1处、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三普文物点255处(不含古墓葬),以及3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作为川西平原独有景观类型的137 处林盘,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新区“亚文化区”的划分及命名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资源基础。实现对新区“亚文化区”的划定与命名,是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的,必将有利于增强群众对天府新区整体的认知感和认同感,继而便于政府在今后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在形成促进四川天府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力以及带动天府新区的特色发展方面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锦江天府亚文化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1978-1990,中国大学生文学刊物索引之《锦江》